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精和味精的区别在哪里

人们常说:“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可是想让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 饭菜吃的美味可口 , 那么调料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味精和鸡精哪个更好 , 哪个更适合烹饪?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鸡精和味精的区别在哪里 , 很多人对此都知之甚少 。
日常生活中 , 很多人因为习惯 , 或者个人偏好 , 有的选择鸡精 , 有的选择味精 。然后很多人又说味精吃多了对人体不好 , 掉头发 。到底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 一起看看下文 。
味精是日本人发明的 , “味之素” , 早些时候在中国的广告语非常夸张 , 叫做“清水变鸡汤” 。对于收入拮据的人家来说 , 是一种不小的吸引 。
后来 , 味精成了中国人居家过日子必备的东西 , 做什么都放 , 鲜 。放味精最厉害的应该是四川人吃火锅 , 桌前每人一只盛着香油的小碗 , 桌的一角总是搁放着两只小罐 , -只是盐 , 一只是味精 。客人落坐 , 放盐的时候 , 总是小心翼翼怕失手放多了;倒味精的时候就少了许多顾虑 , 大刀阔斧往碗里倾泻 , 搅匀后 , 将筷子提出 , 往嘴里一送 , 舌头灵活地一舔 , 够味 , 然后开怀大吃 。
从80年代开始 , 不利于味精的传闻多了起来 , 而且 , 很多外国人真的就不吃味精 , 每到餐馆 , 都会反复叮嘱服务生 。
90年代初 , 有消息传来 , 人家早早地改用鸡精了 。据可靠方面统计 , 到目前 , 美国、日本、瑞士、韩国和香港 , 鸡精和味精的消费比例为85%比15% , 食用鸡精者占绝大多数 。1987年 ,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 , 根据多年对味精的试验 , 取消了对食用味精加以限量的规定 。1999年 , 我国对味精也做了一次严格的毒性试验 。专家告诉我们 , 实验证实一个人天天吃50克、100克或200克的量 , 一般都没有问题 。
味精是菜肴增鲜剂的第一代 。在我国 , 它始于1922年的上海天厨味精厂 , 至今已有近80年历史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 , 主要的生产工艺是通过大米、玉米等粮食或糖蜜 , 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进行提取 。按谷氨酸钠含量 , 市场上主要有两种味精 。一种是80°味精 , 其谷氨酸钠含量为80%;另一种是99°味精 , 其谷氨酸钠含量为99.9% , 又称纯味精或无盐味精 , 也就是说 , 味精一旦达至99度就到了一个极至 , 不太可能再往上提升了 。
80年代初期 , 人们发现一种叫做核酸的还能够把味精的鲜度提升上来 。将味精与核酸按某一恰当比例混合后 , 便奇迹般地发现了第二代增鲜产品 , 分别取名为“鲜味王”、“加鲜味精”、“特鲜味精”等 。第二代产品在鲜度上比传统高出许多 , 以99°味精鲜度为100计算 , 第二代鲜味剂出现了120°、150°、200°、400°等不同鲜度等级的产品 , 满意了人们对鲜度的不同追求 。
假如仅从商业营销的角度来说 , 鸡精打败味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鸡精出现的时候 , 商家一方面宣传“味精有害” , 另一方面鼓吹鸡精的“天然” 。仅仅从名字上 , “鸡精”就比“味精”占了优势 。所以直到今天 , 相信“工业合成的味精有各种危害”而“天然的鸡精有营养”的还大有人在 。
实际上味精不是工业合成的 。最初的味精是在海带汤中发现的 , 后来通过粮食发酵来生产 。它跟酱油、葡萄酒、米酒等等传统食物的生产方式没有本质区别 。它的化学结构是谷氨酸钠 , 而各种蛋白质中一般都含有谷氨酸 , 被水解释放出来就会形成谷氨酸钠 , 典型的例子就是酱油、豆豉、奶酪等等 。而有一些食物中 , 天然就含有一些游离的谷氨酸盐 , 它们也就具有天然的“鲜味” , 典型的有海带、土豆、豌豆等等 。实际上 , 像海带和奶酪这样的食物中天然含有的味精量比很多时候人们在其他菜里放的还要多 。
“味精有害”的说法一直存在 , 也确实有不少人相信“吃多了味精会怎样怎样” , 最离奇的一个说法还在1968年登上了一个非常闻名的医学杂志 。这些传说的危害几乎都被仔细研究过 , 但是都无法重现 。这在科学研究中的意思就是 , 传说的危害不可靠 。而另一方面 , 学术研究中也有“大量味精对老鼠产生危害”的实验结果 , 不过那里的“大量”一般都是纯吃味精或者食物中的味精含量高到百分之一二十 。这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菜里味精放得太多”不可同日而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