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渭水之盟对李世民意味着啥?突厥对李氏家族的羞辱,在此达到顶峰( 二 )


【历史故事】渭水之盟对李世民意味着啥?突厥对李氏家族的羞辱,在此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
鉴于中原还没统一 , 李渊的对策是边打边和谈;突厥人则见利则进、不利则退 , 来去如风 , 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牢牢粘在大唐的背后 。 到了公元624年 , 他们的兵锋甚至杀近关中地区 。
唐王朝真心不堪其扰、精疲力竭 , 甚至有大臣建议:突厥之所以屡屡骚扰关中 , 是因为长安城内的财物、女子太多了;因此 , 不如烧掉长安 , 往东南迁都 , 突厥人自然没啥动力再来打咱们了 。
对于这种想法 , 只有俩字形容:幼稚!真当突厥人是劫匪呢?人家要的不仅是钱 , 更是命 。
然而 , 也许李渊已经到了病急乱投递的地步 , 据说他还真的派人去樊城一线实地考察 。 不过 , 在李世民等人的苦苦劝谏下 , 此计划最终没有实施 。
【历史故事】渭水之盟对李世民意味着啥?突厥对李氏家族的羞辱,在此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
在北方军阀的勾结下 , 突厥南侵的脚步从未停歇 。 同年8月 , “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 , 数十万大军逼近关中 , 李世民亲自迎击 。 关中正值多雨季节 , 唐军后勤不继;加上连年征战 , “士卒疲于征役 , 器械顿弊” , 朝廷内外忧心忡忡 。
两军在五陇坂(今陕西凤翔西)对阵后 , 李世民审时度势 , 决定尽力避免作战 , 他软硬兼施、恩威并用 , 跟对方打起了心理战;而对突厥人而言 , 当时的阴雨天也不利于己方作战 。 最终双方达成了和亲协议 , 李世民本人甚至还跟突利可汗(突厥小可汗)结成了异姓兄弟 。
但这毕竟只是对方的权宜之计 。 公元625年7月 , 十余万突厥骑兵卷土重来 , 唐军并州道行军大总管张瑾全军覆没、行军长史温彦博被俘 。 最终在李靖、李道宗的搏命反击下 , 突厥人这才撤退 。
到了公元626年6月 , 突厥人再次策划大规模入侵 。 而此时已经基本统一中原的李氏兄弟 , 把精力转向了内斗上 。 得知突厥人来袭 , 李建成谋划趁机剥夺李世民的兵权 , 改由齐王李元吉迎敌;不甘束手就擒的李世民 , 则当机立断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 逼迫李渊把自己立为皇太子 。 没过多久 , 李渊退位自称太上皇 , 李世民全权掌握了唐王朝 。
突厥人获悉后 , 很快给他送了份不太友好的“大礼” 。
【历史故事】渭水之盟对李世民意味着啥?突厥对李氏家族的羞辱,在此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渭水之盟对李世民意味着啥?突厥对李氏家族的羞辱,在此达到顶峰】兵临城下 , 突厥人送给李世民的下马威
听说李世民发动宫廷血案、逼迫父亲交权 , 突厥人认为 , 此时的唐王朝必定动荡不安 , 正是趁火打劫的大好机会 。
同时 , 李世民通过不正当手段夺位 , 如果在面对突厥大军时掉了链子 , 一定会威风扫地、颜面尽失 , 搞不好大唐就此分崩离析 , 突厥人的好日子可就唾手可及了 。
带着这样的如意算盘 , 颉利可汗叫上突利 , 一共征发了精骑十余万狂奔而下 , 一路所向披靡 , 尉迟敬德虽在泾阳奋战 , 但仍无济于事 。 最终 , 突厥大军如入无人之境 , 直接杀到距离长安仅40里的渭水便桥之北 。
而在此时 , 长安城内能够调集的兵马仅有数万人 , 这一场景 , 甚至比当初刘邦被围白登还要危险 , 毕竟这里是大唐王朝的国都 , 背后退无可退 。
此时的李世民仅仅28岁 , 颉利正是要看看这位年轻人怎么应对这一千古难题 。
【历史故事】渭水之盟对李世民意味着啥?突厥对李氏家族的羞辱,在此达到顶峰
文章图片
作为身经百战、多次面临险境的老江湖 , 李世民虽然愤怒 , 但并不慌张 。 他略加思索 , 很快整理出了要点:
自己如果闭门固守 , 突厥人必定会在关中大肆掠夺 , 老百姓生灵涂炭 , 自己的威信必将荡然无存;
若集结城内兵力 , 依仗主场之利与突厥人血拼 , 同时召集各地唐军勤王 , 虽然鹿死谁手尤未可知 , 但一来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二来难以一战歼灭突厥人 , 从此双方结下深仇大恨 , 中原从此永无宁日 。
同时 , 目前自己刚刚即位、大唐也刚刚统一中原 , 自己要理顺朝野关系、稳定人心;经历战火十余年的中原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秩序 , 如果立即陷入与突厥的鏖战 , 可能出现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
因此 , 他在做好布置后 , 自己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6名亲信前往渭水 , 跟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判;其后 , 诸路唐军陆续赶到 , 虽然数量处于劣势 , 但“旌甲蔽野 , 军容甚盛” , 面对杀到家门口的敌人 , 无不气愤填膺、杀气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