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安石为何瞧不上苏轼和苏辙?哥哥爱胡说八道,弟弟曾造谣生事( 二 )


文章图片
此次考试的题目出自《尚书》当中的“罪疑惟轻 , 功疑惟重” , 苏轼为了论证这一观点 , 在里面写了这样一句话:
皋陶曰“杀之三” , 尧曰“宥之三” 。
这句话到底出自哪儿 , 困扰了欧阳修、梅尧臣等名家宿儒很久 , 他们一开始以为是自己读书不广 , 没好意思问苏轼 。 但遍查典籍之后也没找到 , 实在没办法了 , 才求助苏轼给他们解惑 , 没想到苏轼来了一句:这是我编的!
很明显 , 苏轼知道自己考得太差 , 故意“兵行险着” , 目的就是引起考官的好奇心 , 增加自己考中的几率 。
【历史故事】王安石为何瞧不上苏轼和苏辙?哥哥爱胡说八道,弟弟曾造谣生事
文章图片
作为一个非常严肃且认真的人 , 王安石十分反感苏轼的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纵横习气 , 当年科举他就因为错用了“孺子其朋”的典故 , 被宋仁宗从“状元”改为了第四名“传胪” 。 (这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有详细论述)
苏轼的这种投机行为引起王安石的不满 , 而其弟弟苏辙在比科举更高一等的制科考试上的表现 , 更是让王安石愤怒 。
【历史故事】王安石为何瞧不上苏轼和苏辙?哥哥爱胡说八道,弟弟曾造谣生事
文章图片
造谣、污蔑 , 苏辙以此博取直名
很多人都清楚“科举”考试 , 但对“制科”考试就感觉有点陌生了 , 它要比“科举”更高一级 , 也叫“大科” 。
这种考试唐代就有 , 白居易就中过“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 , 其难度要比科举更高 , 像“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参加过三次“博学宏词科” , 但都失败了 。 它主要是为了选拔一些更高等、更全面的人才 , 期限不定 , 宁缺毋滥 。
宋代也有“制科” , 内容也更为详细 , 但大部分科目都没人考 , 报名的也多是及第的进士 , 像苏轼、苏辙兄弟 , 还有一些社会名人 , 像苏洵 。 苏洵参加的是专门为布衣设置的“茂才异”这一科 , 但没考上 。
【历史故事】王安石为何瞧不上苏轼和苏辙?哥哥爱胡说八道,弟弟曾造谣生事
文章图片
苏轼和苏辙参加的是人数最多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 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的 , 士人能参加的也多是这一科 。 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一般都是宿儒才能参加 , 人数极少;而其他的诸如“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科”等等更为偏门的考试 , 基本有宋一代都没有人参加过 。
“制科”考试的资格很难获得 , 苏轼是献了五十篇策论 , 虽然质量都很差 , 但数量足够唬人 , 这才取得了资格 。 苏辙是整理了父子三人的作品七十余篇 , 赢得了些许名声 , 被人举荐 。
【历史故事】王安石为何瞧不上苏轼和苏辙?哥哥爱胡说八道,弟弟曾造谣生事
文章图片
苏轼和苏辙参加制科考试是在嘉祐六年 , 当时在位的是已经当了四十年皇帝的宋仁宗(总共42年) 。
殿试的时候 , 苏辙采用了一种非常取巧、但也非常令人不齿的方式 。
他大肆抨击宋仁宗 , 说皇帝耽于女色 , 不理朝政;刚愎自用 , 不听谏言;穷奢极欲 , 鱼肉百姓 。 表现出了一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形象 , 敢于死谏 , 正直不阿 。 实际上他是已经有了进士的身份 , 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 所以才有恃无恐 。
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这一番做作的表现把王安石和一众宰辅重臣们都给气坏了!如此节俭的皇帝 , 竟然被苏辙抨击穷奢极欲?!
【历史故事】王安石为何瞧不上苏轼和苏辙?哥哥爱胡说八道,弟弟曾造谣生事
文章图片
当年有人刚给宋仁宗送了几个美女 , 结果就有谏官跳出来说不能沉溺于女色 , 宋仁宗强忍着不舍 , 也立刻将她们全都遣散了 。 作为皇帝 , 宋仁宗的侍从还没有大臣们家里的仆人多 , 但却还有谏官建议对之进行裁减 , 宋仁宗就裁撤了身边一些对此不满的人 , 理由是这些人阻止自己接受谏言 。
至于苏辙说宋仁宗穷奢极欲就更是扯淡了 , 宋仁宗做了42年的皇帝 , 连个庄园都不舍得花钱扩建 , 想喝羊肉汤了都强忍着 , 生怕底下人投其所好 , 惊扰百姓 。 最让人感慨的是 , 宋仁宗日常用的床帐、坐垫等都破破烂烂的 , 一直不舍得更换 。
而苏辙的消息来源更是让人气愤 , 他说自己是“听说”的!实际上就是自己瞎说 。
【历史故事】王安石为何瞧不上苏轼和苏辙?哥哥爱胡说八道,弟弟曾造谣生事
文章图片
王安石之前是做过“起居注”的 , 和宰辅重臣们一起天天跟在宋仁宗身边 , 皇帝生活什么样子 , 他们比谁都清楚 。 看到苏辙如此污蔑宋仁宗 , 自然感到愤怒 , 除了司马光等人外 , 都要黜落苏辙!(文官内部倾轧 , 王安石要求黜落 , 司马光等就建议高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