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8月北平 , 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出生了 , 那一年她25岁 。 女儿二十多天的时候 , 林徽因抱着她拍了一张很美的照片 , 为世人悉知 。
文章图片
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
她在这张照片的背面 , 写了一首诗给她的小天使:“滴溜溜圆的脸……” , 初为人母的喜悦溢于言表 , 充满了无限的怜惜之情 。
1937年7月 , 乱世危局之时 , 林徽因从山西考察回到北平 。 她惦念着在北戴河的一双儿女 , 提笔给女儿写了一封长达六页的信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林徽因按内容分为十条 , 在信中逐一道来:第一二条说明她没有及时回信的原因 , 第三至第五条分享自己在山西的行程路线 , 第六第七则讲述战争近况 , 强调家国大义感人至深 , 又不免感到惊奇:
细细读来 , 林徽因在信中娓娓道来的语气 , 工作手稿般的专业行程图 , 尤其是“第三”到“第七”条 , 谆谆教导女儿民族大义之际 , 流露出对时局的思考与担忧 。 这对于一个年仅八岁的孩子来说 , 似乎大大超出其年龄所能承受的内容了 。
如果把信中表明妈妈身份的语句去掉的话 , 难让人相信 , 林徽因写信的对象 , 是七八岁的女儿——让人觉得她至少个十几岁 , 可以独立思考的姑娘;甚至让不知情的人误以为 , 她是在跟一个要好的闺蜜谈心 。
文章图片
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
那么 , 林徽因对为何对年幼的女儿 , 寄予了如此深沉的厚望呢?
细细想来 , 应该有以下这些原因:
其一 , 林徽因用对成年人平等友谊 , 来对待孩子的 。
林徽因在颇具开明意识的家庭中长大 , 其父林长民属于早期接受西方思想的人 , 让女儿去英美游学 , 加上丈夫梁思成的影响 , 也让林徽因有了西学的平等意识 。
大约正如其子梁从诫 , 在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中所言 , 有时脾气急躁林徽因是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 , 来代替对孩子爱护的母亲 。 ”
丈夫梁思成是清华建筑系创始人 , 出于对建筑挚爱的家族情怀 。 这封家书在她将山西行程画成地图 , 附图分为第二版和第三版 , 并提醒女儿注意长城、太原、雁门关等地 , 建筑师严谨细致的专业精神 , 由此可见一斑 。
文章图片
林徽因家书中的山西行程图
因此 , 林徽因自然非常希望儿女 , 能够继承他们的衣钵 。 在女儿没能如其所愿后 , 又将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
但梁从诫不喜建筑对历史感兴趣 , 所以高考时故意答错题落榜清华 。 林徽因知道后虽很失望 , 但仍然尊重儿子的选择 , 放下了自己作为建筑师的执念 。 她认为不孩子必将成为父母的骄傲 , 只需要诗意地活着 , 然后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就好 。
而梁再冰因两分之差与清华失之交臂后 , 上了北大西语系 , 1949年还未毕业 , 就执意要去参军 。 林徽因本来舍不得女儿远离 , 但还是支持她的决定 。 在部队临走之前 , 林徽因带着毛巾等小东西去驻地 , 曾坐在女儿地铺的铺盖上 , 待了很久才离去 。
文章图片
林徽因
由于母亲这封家书图文并茂非常地详尽 , 因此60年后的1997年7月 , 梁再冰和丈夫于杭 , 还能按图索骥访问了五台山和佛光寺 , 感受到父母当年古建筑测绘的意义和工作的艰辛 。
其二 , 林徽因的长女情怀 , 希望女儿也如她一样早早懂事独立 , 肩负做姐姐的责任 。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 林徽因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 养尊处优的大小姐 , 结婚后又体弱多病的样子 , 不像是少年老成早熟之人 。
中国有句老话叫长兄如父 , 长姐如母 。 母亲何雪媛与林长民结婚八年后 , 才生下林徽因这么个女儿 , 她的确很受祖母和父亲的宠爱 。
文章图片
林徽因姐弟和父亲林长民
但作为林家长孙和长女 , 相当于半个“长子”的林徽因 , 自小就是家中的“大姐” , 早早就被赋予了替父亲分担了家庭责任的期望 。
1911年辛亥革命后 , 林长民常到南京和北京 , 而一大家子人当时都住在上海 。 当时年仅八九岁的徽因聪明好学 , 就已能写信给父亲报告家中情况 , 林父到了后来 , 就常将照顾家人的责任 , 交给了十二三岁的女儿 。
- 【游戏世界】诸葛小黑板突然更新,限时点券再次来袭,阿离、甄姬西游联动曝光
- 【历史故事】《斛珠夫人》帝旭最大的悲剧,就是用整个余生来祭奠爱情
- 【游戏迷】元气骑士:如何自证自己是骨灰级玩家只需一句话,一切都明了
- 【游戏迷】小乔青蛇喜提战队星元?圣斗士系列皮肤来袭,咬金勇者皮肤突变
- 还魂草的禁忌是什么
- 生姜怎样保存的时间长
- 【游戏迷】唯一没人玩的13888法师,支援不输火舞,爆发不输安琪拉
- 【游戏世界】S11转会期两大动向!DK有望签约TheShy,LNG确定新中单Doinb
- 【历史故事】69岁泰王嘴硬心软,已经原谅苏提达母子,一家三口在瑞士团圆
- 【爱历史】毛主席指出三国时期传奇军师诸葛亮军事才能被夸大,并具体列举蜀国注定灭亡的三大军事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