【历史故事】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浅析辽朝皇帝流动办公之四时捺钵制度( 二 )


【历史故事】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浅析辽朝皇帝流动办公之四时捺钵制度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春捺钵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河流附近 , 那么最常见的狩猎活动自然就是捕鱼了 , 在河水还没有解冻时将河水凿出一个洞 , 从这个洞里就可以钓鱼狩猎了 。
这项活动可以说是契丹族最传统 , 也是最常见的狩猎方式了 。
2)、四时捺钵制的纳凉内容探究
到了夏季 , 狩猎活动就会变成避暑游玩加狩猎 , 这时候的狩猎就更像是一场政治游猎 , 在活动中统治者会借狩猎的名义对周边领地进行访问 , 对此史料记载为:
“无常所 , 多在吐儿山 。 道宗每岁先幸黑山 , 拜圣宗 , 兴宗陵 , 赏金莲 , 乃幸子河避暑……四月中旬起牙帐 , 卜吉地为纳凉所 , 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 , 居五旬 。 与北南臣僚议国事 , 暇日游猎 , 七月中旬乃去 。 ”
3)、四时捺钵制的秋山内容探究
四时捺钵制中的秋山时期可以说是狩猎性质最高的时期 , 这一时期的狩猎的地点基本上都是在山里进行 。
【历史故事】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浅析辽朝皇帝流动办公之四时捺钵制度
文章图片
所以说秋山是最能体现契丹族狩猎技艺的时候 , 他们矫健的身姿穿梭在丛林之中 , 狩猎着自己的猎物 。
对此史料记载为:“七月中旬 , 自纳凉处起牙帐 , 入山射鹿及虎 。 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 。 尝有虎据林 , 伤害居民畜牧 。 景宗领数骑猎焉 , 虎伏草际 , 战栗不敢仰视 , 上舍之 , 因号‘伏虎林’ 。 ”
4)、四时捺钵制的坐冬内容探究
冬季的四时捺钵制受到天气的影响不再偏重狩猎本身 , 而是偏重议事之外附加狩猎 。
对此史料记载有:“在永州东南三十里 , 本名白马淀 , 东西二十余里 , 南北十余里 。 地甚坦夷 , 四望皆沙啧 , 木多榆柳 。 其他饶沙 , 冬日少暖 , 牙帐多于此过冬 , 与北南大巨议国事 , 时出校猎讲武 , 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 ”
二、辽代的四时捺钵制的形成条件以及历史意义探究
通过上述的四时捺钵制的具体内容探究可以看出契丹族英勇善战 , 喜好武术 , 而且四时捺钵制发展到了后期就成了一种辽代的军事防御系统 。
【历史故事】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浅析辽朝皇帝流动办公之四时捺钵制度
文章图片
对此史料记载为:“有辽始大 , 设制尤密 。 居有宫门 , 滑之斡鲁朵;出有行营 , 谓之捺钵;分镇边圉 , 谓之部族 。 有事则以攻战为务 , 闲暇则以略鱼为业 。 无日不营 , 无在不卫 。 立国规模 , 莫重于此 。 ”
因此以下就将从四时捺钵制的形成原因和历史影响入手 , 探究四时捺钵制的深层意义 。
1、辽代四时捺钵制出现的内在驱动因素
首先四时捺钵制是基于北方民族的经济地理条件的特殊性而形成的 , 也就是说四时捺钵制之所以出现 ,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契丹族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继承 。
狩猎文化已经深入契丹族的骨血之中 , 所以说在契丹族建立辽代之后也没有因为适应了农耕文明而舍弃了本民族的狩猎文化 , 从而在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时捺钵制 。
再有就是四时捺钵制的直接形成原因 , 那就是“檀盟之约”的签订 , 檀盟之约使得辽代的政治更加地趋于稳定 , 也为辽宋两朝的百姓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 , 更加有利于生产的进行 。
【历史故事】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浅析辽朝皇帝流动办公之四时捺钵制度
文章图片
从这一点来看檀盟之约其实就是为四时捺钵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 使得具有游猎性质的四时捺钵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2、辽代四时捺钵制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契丹族逐水草而居是他们的民族特性 , 也是草原文化的精髓 , 而四时捺钵制就是这种草原文化的升华 。
它将一个民族的特殊文化升华为了一个国家的形态 , 成为了一种政治制度 。
可以说四时捺钵制是草原文明的集大成者 , 不但在契丹族还是在辽代和宋代都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
【历史故事】春水秋山,冬夏捺钵,浅析辽朝皇帝流动办公之四时捺钵制度】再有就是辽代的四时捺钵制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