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宋元明时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三大战役”( 二 )


2、蒙古灭金三次战役(野狐岭之战 , 潼关、南京之战 , 三峰山之战)
蒙古与女真乃是世仇 , 自女真灭辽之后 , 蒙古草原变成了女真骑兵的领地 , 但是女真的重心在中原 , 并没有完全统治蒙古草原 , 而是将蒙古各部落作为藩属进行管理 。 而女真为了防止蒙古崛起威胁到大金帝国 , 于是对蒙古施行了惨无人道的减丁政策 , 定期对蒙古草原进行扫荡 。 但是随着金国后期的逐渐衰落 , 蒙古在铁木真等人的领导下 , 最终实现统一 , 开始了对西方的征伐 , 也开始了对金国的清算 。 在蒙古灭金之战中 , 总共有三次决定性的战役 。
【爱历史】宋元明时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三大战役”
文章图片
野狐岭之战
第一次自然是名垂千古的野狐岭之战 , 在铁木真统一蒙古之后的五六年内 , 蒙古蒸蒸日上 , 连战连捷 , 已然成为金国的最大威胁 。 1210年 , 蒙古断了给金的岁贡 , 整顿军队 , 随时准备南下 。 金国也做好了准备 , 以长城为防线 , 陈兵关隘 , 准备抵御蒙古的入侵 。 1211年 , 蒙古以成吉思汗为统帅 , 名将木华黎、托雷、窝阔台等统军 , 蒙古共计10万兵马 , 在张家口野狐岭一代与金军相遇 。 金军近五十万人 , 在完颜承裕的统帅下据险而守 , 而金军并没有发挥出优势兵力该有的布置 , 而是分兵把守各个险要关隘 , 而且各关隘之间遥远 , 互相之间没有联系 。 蒙古大军充分发挥骑兵的速度 , 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 随着关隘逐个被破 , 金军士气低落 , 一战而溃 , 被蒙古大军一路追杀 , 损兵近二十万 。 蒙古通过一战便基本扯平了与金国的实力差距 , 金军从此只有防守之力 。
第二次大会战则是潼关、南京之战 , 1216年 , 大金帝国已经式微 , 北京陷落 , 迁都南京开封 , 几乎三面被蒙古包围 。 蒙古大军占领陕西之后 , 开始出兵潼关 , 准备攻击中原腹地 , 一举灭亡金国 。 金军此时虽然屡战屡败 , 但是还有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 但是金国后期缺乏良将 , 军事指挥混乱 , 蒙古大军经过一番苦战 , 最终还是攻破了潼关 , 大军进入河南 , 一路攻入开封附近 。 不过因为蒙古大军的残暴 , 导致了金国军民顽强抵抗 , 最终蒙古没有攻下开封 。 但是此战 , 蒙古基本摸清了中原地形 , 也知道了金国的军力 , 对之后攻灭金国做好了准备工作 。 金国成功扛住蒙古的进攻 , 在之后的十余年内 , 有了短暂的复兴 。
【爱历史】宋元明时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三大战役”
文章图片
三峰山之战
第三战则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峰山之战 , 1232年 , 蒙古再次掀起灭金之战 , 由于前面几次试探进攻 , 在潼关被金击退 , 潼关险要 , 易守难攻 。 所以 , 托雷采用迂回战术 , 大军绕道汉中 , 经汉水东出 , 直取中原 。 完颜合达率主力15万前往拦截 , 双方在三峰山相遇 , 进行了一场大会战 。 战役的态势因为时代的背景呈现一个态势 , 那就是金军防守 , 蒙古进攻 。 托雷采用疲兵战术 , 以多组三千人的骑兵 , 不间断的在金军大营前挑衅 , 使得金国大军疲敝不堪 , 后来天气骤变 , 一次寒潮到来后 , 金军缺衣少粮 , 最终无力防守 , 被托雷轻松攻破 。 此战之后 , 金国再无余力抵抗蒙古进攻 , 沦为鱼肉 , 数年之后便走向灭亡 。
3、陈朱争霸三次战役(龙湾之战 , 洪都保卫战 , 鄱阳湖大战)
元朝末年 , 因为蒙古贵族内部的腐败 , 大元帝国在名相脱脱组织下修黄河 , 却因为贪腐问题 , 导致了民变四起 , 红巾军在黄泛区崛起 , 逐渐席卷全国 。 元朝在高邮之战 , 被一只小蚂蚁击败后 , 顷刻间这个巨无霸的王朝便走向覆灭 , 南方起义风卷云涌 , 其中有四大势力 , 沿长江一线排列 , 从上至下为明玉珍、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 。 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尤为亮眼 , 一场争霸赛随即展开 , 谁赢谁就能夺取这江山 。 双方没有试探 , 直接就展开决斗 , 经过三场大战 , 最终分出了胜负 。
【爱历史】宋元明时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三大战役”
文章图片
元末局势
第一场战争为龙湾之战 。 1360年 , 陈友谅携最大的优势 , 统帅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水军 , 沿江而下 , 直取应天府 , 准备一战灭掉朱元璋 。 不料天公不作美 , 时值盛夏 , 大雨连绵 , 陈友谅大军就在炎热加潮湿的双重自然压力下 , 面对着朱元璋的大军 。 朱元璋将江东桥改造成石桥 , 组织了陈友谅旗舰进入秦淮河 。 陈友谅大军自我堵船 , 堵在了狭窄的龙湾 。 朱元璋趁机居高临下 , 焚烧了陈友谅的战船 , 俘获了陈友谅几艘巨大的战船 , 成为之后鄱阳湖之战的主力舰 。 此战之后 , 陈友谅巨大的优势被缩小 , 成为了朱元璋崛起并最终掀翻陈友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