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

中国人向来讲究内敛 , 许多事情即使做了也不会留名 , 然而这世上有句话叫作“天有不测风云 , 人有旦夕祸福” , 有些事情做了就不要那样矜持了 , 说出来或许就能救自己一命 , 在五胡乱华后的东晋王朝 , 有个叫周顗的人 , 做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事情 , 却不以为意 , 从不再人前炫耀 , 最后叛军攻入京城 , 周顗人头落地 , 他救下的王导说出了著名的“我不杀伯仁 , 伯仁却因我而死” 。
周顗的风骨
三国的乱世结束没有多少年 , 西晋就遭遇了有名的永嘉之乱 , 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动乱时代 , 那时的西晋王族司马睿 , 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助下 , 在当时的建邺建立了东晋 , 自此开始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 , 经历了北方的动乱 , 来到南方的君臣都渴盼着天下安定 ,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皇帝和王氏也有争权夺利的矛盾 。
【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
文章图片
周顗作为司马睿南渡时就一直跟随的北方士族 , 肯定是力挺皇帝的 , 在王敦叛乱要清君侧的时候 , 多少人都吓破了胆 , 他却领兵带头做起了防御 , 王导作为王敦的同族兄弟 , 在家人叛乱时就每天早上都到皇宫门口等着皇帝的追责 , 和王导同朝为官多年的周顗深知 , 虽然王氏兄弟是同族 , 王导却不会是那种参与叛乱的人 , 即使和晋元帝多次求情陈述利害 , 也没有去王导面前诉说自己的所为 。
【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
文章图片
周顗最终没有抵挡住强大的王敦 , 建邺城被攻破了 , 当周顗以一个战败者接受拘押时 , 王导作为王敦的弟弟 , 是能保住周顗的平安的 , 可是在王导的内心 , 周顗是个不念旧情的人 , 在自己提心吊胆的时候 , 从来都是一副黑脸相对 , 他哪里知道在晋元帝面前 , 周顗替他说尽了好话 , 在周顗被杀的前一刻 , 都保持着沉默 。
【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
文章图片
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在建邺城内 , 除掉了那些皇帝用来和自己争夺权柄的帮手 , 让王氏家族坐稳了东晋第一家族的宝座 , 在王敦想进一步时 , 他的弟弟王导坚决反对 , 在王导的一系列措施下 , 王敦只好退回了自己的老巢武昌 , 皇帝明白了王导的衷心 , 继续任用王导 。
【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
文章图片
在整理皇帝阅览的一些书信时 , 发现了周顗给皇帝的劝谏信 , 才知道那个冷面的男人 , 一直在为自己和家人说好话 , 从来没有袖手旁观过 , 可是在屠刀引颈时 , 自己却不曾为这个同朝为官的友人说一句辩解 , 而且如果不是自己的沉默 , 周顗或许不会死 , 才会说出那痛彻心扉的“我不杀伯仁 , 伯仁却因我而死” 。
【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
文章图片
作为曾公开抵御王敦的人 , 虽然一身的才干 , 不能为己所用 , 还可能是制约自己的重要对手 , 王敦杀周顗是情势所迫也是理之必然 , 王导说“我不杀伯仁 , 伯仁却因自己而死” , 或许是对自己心胸气量狭小的一种鄙视 , 如果求情了就不失魏晋的风骨 , 没有求情说明自己现在做得远远不够 。
魏晋风骨
魏晋时期的那些名士们 , 是真正精神上的贵族 , 享受着一切精神上的愉悦 , 他们深知乱世百姓的艰难 , 对时势十分关切 , 也愿意一展所学 , 只为再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 让百姓们回归正常的生活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有着岁月静好的生活 。
【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
文章图片
周顗作为深受魏晋风骨影响的士人 , 知道王导是济世之才 , 不愿皇帝杀他 , 所以才去求情 , 不愿透露自己的所作 , 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在为国护才 , 不是个人的情感;王导悔恨自己为啥没有做到那样的为国护才 , 才有他说出的悔恨之语 , 或许周顗的死 , 激活了王导的内心 , 让他成为周公一样辅佐皇帝的名臣 。
结语
【爱历史】从“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来看魏晋士人的风骨多正直】以现代人的心思 , 或许理解不了古人的那些做法 , 但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 有些人做了一点的好事 , 就想到处宣扬一下 , 有些人默默捐助却从来不吭声 , 因为好心是自己想做的 , 道义是自己内心的标尺 , 活好自己就行 , 免得遭受飞来的横祸 , 人生就是这样的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