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

引言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曾经生活过一个史诗般的民族——契丹 , 他们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鲜卑 , 在唐王朝统治之下出现在辽河地区 , 唐帝国倾覆之后天下再次陷入分裂之中 , 居住在北方的契丹人凭借着骁勇的精神与难得的智慧在北方迅速地建立了政权契丹国 , 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王朝 , 无论是契丹国还是后来的辽国 , 契丹人始终保持着他们特有的习俗 , 也就是四时捺钵 。
【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
文章图片
【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一、四时捺钵的发轫与渊源
四时捺钵之所以会出现 , 始终贯穿在契丹国历史之中 , 甚至延续到了中国之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 , 地理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 唐朝一朝倾覆 , 既往的统一也就此结束 , 长城南北也不例外 。 而大约以长城为标志 , 是中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长城南北的自然气候相差甚大 , 导致了南北方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 因此南北长城文化也有一定的差异 。
虽然游牧始终是契丹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 但是这个民族生活所在的主要地区为辽河一带 , 渔业资源丰富 , 辽河带来的充足的水源以及高纬度使得当地除了草场以外还存在着大片的树林 , 狩猎也成了契丹人的一项主要生产活动 。
【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
文章图片
与南部长期固定在一处的农耕民族不同 , 游牧、渔猎为这个民族带来了额外的品质:尚武、坚毅、四海为家 。 这些品质不仅存在于普通的基层 , 也出现在了上层贵族当中 。
契丹皇帝将一年分为四季 , 每个季节带着包括自己的亲眷与臣子在内的王庭迁徙到四个不同的地方 , 且在所停驻的区域进行一系列祭祀、政治、娱乐活动 , 这就是所谓的四时捺钵 。
《辽史》记载:“秋冬春夏四时各有行在之所 , 谓之捺钵 。 ”
【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
文章图片
辽帝国自从建立开始 , 先后设立过五个都城 , 但是帝国的决策中枢并不固定的安置在某一个城市内 , 而是随着四时捺钵一起迁徙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冬季时候 , 王庭将会迁徙至一个叫做广平淀的地区 , 此处应是温暖而少风雪 , 很适合冬日用来避寒 , 在避寒的同时 , 辽国的皇帝会接受汉人官员的朝拜以及南方政权送来的岁款 。 从中亦可以看出南北政治制度的融合以及民族的交流 。
【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
文章图片
二、辽以后四时捺钵的延续
四时捺钵制度的影响十分深远 , 在辽时 , 它就不仅仅是一个贵族游玩迁徙的简单仪式 , 更是统治南北两元化以及民族精神的体现 。 正是因为这种捺钵制度拥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 它一直延续到了后面的几个政权当中 。
金代接受了捺钵 , 但是却并没有遵循之前契丹人对于捺钵过程过于细致的规划 , 且由于领土的扩大 , 他们舍弃了部分内容 , 仅仅保留了渔猎的部分 , 也就是春秋两季的捺钵活动 。 在金时 , 捺钵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现象 , 更是一种向臣民乃至南方的邻国炫耀武力的手段方式 。
【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
文章图片
元朝时进一步缩减了捺钵的内容 , 由于蒙古人尚武且渴望征服 , 捺钵在当时与国家的各项战略紧密相连 , 从表面上来看 , 时间推进至清王朝时 , 这个制度似乎彻底退出了统治的中心 , 但是仔细观察清时的木兰围猎活动便能发现 , 其中很多的细节与捺钵制度相似 。
贵族或是官员会在固定的季节到达围场 , 进行一系列的围猎活动 , 这不仅是一种贵族享乐的活动 , 更是统治者表达自己崇拜武力且与其余各族进行友好交往的重要仪式 。 这个仪式就与辽时的秋捺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
【爱历史】四时捺钵:北方基于自然环境产生的生活与政治制度
文章图片
结语
辽国捺钵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一方面与中原周边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有关;另一方面 , 也正因为契丹民族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本性 , 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丹捺钵体系 。 这个制度原来仅仅是作为契丹民族一种为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诞生的民族风俗而存在 , 随着北方政权的建立 , 他被赋予了许多政治内涵 , 此后各个少数民族王超都或多或少的继承了这个制度 , 更是证明了它的历史价值 。 这个制度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特殊的智慧 , 它的不断变更还代表着胡汉交融的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