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觊觎”与“宽容”,浅析古代中国和日本关系之演变

"日本"这个国名 , 最早出现于《新唐书·日本传》中 , 据书中记载 , 公元670年 , 倭国使者访唐 , 认为"倭"字寓意不好 , 希望唐高宗将其国名译为"日本" , 寓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
【历史故事】“觊觎”与“宽容”,浅析古代中国和日本关系之演变
文章图片
对于"日本"最早的记载 , 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 据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 , 这个时期的日本人被称作"倭人" , 他们还处于原始社会 , 人口稀少 , 生产力相当落后 。
最早对日本有着明确记载的则是在此之后近800年的东汉史书的《汉书·地理志》中 , 这个时候的日本 , 正处于分裂时期 , 由大大小小30多个王国组成 , 各自为政 , 但从《汉书》中可以了解到 , 这个时期的日本生产技术虽然有所进步 , 但其生产力相对于中国而言 , 仍然落后许多 。
直到西晋时期陈寿编撰的《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 才有了对日本完备详尽的记述 , 同时 , 这也说明了自最晚春秋时期开始 , 中日间就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 , 而这种交流 , 一直贯穿了整个中日历史 。
【历史故事】“觊觎”与“宽容”,浅析古代中国和日本关系之演变
文章图片
01、交流与借鉴
有关中日之间的交流 , 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民间 。
据《史记》描述 , 我国最早的有记载的中日交流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 , 徐福东渡时给日本带去了许多先进的农耕技术 , 提高了当时日本诸国的生产技术 , 带动了日本的生产力 , 对当时的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颇为深远 , 直到现在寻访日本都能找到当年徐福留下的足迹 。
据目前出土的文物和史料来说 , 中日最早建立的官方交流是出现在公元57年 , 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 , 建武中元二年 , 东汉光武帝授予倭奴国金印与绶带 , 象征着两国建立了朝贡关系 。 至此 , 中日之间的友好关系一直维持了数百年 , 百年间 , 日本大量地学习中国的文化 ,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其民族服饰——和服 , 便是由汉服演化而来 。
【历史故事】“觊觎”与“宽容”,浅析古代中国和日本关系之演变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觊觎”与“宽容”,浅析古代中国和日本关系之演变】到了隋唐时期 , 日本开始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学习 , 两国间的交流在此达到了顶峰 , 而这一时期的日本通过"大化革新" , 彻底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 , 大大加强了国力 , 日本也进入了相对繁荣的"奈良时代" 。
到了南北宋时期 , 此时的中国结束了百年的战乱 , 重归和平 , 百废待兴 , 文化经济都在慢慢复苏 , 此时的日本已经不再派遣唐使赴宋 , 中日的交流主要以平等的民间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主 , 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随着中日关系的转变而变得相对自由 , 宗教的传播盛行 , 尤其是佛教 , 成为日本禅宗的主流 。
很多学者认为古代中日友好交流最后的时期也是跟随着南宋的覆灭而终结 。 因为元朝崇尚武力 , 周边的国家不是被征服就是被覆灭 , 中日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 。 以至于到了明清时期 , 两国间各种大小矛盾 , 斗争不断 , 再不复从前欣欣向荣的景象 。
【历史故事】“觊觎”与“宽容”,浅析古代中国和日本关系之演变
文章图片
02、觊觎与试探
古代中国一直都是日本所憧憬的国度 , 日本史学家普遍认为中日间最早的直接的接触是在其"弥生时代" , 大致为我国的汉朝时期 , 此时的日本国内战乱不断 , 民不聊生 。 但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 此时的日本列国每年都会派使者到西汉乐浪郡(今朝鲜中北部)来进贡一次 , 以此来换取西汉丰富的农耕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 , 日本中南部的某些小国为寻求庇护 , 正式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册封 , 主动加入了汉朝的册封体制之中 。 但随着汉王朝的衰落 , 朝鲜半岛部落间冲突不断 , 日本国在此时也脱离了与汉王朝的附庸关系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 古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的政治关系出现了很长时间的脱节 , 这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 , 而在这一时期 , 日本同朝鲜半岛上的三国的交流却日趋频繁 。
唐朝继承了隋朝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 同样 , 也面临着要解决隋朝遗留下来的与高丽的领土之争 。 这同时也间接导致了中日之间的战争 , 也就是公元663年的"白江口之战" 。
【历史故事】“觊觎”与“宽容”,浅析古代中国和日本关系之演变
文章图片
但这场战争本只是朝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攻击新罗的"三国之战" , 大唐作为宗主国自然是有义务插手 , 在战争就要接近尾声时 , 百济向日本求援 , 日本不愿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利益 , 又不敢面对强大的唐朝 , 所以日本齐明女皇起初并未同意 , 最后导致百济被灭国 , 导致日本国内矛盾瞬间激化 , 加之百济遗臣赴日求援 , 最终说动女皇举全国之兵力赴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