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意思

导读:现如今,不管走到哪里,都提倡“竞争”的理念,通过比拼来决出优胜者 。可是,闻名思想家老子却推崇“不尚贤” 。他在《道德经》第三章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 。”意思是说,要不推崇才能之人,才能使子民不互相争夺 。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心中十分不解 。俯瞰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意思现如今,不管走到哪里,都提倡“竞争”的理念,通过比拼来决出优胜者 。可是,闻名思想家老子却推崇“不尚贤” 。
他在《道德经》第三章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 。”意思是说,要不推崇才能之人,才能使子民不互相争夺 。
这是为什么呢?很多人心中十分不解 。
俯瞰历史,老子作为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今天仍闪耀着灵动的光线 。
他还提出“无为”、“不争”、“不贪”、“知足”、“慈俭”、“节欲”等思想,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掌握好度,去除一己私欲,用一颗不争的心来和谐共处 。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意思】而剖析老子所在的时代,处于春秋时期,奴隶制开始由盛转衰,当时周朝推崇贤者的思想,出现了很多后遗症 。比如,导致才能人士越来越多,各地争相当霸,矛盾激增,各种问题真真假假难辨,社会动荡不安 。
不仅如此,用一个标准来选拔考核人才,所有的人都只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而过于模式化的人才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只会更加封闭人的思想,麻痹人的心灵 。
过于“尚贤”,只会让“贤才”越来越多,而一个萝卜一个坑,职位是不变的,需求是一定的,当供过于求,国与国之间发生人才流动,各种猜忌各种明争暗斗,只会加大社会动荡,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
老子为何主张“不尚贤”,我们先讲一个“眼镜蛇效应”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的印度德里市,时不时地会有几条眼镜蛇出没,引发当地居民的骚乱 。
于是殖民当局决定:高价悬赏,捉拿眼镜蛇 。政策一出,利益当头,当地居民纷纷上街,打杀眼镜蛇 。然而,眼镜蛇的数量究竟有限,于是,眼镜蛇很快就捕获完了 。
但是高额悬赏金一直诱惑着所有人,于是市民们想出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饲养眼镜蛇 。
持续了一段时间,殖民当局悬赏金严峻亏空,撑不住了,第二天就公布废除悬赏 。
于是村民把手里的蛇放生,大街上,蛇山蛇海,蛇患反而比管理以前还要严峻十倍 。
看完上面这个眼镜蛇效应就懂了 。人是有欲望的,当过多推崇用名利来吸引人才,或者用利益来推动人们办成某件事,人们就会蜂拥而上,为了自己的欲望争破了头,一旦需求方的条件满意了,减少或者撤除了相关的利益,矛盾便出现了,纷争也就来了 。所以,老子才主张“不尚贤”思想 。
佛说人有八苦,其中之一便是“求不得” 。只要有利益的驱使,名利的诱惑,那便有纷争,这世间事就没有停歇的时候 。每个人都有欲望,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永远都不能满意 。
作为个人,在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块,是有办法的,但是作为统治者或者现在的领导来说,是不能左右每个人的欲望的,这本就是人性,不能根除,只能寻求最合适的方法去做到和解 。
特殊是在我们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来说,是主张竞争,推崇贤才的 。这时有人问了,那岂不是和老子的思想违反了吗,到底该如何做呢?
首先,不过度去膜拜贤才,向他们学习是好的,但是避免盲目崇拜,要有自己的见解 。
其次,让人才多方面多方位发展,避免模式化,要像花儿一样朝四周八方散去,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
最后,优化岗位设置,做到量体裁衣,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
善于用利益去驱动人才的发展,经济的前进,同时也要避免这样所带来的后果,把握好分寸,老子的“不尚贤”自有他一定的道理,值得我们去借鉴部分的东西 。
成功的上限,取决于你对人才的态度,把人治理好了,社会自然和谐一片,幸福四溢,学到了吗?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
千面略懂先生天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