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尚书古文疏证》的历史意义

清朝初年 , 由于政治的需要 , 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 但不久 , 他们看到道学先生“言行不相符者甚多 , 终日讲理学 , 而所行之事 , 全与其言背谬” , 又转而对理学明尊暗抑 , 使得理学渐而偃旗息鼓 。
不过 , 清统治者仍然采取了重视文化的政策 , 只是为了统一思想 , 钳制舆论 , 在大力提倡学术文化的同时 , 实行了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 , 大兴文字狱 , 罗织文网 , 不准在著述中流露丝毫的不满情绪 。
在这种情况下 , 文人士子不得不钻进故纸堆中 , 迷恋于名物训诂 , 逐渐形成为以考证为特色的治学方法 。 这就是清代的考据学 , 或称汉学 。
清初经师阎若璩是其中著名的先驱者 。
阎若璩(1636年——1704年)字百诗 , 别署潜邱居士 , 学者称为潜邱先生 。
受家庭的影响 , 他学习勤奋刻苦 , 据说 , 他为了勉励自己 , 曾题前人名言于柱上:“一物不知 , 以为深耻;遭人而问 , 少有宁日 。 ”
【历史故事】《尚书古文疏证》的历史意义
文章图片
阎若璩
作为读书的动力 。 由于长期的不懈努力 , 他终于博通经史 , “于汉唐诸儒注疏 , 类能贯穿钩穴 , 口诵如澜翻” 。
他曾参加《大清一统志》的撰述 , 据说 , 这时的阎若璩“于古今沿革 , 考索寻究 , 不遗余力” , 连参与撰修的不少专门名家也交口称赞 , 成为备受推重的著名学者 。
阎若璩生当清朝前期学术思潮由经世致用向考据的转变时期 , 他也像清初的一些思想家那样 , 指责“道学寡陋” , 既反对朱学 , 也批评王学 , 而对汉儒治学的方法十分倾慕 。
他曾明确表示自己“主汉不主宋” , 在治学上“精晰而默识” 。 他强调精审的考证 , 而决不浅尝辄止 。
凡遇有“一义未析” , 便“反复穷思” , 以至“饥不食 , 渴不饮 , 热不扇 , 必得其解而后止” , 他对每一个问题都穷加考辨 , 而不凭私臆度 , 所以 , 人们后来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他“大抵事必求其根柢 , 言必求其依据 , 旁参互证 , 多所贯通” 。 在阎若璩看来 , “古人之事 , 应无不可考者 , 纵无正文 , 亦隐在书缝中 , 要须细心人一搜出耳” 。
阎若璩也是这样的“细心人” , 其所著《尚书古文疏证》8卷 , 对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除《尚书古文疏证》以外 , 阎若璩尚著有《毛朱诗说》1卷、《四书释地》6卷、《潜邱札记》6卷、《孟子生卒年月考》1卷、《困学纪闻注》12卷 。
【历史故事】《尚书古文疏证》的历史意义
文章图片
《尚书古文疏证》
相比较而言 , 阎若璩的著述不算太多 , 但这毕竟都是他沉潜研究的结晶 , 特别是其《尚书古文疏证》一书 , 更是备受学者的青睐 。
梁启超也十分推崇此书 , 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道:阎若璩仅有这点点成绩 , 为什么三百年来公认他是第一流的学者呢?
他的价值全在一部《尚书古文疏证》 。
他在这部著作中以确凿的证据 , 考证出《古文尚书》为伪作 , 解决了千百年来学术史的一大疑案 。
用梁启超的话说 , 《古文尚书》二十几篇和别的书不同 , 两千余年公认为不可侵犯的宝典 , 上至皇帝经筵进讲 , 下至蒙馆课读 , 没有一天不背诵它 。
忽焉真章实证 , 发现出全部是假造 , 当然在思想界是一个莫大的震动 。
《尚书》为记载我国远古史事、典制的重要文献 , 是研究古代史事的重要材料 。 后来 , 据说曾经由孔子进行过改编 , 故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之一 。
【历史故事】《尚书古文疏证》的历史意义
文章图片
《尚书》
秦代焚书 , 《尚书》一度失传 。 汉初 , 由济南人伏生口授 , 以汉代流行的隶书写成 , 共29篇 , 此为《今文尚书》 。 不久 , 汉宗室鲁共王刘余在孔子故宅的墙壁中发现了用秦代以前的籀文(即大篆 , 或称蝌蚪文)写成的书籍 , 《尚书》亦在其中 。 孔安国整理后 , 发现其中16篇为《今文尚书》所无 , 于是将这些篇籍献上 , 希望能列于学官 。 这便是《古文尚书》 。
但是 , 孔安国献上《古文尚书》后 , 因故未能列入学官 , 只是在民间私相传授 , 于是该书可能有所散失甚至亡佚 。
东晋时 , 豫章内史梅赜献出一部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 , 篇数比今文增多25篇 。
到唐初 , 陆德明据以作《经典释文》 , 孔颖达据以作《五经正义》 , 梅赜本遂取代了《今文尚书》的地位 , 并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