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一个月黑夜 。
在北京北城 , 离钟鼓楼不远的一所贝子府中 , 忽然有一声凄厉的惨叫 。 仆人和更夫听到了转瞬即逝的惨叫 , 慌忙行动起来 , 点上蜡烛、火把 , 四处在府中巡查 。
夜 , 依旧漆黑 , 偶尔有小风吹过 , 檐角的风铃发出乱人心的铃声 。 此时被惊动了的总管来到议事厅 , 听取了各人马的报告 , 整个府邸并无发现任何的人 , 也没人报告物品丢失 。 总管总结说是屋顶的“夜猫子”的嚎叫...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这便是刘心武在《钟鼓楼》开篇的情景 。 从读了《钟鼓楼》后 , 北京的钟鼓楼便是我经常去的地方 , 而每到一个新的古城 , 也会去寻一寻当地的钟鼓楼 。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逐渐便知道了钟鼓楼都是报时用的 , 就如古诗词中描述的一般:
天明击鼓催人起 , 入夜钟鸣催人息 。
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说起报时 , 我国最早的计时应该是始于黄帝的铜壶滴漏 , 而最早的报时应该便是汉魏时期的晨钟暮鼓了 。 北京建都六百年 , 其一直沿用的报时器便是晨钟暮鼓 , 准确来说是暮鼓晨钟 , 其有一套颇为复杂的报时系统 。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报时系统由碑漏、铜刻漏、时辰香计时 , 再以鼓声、钟声报时组成 。 铜刻漏据说是宋朝传下来的国宝 。 所谓刻漏 , 就是水在不同大小铜壶中均匀滴漏 , 以此度量时间 。 早年的铜漏壶有天池、平水、万分、收水四个 , 漏壶之间装有铙神 , 通过机械按时击铙 , 铙有声 , 颇为准确 。 冬天需注温水以防上冻 。 清朝后铜刻漏改为时辰香 , 一定意义上时辰香没有铜刻漏时间准确 。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钟、鼓以其声音的悠远 , 而被用作乐器 , 更被用于报时 。 在每日报时中 , 钟鼓楼先击鼓后撞钟 , 故为“暮鼓晨钟” 。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每夜分为五更 , 每到一更 , 守夜人就会先击鼓后撞钟 。 击鼓、撞钟都有其方法 。 先快击18次 , 然后慢点击打18次 , 此为一循环;反复循环6次 , 一共108次为完成击鼓 , 撞钟亦是如此 。 击鼓、撞钟都须有一番韵律 , 鼓声、钟声悠远飘到北京城的每个角落 。 古时 , 一般晚上7点定更 , 晚上分为五更 , 每更约为一个时辰两小时;二更到四更则是只撞钟不击鼓 , 以免扰人好梦;五更亮更 , 为凌晨5点 。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夜晚7点定更后 , 司鼓校尉以对灯为信号 , 钟声响城门关 , 交通断 , 此称为“净街” 。 城里由更夫走街串巷 , 手拿铜锣、棒子开始值夜 , 常喊“天干物燥 , 小心火烛” 。 而钟鼓楼上由专门司时的守夜人看护时辰香 , 通过香的燃烧来判断时辰 。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暮鼓晨钟和打更文化早已成为每个古城的传统文化 , 深入民心 。
在北京古城 , 报时系统更为蔚为壮观、在六百年的古都时间里 , 钟鼓楼以其高大巍峨的建筑特色而屹立在时间长河里 。 鼓楼在南 , 红墙灰瓦;钟楼在北 , 灰墙绿瓦;鼓楼胖 , 钟楼瘦 。 钟鼓楼既是紫禁后护的重要地标 , 又是号令全城的报时中心 , 既是皇家彰显气派的建筑 , 又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 。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都城内外 , 十有余里 , 莫不耸听 。 ”当钟鼓楼的声音悠远飘扬时 , 四九城皆可听闻 , 万宁桥、神武门、地安门、德胜门、午门皆有回响 。 如今站在钟鼓楼展厅里 , 带上耳机就能穿越到古时 , 听那遥远、悠远的历史回响 。 钟鼓楼上钟声浑厚萦绕;万宁桥上钟声悠扬 , 伴着潺潺流水声而继续飘荡;正阳门、地安门上人声、车马声混杂 , 钟声渐渐揉入其中 , 清晰可辨;什刹海银锭桥上钟声悠长 , 混杂在市场叫卖声中...
【历史故事】钟鼓楼如何报时的,刘心武没说清楚,却道明了老北京对时间的认识
文章图片
“耗子药 , 花钱不多 , 一治一窝”、“冰糖葫芦”、“硬面饽饽”...悠长的叫卖声 , 伴着钟声回荡在古城胡同里 , 将满满的烟火气息展现在我们面前 , 这便是钟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展的效果了 , 同时也让每个对时间感兴趣的人 , 再回到悠远的历史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