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为何立嫡长子不立贤明?长子痴呆怎么办?只要活着他人就无望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 也是维系宗法制度的一项核心制度 。 为何必须要立嫡长子而不是立贤明的子嗣 , 因为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中的核心制度 , 而宗法制度又是古代贵族维护自身家族能够世袭统治的一种重要制度 。 宗法制度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保护古代奴隶社会中贵族阶层的权利 , 如:地位、政治特权、爵位、财产等 , 为了不让所拥有的特权和财产等受到分散和削弱 。 并且嫡长子继承制的可操作性要高于选立贤明的方法 。
【历史故事】古代为何立嫡长子不立贤明?长子痴呆怎么办?只要活着他人就无望
文章图片
如果古代贵族阶层、奴隶主不只有一个子嗣 , 而是数个甚至几十上百个的话 , 那么贵族、奴隶主所拥有的特权、财产分配给所有的子嗣 , 那么这么一来 , 原本只是嫡长子拥有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财产和特权 , 就需要和众多的兄弟一起分享 , 而这样的话 , 财产首先是分散了 , 每个后代都拥有财产 , 其次是地位 , 比如父亲是卿大夫 , 而这位卿大夫拥有10个儿子 , 那不可能10个儿子都成为卿大夫 , 如果贵族都是这样 , 一个国家也没有这么多的职位可提供 。
还有爵位 , 父亲拥有的爵位假如拥有10000户的食邑 , 那么10个儿子就需要共同划分这10000户的食邑 , 最后还有封地等 , 如此下去 , 一个家族势必削弱 , 最终分崩离析 , 这和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还有何区别 , 都不用君主推行 , 自己就将自己的家族玩没了 。 而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人拥有所有的权利和财产 , 贵族和奴隶主拥有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于会分散或削弱 , 同时还能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 。
那么嫡长子并不贤明 , 甚至是个呆子、傻子怎么办?这种情况为何不立贤明的后代获得继承权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算贤明 , 贤明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 , 品德、才华、功过等方面都是主观判断 , 而且这些也可以进行伪装和作弊 , 除非是差距过于悬殊 , 那么在重大的利益面前(继承人) , 哪个子嗣愿意在对手面前甘拜下风呢!就如清朝的“九子夺嫡” , 几个皇子为此各展所长 , 为了权利不惜一切代价和其他皇子竞争 。
【历史故事】古代为何立嫡长子不立贤明?长子痴呆怎么办?只要活着他人就无望
文章图片
这样最终换来的结果就是朝局不稳 , 把国家弄乌烟瘴气 , 甚至影响了百姓的生存 。 贤明没有绝对 , 但嫡长子、嫡子、庶长子、庶子 , 是长幼有别 , 是存在客观的差别 , 不是人为意志可以改变的 , 其他子嗣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承认(当然谋害等情况另说) 。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有着独特的优势 , 为选择继承人提供了一个客观、中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 , 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争斗 , 对维护稳定有着很大作用 。
嫡长子继承制和选择贤明的后代继承就如同一斤米和米质量的区别 , 一斤米可以称出标准的一斤米 , 可操性很强 , 而米的质量、口感等方面就没有一个标准的衡量指标 , 除非米的质量、口感有着很大的区别 , 如果两种米的质量都差不多 , 而必须选择一种米为好 , 该如何选择 , 并且每个人都自己喜欢的口感 , 也存在差别 , 具有主观意向 , 就如同君主中意“甲王子” , 而王后却中意“乙王子” 。 嫡长子继承制的可操作性和认可性要强于选立贤明的方法 。
嫡长子继承制中的“长子”广义是指“立嫡以长不以贤 , 立子以贵不以长” 。 王位、财产等权利必须是嫡长子来继承 , 而嫡长子就是正宫所生的长子 。 不过长子如果细分的话 , 还可以分为“嫡长子”和“庶长子” , 庶长子就是其它妾、嫔妃所生 , 如果妾所生的子嗣比正妻所生的子嗣要早 , 根据嫡长子继承制还是要立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继承人 , 即使正妻生有多个儿子 , 也必须立第一个儿子为继承人 , 无论其它儿子多么优秀贤良 。
【历史故事】古代为何立嫡长子不立贤明?长子痴呆怎么办?只要活着他人就无望
文章图片
只要老大还健在 , 那么老二就无缘继承人 , 除非老大夭折 , 或者其它情况不幸遇难 , 老二才有可能被立为继承人 , 即便老大是个“痴呆” , 只要健在 , 继承人就必须是老大 , 如西晋时期的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懿的重孙子)是个痴呆的嫡次子依然立为太子 , 父亲晋武帝司马炎(晋朝开国皇帝 , 司马懿的孙子)去世后 , 司马炎作为皇太子登基称帝 。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嫡次子 , 但司马衷的大哥 , 司马炎的长子毗陵悼王夭折 , 司马炎作为嫡次子被立为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