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1945年,湘西80多名猎人用鸟铳击毙数百入侵日军,怎么回事?

1945年4月9日 , 雪峰山会战(湘西会战)打响 。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 , 正面战场上发生的最后一次会战 。 此次大战中 , 中日双方参战的总兵力接近30万 , 战线长度更是达到了200多公里 。 一战打下来 , 双方的伤亡人数达到5万 , 战况可谓无比惨烈 。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 , 导致雪峰山会战的“名气”没有那么大 。 很多人对于雪峰山会战并不是特别了解 。 其实在本次会战中 , 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 尤其是“马颈骨伏击战” , 湘西80多名猎人联手将数百名日军永远地留在了山谷之中 。
【爱历史】1945年,湘西80多名猎人用鸟铳击毙数百入侵日军,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猎人老照片
1945年4月 , 日军为了争夺芷江空军基地出动了5个师团 , 共计10万人的大军 , 展开了攻击 。 在此次战争中 , 日军被拖进了人民战争的海洋中 。
为什么要说人民的战争呢?在本次大会战中 , 我军、国军 , 甚至是当地猎户都拿起了武器 , 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 也正是因此 , 中国军队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 。 从此之后 , 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态势转为反攻阶段 。
雪峰山会战打响后 , 一股日军从龙潭方向撤往桐山乡方向 , 人数约有3000人 。 最先发现这支日军部队的人叫刘冬生(15岁 , 当地村民) , 他是当地武装力量“嗅枪队”的一名哨兵 。
“嗅枪队”有着80多名成员 , 大都是当地瑶族山村里的猎户 , 他们没有统一的军装 , 武器也是自己制作的“鸟铳” 。 这种原始落后的枪械 , 使用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子弹 , 而是火药加上小铁球 , 射程很近 , 威力也有限 。
【爱历史】1945年,湘西80多名猎人用鸟铳击毙数百入侵日军,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鸟铳
“嗅枪队”的队长名叫蓝春达 , 据说此人长得高大威猛 , 作战勇敢 , 所以人送外号“蓝猛子” 。 他原本只是桐山瑶寨里的一户农民 , 但是苦于土匪骚扰 , 无法安生 , 所以加入寨里成立的一个鸟枪队 。
因为这种鸟枪在发射的时候 , 枪身距离鼻子非常近 , 看上去就像闻枪一样 , 所以取名为“嗅枪队” 。 尽管“嗅枪队”的武器装备落后 , 但是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打猎的好手 , 他们才是这片深山老林中真正的王者!
“嗅枪队”发现这数千名日军后 , 迅速向我军汇报情况 , 毕竟以他们八十几人的力量想吃掉这三千日军 , 很明显是不可能的 。
得到消息后 , 我军立即联系了国民党部队共同围歼这股日军 。 随后多方紧急制定作战方针 , 将伏击点设在“马颈骨” , 尽管此处距离日军大部队只有8公里的路程 , 但却是最佳的伏击点 。
【爱历史】1945年,湘西80多名猎人用鸟铳击毙数百入侵日军,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猎人老照片
这里必须要提一下参与围歼的部队 , 除了我军、国民党部队及“嗅枪队”之外周边的游击队 。 我方军队随之制定出了作战计划 , 由国民党军队在外围 , 将日军全面包围 。
内部战斗则由我军以及“嗅枪队”和其他的地方武装力量完成 。 军情紧急 , 其它军队无法第一时间赶到“马颈骨” , 因此由距离日军最近的“嗅枪队”担任伏击任务 。
80人伏击3000人?其实“嗅枪队”的任务只是将日军拖在马颈骨上 , 至于如何拖住敌人 , 需要拖多久 , 并没有明确的时间 。 时间太紧迫了 , 根本来不及做详细的部署和安排 , 各个参战部队只能是见招拆招 。
【爱历史】1945年,湘西80多名猎人用鸟铳击毙数百入侵日军,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战壕遗址
“嗅枪队”凭借对地形的熟悉 , 提前埋伏在了日军的必经之路上 。 但是他们手中的鸟铳 , 射击距离太短 。 想要有效杀伤日军 , 必须埋伏在对方的“眼皮子”底下 , 这就很考验“伪装术”了 。
“嗅枪队”的队员们 , 凭借着打猎时积攒下来的经验和身手 , 选择藏身于道路两侧的低矮草丛中 。 如果日军经过时 , 朝草丛里吐口唾沫 , 都可能会吐到“嗅枪队”队员的身上 。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伏击方式很危险 , 但是却没有别的办法 。
很快 , 日军浩浩荡荡地接近了马颈骨 。 最先经过的是日军侦察兵 , 他们纵马疾驰 , 根本没有发现脚下的“嗅枪队” 。 这倒不是日军侦察兵的眼神不好 , 他们将侦查重点放在了道路不远处的山坡以及树林里 , 根本没料到低矮的草丛里会有埋伏 。
【爱历史】1945年,湘西80多名猎人用鸟铳击毙数百入侵日军,怎么回事?
文章图片
▲入侵日军
待到日军先头部队靠近之后 , 80多杆鸟枪几乎在同一时间扣动了扳机 。 满天的小铁球 , 在火药的催动下向日军泼洒而去 。 虽然距离已经很近了 , 但是发射出去的小铁球 , 依然很难击杀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