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从“面白无须”到“以多须髯为美”,探析古人为何会独爱胡须?( 二 )


【爱历史】从“面白无须”到“以多须髯为美”,探析古人为何会独爱胡须?
文章图片
2、古人到底喜欢留什么样的胡子
既然古人有爱留胡子的习惯 , 那么古人对胡子的美观度又是怎么定义的呢?当然上述提到的长度必然是其中一个审美标准 , 其次就是古人非常在意胡子的形状和颜色 。
先从形状来说 , 上述也提到了古人对于胡子的定义是非常细化的 , 有“髭”、“须”、“髯”的区别 , 而在古人的眼中“髭”是最重要的部分 , 也就是嘴唇上面鼻子下面的胡子 。
《释名》中有记载“髭 , 姿也 , 为姿容之美也 。 ”所以说“髭”的美丑也就成了古人在打理胡子时非常注重的部分 。
在古代最为普遍的“髭”的审美就是“八字胡” , 这一点在各个影视作品或者是画像中都能发现 。
【爱历史】从“面白无须”到“以多须髯为美”,探析古人为何会独爱胡须?
文章图片
所谓的“八字胡”也就是说中间短两边长垂直嘴角这样的一个形象 , 很多的皇帝其实也是这个“胡型” , 比如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
【爱历史】从“面白无须”到“以多须髯为美”,探析古人为何会独爱胡须?】另外就是古人还很注重胡子的颜色 , 而古人的审美偏向就是黑胡子 , 关于这个结论有非常多的文献佐证 , 比如说《汉书》中就记载“欲外视自安 , 乃染其须发 , 进所征天下淑女 。 ”
这里所记载的就是王莽在篡位之后为了展示自己的雄姿英发就将自己的胡子染成了黑色 , 可见古人对于黑色胡子的喜爱程度之高 。
除了史记之外 , 在很多的诗词中也经常会出现对于黑色胡子的赞美 , 比如说《与歌者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 , 好染髭须事后生 。 ”
《鹧鸪天》“追往事 , 叹今吾 , 春冈不染白髭须 。 ”
这些都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胡子是很重视的 , 同时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胡子的审美标准也是偏向于黑色 , 形状好坏要看“髭”的美观程度 。
【爱历史】从“面白无须”到“以多须髯为美”,探析古人为何会独爱胡须?
文章图片
三、古人眼中胡子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到底是什么
既然古人这么重视胡子的形象 , 那么胡子在古人眼中到底代表着什么?
1、胡子对胡人来说是一种气度和审美的标准
通过上述的种种分析可以看出 , 古人确实有留胡子的习惯 ,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留胡子 。
在古代对于胡子是没有强制性要求的 , 根据很多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 , 并不是人人都有胡子的 ,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面白无须”的 。
那么既然如此 , 古人为什么还是会对胡子有不一样的情结呢?
【爱历史】从“面白无须”到“以多须髯为美”,探析古人为何会独爱胡须?
文章图片
首先来看上述提到的关于胡子的记载 , 很大一部分都是集中在王侯将相身上的 , 也就是说胡子虽然是古代的一种审美标准 , 但是却不是古代美男子的唯一判断标准 。
在古代 , 胡子所能左右的审美其实是一种气度上的审美 , 也就是说无关五官长相 , 胡子能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气度气节上的内涵 。
因为上述提到的无论是皇帝还是汉高祖、还是曹操、关羽以及赵匡胤等都是青史留名的人 。
这些人的形象不需要美不美来定义 , 而是需要塑造一个非常英雄非常强大的形象 , 从这一点出发也许“髭”“须”“髯”被称之为“胡子”也有另一层解释 。
古代时期一般都是将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之为“胡人” , 也就是蒙古人、契丹人等 , 这些民族的人 , 相对于中原人来说更加的魁梧 , 这是地域优势的结果 。
因此胡人大多是高大威猛又长满了胡须的 , 这样的形象会让人觉得害怕 , 有一种威严感 。
【爱历史】从“面白无须”到“以多须髯为美”,探析古人为何会独爱胡须?
文章图片
因此留胡子也许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 一开始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胡人一样给人一种不怒而威的形象 , 慢慢地这样的形象就在王侯将相中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 。
2、古人如此喜爱胡子就从来不刮胡子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 古代既然不是人人都有胡子 , 那么自然就有人是需要刮胡子的 。
而且上述也提到了胡子的长度如果超过了头发就是一种倒挂凶相 , 所以说古人不刮胡子是不可能的 。
不过中国的历史如此悠长 ,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也是非常不同的 , 因此关于古人刮不刮胡子可以大致地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来看 , 这个分界线就是汉魏时期 。
在汉魏以前刮胡子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 《春秋元命苞》中写到“发精散为须髯” , 其他的文献中也有相似的记载“物成乃秀 , 人成而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