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95后”决定成为遗容化妆师 编剧:愿打破职业偏见|封面会客厅( 二 )


当一个“95后”决定成为遗容化妆师 编剧:愿打破职业偏见|封面会客厅
文章图片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品众生
立体展示殡葬业工作者群像
遗弃、诈骗、阿尔兹海默、安宁疗护、遗体捐赠……在剧中每一位往生者的故事中 , 都浓缩着的或圆满、或曲折、或人生境遇 。 但到了“海江市殡仪馆” , 所有的故事都终结于此 , 人生百态都要在这里落下帷幕 , 是人生这条路上的最后一站 。 而殡仪馆中的从事人员 , 成为了“死亡的摆渡人” 。 剧中 , 更有对殡葬业工作的深度展示 , 观众会看到更加立体全面的殡葬业工作者群像 。
当一个“95后”决定成为遗容化妆师 编剧:愿打破职业偏见|封面会客厅】一脸懵懂“闯”进殡仪馆的遗体化妆师赵三悦 , 看似固执难以亲近的师傅刘清明 , 幽默风趣又替员工着想的殡仪馆副馆长高卫东……镜头里 , 游晓颖塑造了性格各异的殡葬业从事人员 , 他们对待这份工作的态度转变 , 也引导着观众对这份“冷门”的职业给予更多理解 。
在创作该剧的剧本时 , 游晓颖说到自己也认识了一个在殡仪馆做遗体化妆工作的朋友 , 常常与之交流 , 更去到了成都殡仪馆进行取材 。 采访时 , 游晓颖也说到了一些她印象深刻的案例 , 有些被她写进了剧中 , 即将呈现在观众眼前 。
“我记得 , 有一位妻子为去世的丈夫亲手化妆 。 还有遗体化妆师说 , 平时自己化妆的都是闭着眼的人 , 可休息的过程帮女朋友做面膜 , 女朋友一下睁开眼 , 就挺吓人的 。 这可能都是一些比较小又日常的时刻 , 但刚好就是这些时刻 , 让我觉得好像殡仪馆对于生死的体验 , 不是在那么凝重的语境下的 , 是很温情的 , 甚至有一些有趣的点可以发掘的 。 ”
因赌气决定成为遗体化妆师 , 又在工作中体悟了这份职业背后的辛酸 , 陷入巨大的迷茫和彷徨之中 , 更由于在殡仪馆工作受到周围人偏见的目光 , 家人的反对也随之而来……在三悦身上所经历的一切 , 其实都是这个行业中从业者都要走过的阶段 。 而在游晓颖所写下的故事情节中 , 观众也能从细微之处看到这份职业的不易 。
“剧里有一个司机班的角色叫杨林 , 因为冬天往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 所以每年大年三十的时候 , 他都分几次才能吃完一盘饺子 。 对这个细节的表达 , 也是想说殡仪馆工作人员的不易 。 包括剧中的另一位遗体化妆师周娅男 , 她从单位出来希望做个造型 , 有一种把自己从那个环境里拔出来的仪式感 , 这些都是人物或者事件上的细节 。 ”
当一个“95后”决定成为遗容化妆师 编剧:愿打破职业偏见|封面会客厅
文章图片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论成长
当有棱角的女孩努力生长
顶着一头乱糟糟得长发 , 躺在床上无所事事地玩弄手机 , 吃剩的泡面随意摆放在脚下……镜头中 , 当女主角赵三悦首次亮相时 , 别说所谓的“主角光环”了 , 潦草又颓废的形象首先引入眼帘 。 随着剧情的展开 , 观众能够看到这位“废柴少女”没有找到工作在家闲坐了一年 , 浑身散发悲观又消极的“负能量” 。
“做自己不好吗?不行吗?”……在赵三悦发出的疑问中 , 折射着当代年轻人的迷茫与焦虑 , 她所表现的“丧” , 也是当下不少年轻人所谈论的主题 。 同时 , 赵三悦所遭受的找工作时的性别歧视、母亲的不理解与打压式教育等等 , 真实反映了当下年轻人最真实的工作压力、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等常见问题 。
“三悦肯定是成长型的女主 , 起点是不高的 。 ”游晓颖细细分析到 , 她所写出的三悦 , 一开始是不知死、不畏死的 , 但到后来 , 开始明白死亡的分量 。 “她进入殡仪馆是接纳真诚和善意 , 再付出自己真诚和善意的过程 , 从只看到自己的爱恨到可以见到众生的遭遇 , 她的世界变得辽阔了 。 ”
而对于三悦所表露出的“丧” , 她认为这是三悦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 三悦是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的很柔软的心给包裹了起来 , 其实是怕受伤、怕失败 。 “我不能说三悦代表当代所有年轻人 , 但是据我有限的观察 , 有人嘴上越狠心里越软 。 我们都有一种把丧当成一种武器和逃避的办法 , 因为往往对现实有期许的人最终会以一种丧的方式来呈现 。 ”
不光是三悦 , 剧中与三悦并肩同行的殡葬业从事女性 , 还有温柔坚定的周娅男 , 和容貌出众的梁格格 。 三位女性在工作中互相扶持 , 也在工作之外成为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 说到这样的人物设置 , 游晓颖也谈到了用殡葬行业作为切入点讲述都市女性故事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