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七夕诗词还看苏轼:天风海雨,银河微浪!

另类七夕节 , 朋友聚会 , 苏东坡的词一洗儿女情肠!
"缑山仙子 , 高情云渺 , 不学痴牛騃女 。 凤箫声断月明中 , 举手谢、时人欲去 。 客槎曾犯 , 银河微浪 , 尚带天风海雨 。 相逢一醉是前缘 , 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东坡《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历史故事】七夕诗词还看苏轼:天风海雨,银河微浪!
文章图片
34岁的苏东坡 , 自请调出京城任职 。 他不接受和理解王安石的变法 , 认为这是王安石急功近利的权力斗争 , 导致官员人人自危 , 这不利于朝廷统治 , 所以上书皇帝谈新政的弊端 。 但想迅速改变国家面貌的宋神宗拒绝了 , 也得罪了改革派的实权领袖王安石 , 以牙还牙 , 命人在皇帝面前说他的过失 。 苏东坡做了明智的决定 , 请求外放做官 , 避开朝堂的政治斗争 。
虽然20岁那年就中了进士 , 实际由于历朝有丁忧的传统 , 母亲父亲先后亡故 , 所以他在朝廷里为官的履历并不连贯 , 对朝廷政策的把握 , 没有敏锐性 。 而且王安石的新政 , 在当时因为动摇了很多官僚的根本利益 , 是一次封建社会主动的由上而下的利益改革和分配 , 且事先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 , 所以新政是以雷霆之势在皇帝的授意下强行开展的 , 一夜之间 , 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缩水 , 甚至被免官 , 有很多兢兢业业的官僚 , 也被打击 , 不免会质疑这场改革的目的和动机 。
苏轼身在局中 , 难以看到这场改革实际是宋朝皇帝的救亡运动 , 至少历史给了王安石和这场变革的中肯评价 , 北宋如果不是这样的改革 , 只怕维持不了几天 。
【历史故事】七夕诗词还看苏轼:天风海雨,银河微浪!
文章图片
苏轼没有大的敏锐 , 所以他不是政治家 。 但是他爱国 , 且是肯报效国家的官僚 。 一腔豪迈 , 错过了历史的垂青 , 但是他仍旧以乐观的精神 , 对待未来 , 34岁这年 , 他调任杭州通判 , 37岁的秋天 , 调往山东密州当知州 。 他接到调令的时候 , 得到朋友陈令举的消息 , 他可以和苏东坡共一段路程 。 在这年的七夕的夜晚 , 他们在湖州吴淞江泛舟 , 同时有主客六人 , 文学史料有记载 。
陈令举何人 , 史书上并没有太多记载 。 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他曾经是个仕途中人 , 且曾经也经历过风浪 , 但生性旷达 , 这次和苏东坡共路 , 是继续宦海博浪还是飘然归去故乡 , 我们并不知道 , 但很显然 , 苏东坡和他的同行共路 , 也将终结 。
吴淞江夜色怡人 , 远离人间七夕节的热闹 , 他们在江上泛舟 , 又到垂虹厅半夜痛饮 , 竟然有醉倒的 。 天上牛郎织女相会 , 远远人间岸上 , 是七夕庸俗盛大的热闹 , 那简直是庙会 , 兴奋的 , 惆怅的 , 歌舞的 , 许愿的 , 看戏的 。 和他们相关 , 又不大相关 。 因为这个七夕 , 属于朋友知己之间 , 是男人间的 , 在浩瀚江水之上 , 既豪迈又清旷 。
【历史故事】七夕诗词还看苏轼:天风海雨,银河微浪!
文章图片
“缑山仙子 , 高情云渺 , 不学痴牛騃女 。 ”
陈令举想必俊男一个 , 七夕节是痴男怨女最动情肠的时候 , 这位年轻帅哥一路陪着苏东坡 , 全然洒脱 , 谈笑之间没有那种儿女情肠 。 苏东坡对陈令举肯定是了解的 。 也许这个人有家室 , 但没有流露过分的思念 , 也许此人宦海有过波折 , 但全然是种淡然姿态 。 那么他要么是个30左右的青年官员 , 只有年轻 , 压得住风浪和伤害 , 要么就是道骨仙风的中年人 。 但是从苏东坡的笔记来看 , 这是和他年龄相当或者略小的朋友 。 气质和做派脱俗 。
“凤箫声断月明中 , 举手谢时人欲去 。 ”
宋朝的私人聚会很大程度都是才艺表演 。 这位陈令举 , 能喝善吹 , 当然吹的是凤箫 , 他的曲调不吹牛郎织女 , 是吹的清乐 , 月亮和水作为背景 , 一瞬间天地神光 , 他仿佛就是成仙的王子乔 , 独有别样仙意 。 当大家都喝彩的时候 , 他的姿态却是感谢 , 因为今宵一过 , 大家各奔前路 。 苏轼自然是知道的 , 但此时此地 , 他只能用王子乔七月七日成仙的典故 , 赞美这位年轻朋友 。
【历史故事】七夕诗词还看苏轼:天风海雨,银河微浪!
文章图片
“客槎曾犯 , 银河微浪 , 尚带天风海雨 。 ”
这说的是陈令举身上 , 有一种天风海雨的豪迈之气 。 “天风海雨”是这首词的词眼 , 宋朝关于所有的七夕节诗词 , 脂粉气重 , 相思情浓 , 甚至为节而节 , 拉郎配 , 但是这首词用了”天风海雨“描绘出天海的另一面波澜壮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