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如何提高

想当年八旗在关外和刚入关的时候 , 其战斗力之强悍可谓人尽皆知 , 但是入关仅仅三十年 , 康熙十二年(1683年)三藩之乱爆发 , 八旗面对三藩的攻势却是望风披靡 , 一败再败 , 清圣祖在无奈之下只得启用绿营平叛 。 区区三十年 , 就能让一支部队堕落成如此地步 , 可见八旗的腐化严重 。 对于这个问题 , 清朝的皇帝们也是为此伤透了脑筋 , 不断对此现象进行批判 , 但是依然难以扭转这个趋势 。
清朝皇帝非常了解八旗军战斗力在往下掉的事实 , 就比如雍正帝就曾言:“八旗兵丁技勇产业 , 大减于前” , 翻开《清实录》 , 清朝皇帝对八旗子弟的申斥之言比比皆是 , 言辞之间对八旗子弟走向奢靡 , 战斗力下滑非常焦虑 , 恨不能让他们在一夜之间变得国初的祖先们一样“淳朴勇猛” , 而像康、雍、乾这几位在历史上大有为的皇帝既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 就已经在不断地出台措施 , 尽全力维持八旗军的作战能力了 。
首先 , 像经历过三藩之乱康熙皇帝 , 他对八旗军的战斗力下降认识是最为深刻的 , 八旗子弟在三藩之乱中的表现让康熙皇帝大跌眼镜 , 他首先就拿临阵怯战的王爷贝勒们开刀 , “老师糜饷 , 误国病民 , 情罪重大 , 在他人尚不可原 , 况王贝勒等国家同休戚之人乎?其令议政王大臣等举我太祖、太宗军法 , 严行议罪” , 八位大将军 , 五个王、贝勒被削去爵位 , 一个被罚俸 , 只有安亲王岳乐、信郡王鄂扎立功受奖 。
三藩之乱后 , 康熙皇帝遂从各个层面想尽办法解决八旗军战斗力每况愈下的问题 。 针对八旗子弟转尚学问、热衷科举功名 , 康熙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 , 凡是八旗子弟想参加科举者弓马骑射必须过关 , 如果有不过关而被取中者 , 则责罚监考官和考中之人 , “一并从重治罪” 。
在军事上 , 频繁进行军事演习 , 恢复了春、秋两季的统一操演 , 并经常性的亲临现场考校军士们的武力值 。 对于那些不娴骑射 , 身体素质较差者 , 尽行革退 , 不准他们再披甲当差 。 《清圣祖实录》记载:“驻防兵丁 , 关系紧要 , 岁月既久 , 恐致疏懈 , 必选娴于骑射 , 膂力骁勇者 , 方准披甲 。 见在兵丁内有庸弱不娴骑射之人 , 应革退另补 , 不得虚充数目 。 ”
【爱历史】八旗子弟的战斗力如何提高
文章图片
木兰秋狝
不仅如此 , 康熙帝还积极举办“木兰秋狝” , 要求杭州、江宁、西安三地驻防八旗每年每旗派三人参加 , 每年的“木兰秋狝”对部伍、行阵、合围射猎、安营扎寨都有严格要求 , 其举办之目的就是为了锻炼满蒙骑兵长途跋涉、行军野战的能力 , 使他们能在以后的战斗中长途远击 , 克敌制胜 。 “从前曾有以朕每年出口行围 , 劳苦军士条奏者 。 不知国家承平虽久 , 岂可遂忘武备” 。
这些都是提高战斗力的正着 , 遇到某些“想象力丰富”的皇帝 , 就会有一些奇着出现 , 典型代表就是雍正帝 , 这位决定将康熙晚年的弊政“悉行整饬” , 当然也包括武备松懈的问题 , 虽然他并没有像自己的父亲康熙帝一样举办“秋狝”大典 , 但对军队训练的重视程度则一如既往的严格 , 还别出心裁的搞了一些“损招” , 将骁骑营中八旗子弟选取“年少无疾、骑射不堪、不能满洲蒙古言语之人”一千人 , 集中培训 , 加以高强度训练 , 从《实录》观之 , 雍正帝将这些没啥能力的人组合起来的队伍称之为“懦弱营” , 有让这些人用心习武 , 知耻而后勇之意 。 而将表现较好的八旗子弟称为“颖俊营” , 发挥榜样作用 。
乾隆帝一上来 , 对军事训练的要求一如既往的严格 , 还重新将圣祖时期的“木兰秋狝”提上日程 , 在具体的战争行动上 , 更是要求八旗军在战场上要起带头作用 , 决不能被绿营和土兵看轻 , 就比如在大小金川战役时 , 要求前线的将军们注意 , 攻打险隘的时候 , 满兵和索伦兵要勇往直前 , 如果让土兵居了首功 , 就不成体统 , 极其丢人 。 “若派用土兵 , 必派满洲、索伦兵同往 , 不宜专仗土兵向前出力” 。 而且乾隆帝对八旗中贪生怕死者极其痛恨 , 就比如说在征缅之役中坑死明瑞的额勒登额 , 就被乾隆帝当即“凌迟处死” , 还差点情绪失控把他全家给杀了 。
所以 , 清代帝王 , 尤其是圣祖、世宗、高宗三位 , 那真是对八旗军的整饬相当严格的 。 而在这一时期 , 八旗军也在战场上很活跃 , 参加了无数开疆拓土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