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刘伯温终与朱元璋走向“决裂”以致晚景凄凉

“三分天下诸葛亮 , 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 , 后朝军师刘伯温” 。
一直以来 , 刘伯温都是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齐名的军师和谋士 , 只不过 , 相比于诸葛亮 , 刘伯温的“运气”确实要差了不少 。
诸葛亮遇到的是对他百依百顺、言听必从的刘禅;而刘伯温所要面对的却是刚愎雄猜、权力欲望极强的朱元璋 。 诸葛亮生时位极人臣 , 可以主持朝局 , 统御全国军队 , 而去世之后更是举国哀悼 , 享受到了极高的身后殊荣;反观刘伯温 , 尽管他足智多谋、功勋卓著 , 但也仅仅是被朱元璋封为了“诚意伯” , 并最终以一种极为“离奇”的方式去世 。
或许是早已看透了官场的阴晴冷暖 , 亦或许是参悟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决绝 , 刘伯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 , 给后人留下了一本《天文书》 , 并交代“亟上之 , 毋令后人习也” , 以此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够远离政治纷争 。 然而 , 刘伯温的后世子孙 , 大多和他一样 , 结局非常的凄凉 。
【历史故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刘伯温终与朱元璋走向“决裂”以致晚景凄凉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伯温 , 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重要功臣 。
刘基 , 字伯温 , 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 , 其与宋濂、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
一直以来 , 人们都对刘伯温没有获封公爵而愤愤不平 , 认为以他的能力与功勋应该不在被封为“六公”之首的李善长之下 。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 , 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了解到的刘伯温 , 都是被文学和影视作品“神化”过的 , 而李善长的功绩则描述的有些“缩水” 。 相比于刘伯温 , 李善长等人跟随朱元璋的时间更长 , 参与的事情更多 , 更为重要的是 , 他们与朱元璋都是淮西同乡 , 光这一点就是刘伯温所不能比拟的 。
不过 , 刘伯温自从归顺朱元璋以来 , 确实给予了朱元璋以极大的帮助 , 尤其是他的精准谋划与远见卓识 , 可以说是为朱元璋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
【历史故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刘伯温终与朱元璋走向“决裂”以致晚景凄凉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 , 刘伯温正式归顺了朱元璋 , 并为其制定了“先攻陈友谅 , 后灭张士诚”的策略 , 同时建议朱元璋应尽快脱离“小明王”韩林儿 , 建立属于自己的名号 。
然而 , 朱元璋对于前者选择了认同 , 而对于后者却仍坚持己见 , 以至于完全不顾及刘伯温的强烈反对 , 执意营救回深陷包围的“小明王” , 这就为他在此后背上了沉重的舆论负担埋下了伏笔 。 之后 , 朱元璋又再次不听从刘伯温的建议 , 选择进攻庐州 , 遭遇到了张士诚所部的强力阻击 , 反而给了陈友谅可乘之机 , 险些酿成大错 。
而也正是从这些事情上 , 朱元璋看到了刘伯温的能力与远见 , 遂在日后对其颇为尊重 , 而刘伯温也尽心尽力辅佐朱元璋 , 帮助其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
明洪武元年(1368年) , 朱元璋正式称帝 , 建立大明王朝 , 刘伯温也被任命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 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 , 朱元璋又将刘伯温册封“诚意伯” 。
【历史故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刘伯温终与朱元璋走向“决裂”以致晚景凄凉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伯温“聪明一世 , 糊涂一时” 。
朱元璋称帝之后 , 朝堂上也随之出现了“党争” , 即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 , 以及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 , 对于此朱元璋选择了“坐山观虎斗” , 以达到相互制衡 , 坐收渔利的目的 。
李善长与刘伯温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在处理李善长亲信李彬的事情上 。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 , 纵容下属而被刘伯温弹劾治罪 , 事后 , 李善长专门找到刘伯温希望能够从轻发落 , 并且以“京城久旱 , 不应罔杀人”劝谏刘伯温 , 可刘伯温的回答却是“杀李彬 , 天必雨” , 并就此将李彬处决 。
正是这件事情让李善长与刘伯温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 于是李善长纠集了众多官员对刘伯温展开弹劾 , 尽管朱元璋没有因此处置刘伯温 , 然而 , 刘伯温还是有着自知之明的 , 加上这个时候刘伯温的妻子病故 , 于是他便向朱元璋请辞还乡 。
【历史故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刘伯温终与朱元璋走向“决裂”以致晚景凄凉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不过 , 刘伯温在离开之前 , 将自己的“死党”杨宪扶上了御史中丞的位置 , 并继续对淮西集团进行打压 。 杨宪积极发动言官力量 , 不断对李善长进行弹劾 , 这便让朱元璋也逐渐对于李善长有了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