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历史源流
腰刀的称谓最早见于《魏书·傅坚眼传》中的一段记载:“萧斌遣乾爱诱呼之 , 以腰刀为信 。 ”但是这里所叙及的“腰刀”与明清时期流行的“腰刀”还不一样 , 指的是整个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所流行的一种被称为“环首刀”的佩刀 。 这种佩刀通常长90-128cm , 刀体宽3-4cm , 最厚处约1cm , 刀身狭长挺直 , 无血槽 , 无刀镡 , 刀茎末端装饰有圆形、扁圆形或椭圆形的铁环 , 佩带时以刀鞘上的“彘”或双吊耳悬挂在腰间 。 环首刀流行及使用的时间几乎贯穿了从西汉中期至隋末唐初将近800年的历史 , 可谓中华短柄战刀的鼻祖 。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型制特点
明清腰刀究其型制可以细分为如下几类:
雁翎腰刀明清时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点为 , 刀身较为平直 , 刀尖为略上翘的圆弧形 , 刀尖至刀背15-20cm处多开刃 , 现在一般称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无反刃 , 形式上更近于金战刀的样式 , 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纵贯整个刀背) 。 刀身宽为4-5cm,脊厚0.6-0.7cm , 刀身断面为等腰三角形 , 全长多在90cm左右 , 刃长70-80cm , 刀柄长15-20cm刀全重1-1.5kg 。 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为一条 , 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数条 , 而且血槽的形状多很复杂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图为现代工艺复刻的雁翎刀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清代早期雁翎刀
“工部造”腰刀这种腰刀一般可认为是宋代手刀的发展 , 采用手刀式的上斜刀尖 , 明代画本小说中江湖好汉们手中的腰刀多是如此形状 。
柳叶腰刀清人入主中原后腰刀有了新的发展 , 出现了一种新的型制 , 由于此刀刀身形如柳叶 , 故被称为柳叶腰刀 。 这种腰刀似乎是明代末期从雁翎腰刀分化而来 , 其具体型制与雁翎腰刀类似 , 不过柳叶腰刀的刀身弧度更大 。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牛尾腰刀即今天武术、影视中常见的单刀 。 清代 , 大量阿伯拉、伊朗和印度刀剑传入中国境内 , 其独特的刀剑型制及装饰风格 , 影响了清代刀剑的发展 。 到清乾隆时期 , 在此基础上民间发展产生了牛尾腰刀 。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大明僧帽装雁翎刀
战斗传奇
腰刀是一种短柄格斗兵器 , 在长枪、弓矢占主导地位的步兵战场上多担任近身格斗的职责 , 如果作为主战兵器使用 , 必须以盾牌掩护配合使用 。 《纪效新书》中载:“无牌刀短不可入阵 , 惟马上可用之” , “每兵持一牌 , 腰刀一把 , 阁刀手腕 , 一手持镖枪一枝” , 与敌人遭遇 , 将标枪向敌人掷去 , 无论是否击中 , 敌人必然闪避 , 这时腰刀手“即可取刀在手 , 随牌杀人 , ……一入枪身内 , 则枪为弃物” , 其战法与罗马重盾步兵使用的战法相一致 , 十分厉害 。
【历史故事】明清时期的腰刀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可是不知为何 , 在戚继光编练的戚家中藤牌手数量却最少 , 每队2人 , 通常排在队列的最前面 , 其任务是掩护身后的长枪手 , 同时需要依靠狼筅手的保护 。 这是这也从侧面说明 , 在古中国军队中配合和阵法始终是最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