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后才发现,自己正是孔乙己( 二 )


从孔乙己的遭遇就能看出来 , 在酒馆里 , 是没有谁会去惹那些坐在包间里穿长衫喝酒的贵客们的 。 这些人与孔乙己一样 , 都是有文化的读书人 , 当时社会底层人们遇到这类人的时候 , 会发自本能地尊敬他们 , 觉得低人一等 。
可孔乙己同样是有文化的人 , 他不仅得不到尊重 , 反而还成了笑话 , 甚至他拿出自己的学问用来显摆 , 得到的也是嘲笑 , 哪怕连“我”这样的小伙计 , 遇到孔乙己愿意传授自己学问的时候 , 也是不屑一顾 。
【历史故事】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后才发现,自己正是孔乙己
文章图片
显然 , 人们尊重的并不是这些人的学问 , 而是这些人的身份地位 。 科举制度将文化知识与权力金钱牢牢绑定在了一起 , 哪怕你只是刚刚入门中了秀才 , 都能享受到超乎常人的待遇 。
往后从举人再到进士 , 这一步步跨越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能享受到巨大的实惠 。 不仅仅是来自财富的提升 , 还有来自地位的提升 。 正因如此 , 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下生活 , 就会本能地将两者关联在一起 。
当你的文化知识没能兑现成为权力与财富 , 那在大众的眼里这些东西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 , 甚至还有些可笑 , 因为这类人往往都会像孔乙己一样 , 过得非常艰难 , 却由于文化学识而与其他底层人们显得格格不入 。 于是 , 他们反而会成为被人们嘲讽的对象 , 学识这些东西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帮助 , 反而还成了他们受排斥的原因之一 。
【历史故事】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后才发现,自己正是孔乙己
文章图片
悲剧的是 , 在现存体制下 , 孔乙己这类人几乎找不到什么出路 。 他们与诸多劳苦大众本来就有一定的不同 , 在古代那样的条件下 , 从小坚持读书一直到大去走科举道路 , 这中间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 更是要耗费大量的财力 。
很多人往往为了科举 , 败光了自己的家产 , 成了落魄的穷书生 。 即便普通人在自己的道路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 但两者的努力与期望值是完全不同的 。
支持孔乙己这类书生不断付出一切读书研究学问的动力 , 是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 , 成为人上人 。 这一点他们就与普通人的期望目标完全不同 , 他们在不断读书求学的过程中 , 已经逐渐与普通人脱节 , 有了全新的自我认知 。 因此 , 当他们无法实现原本目标之后 , 要让他们回归到底层民众的群体里 , 难度同样是非常大的 。
长期以来付出所求的期望 , 与现实之间巨大的落差 , 这是他们不可能接受的事情 。
同样 , 在不断追求功名过程中形成的自我认知 , 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东西 , 反过来驱使他们不可能接受身份的改变 。
【历史故事】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后才发现,自己正是孔乙己
文章图片
诚然 , 科举制度在古代已经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进阶通道 , 但任何制度的公平大多只存在于理想化的世界 , 现实中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 因为孔乙己这类读书人所追求的科举 , 是封建王朝统治阶层控制下的工具 , 其用意原本就是为了维护王朝统治 , 笼络士人的工具 , 而不是奔着打破制约 , 追求平等 。
历代王朝 , 有关科举的丑闻层出不穷 , 从一开始隋唐科举被世家门阀垄断控制 , 到后来明清科举被官僚集团控制 。 这个看起来非常公平的制度 , 也只是在那个烂透了的封建社会里 , 通过同行衬托体现出来的 。
统治阶层并不会考虑得那么全面 , 既得利益者们同样不会去考虑得那么长远 。 这就导致科举制度诞生以来 , 一直都有像孔乙己这样的特殊群体存在 。 这个群体注定是矛盾的 , 注定会随着科举的失败 , 逐步变成了与社会割裂的群体 。
酒店里只有孔乙己是站着穿长衫喝酒的 , 其他两个群体 , 他哪个都融入不进去 。 已经完成知识兑现的举人老爷看不起他 , 底层的民众同样由于各种因素瞧不上他们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他们中不同的人 , 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
【历史故事】重读《孔乙己》: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后才发现,自己正是孔乙己
文章图片
许多人选择了继续读书 , 坚持考科举 , 就比如像范进那样 , 哪怕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 自己一把年纪了 , 仍然还在坚持读书考科举 。 可即便像范进这样的人 , 大多数也只是出现在小说里面 , 哪怕是在小说中取得成功 , 还是靠着运气中举 。
这部分人们的命运可想而知 , 在北宋的时候 , 就有许多落第的书生 , 他们有不少人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 。 于是在科举失败后 , 纷纷选择了自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