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末,万历本中有“西秦腔”,为何在清初顺治宫廷中没有了呢?( 二 )


【历史故事】明末,万历本中有“西秦腔”,为何在清初顺治宫廷中没有了呢?
文章图片
不过 , 当代不少学者对此说存疑 。 首先 , 现代学者看到的《钵中莲》原始资料 , 其实是经过整理的民国排印本 , 尚无学者拿出明代万历抄本的实物 , 不少人在研究《钵中莲》问题时 , 大都未加考证而直接转述前人 , 而最初该剧本版本信息是如何确定的 , 却鲜少有人关注 , 因此“万历抄本”在反复转述中几乎成为当代定论;
再者 , 越来越多学者有质疑 , 胡忌《从〈钵中莲〉传奇看“花雅同本”的演出》以及陈志勇《〈钵中莲〉传奇写作时间考辩》等文 , 用较为详实的论述和令人信服的论据 , 对“万历抄本”《钵中莲》提出了质疑 。
对此不再复述 , 还有王岩《顺治本〈钵中莲〉研究一一兼论清初地方声腔剧目在宫廷的演出形态》一文 , 对清初宫廷演出本《钵中莲》进行了详尽分析 , 证明清初宫廷演出本《钵中莲》多以昆弋腔为主 , 并未见【西秦腔二犯】 , 也即是说 , 在这些学者看来 , 所谓万历《钵中莲》传奇实为清中叶梨园整理本;
第三 , 清代曲牌中凡有“二犯”出现者 , 二字多在开头 , 如【二犯江儿水】【二犯风入松】 , 极少有【西秦腔二犯】这种标法 , 当然 , 在《西秦戏研究》中 。
【历史故事】明末,万历本中有“西秦腔”,为何在清初顺治宫廷中没有了呢?
文章图片
刘红娟曾记述过同州梆子抄本中有大量“二犯”、“而犯"、“贰饭”、“二反”等字样 , 但是这些抄本可信时间为清嘉庆以后 , 并非明代 , 所以《钵中莲》中【西秦腔二犯】到底是不是“西秦腔”的变格?它到底是什么?尚不能定论;
第四 , 戏曲唱词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是从长短句杂言体渐变为齐言体 , 反过来的例子几乎没有 , 【西秦腔二犯】共28句 , 几乎都是齐言七字句 , 可见其板式结构已基本定型 , 假如齐言体真是明万历间即己成型 , 乾隆初流行的【西秦腔】为何又变成了长短句杂言体?对此难以解释 。
另外 , 何以明末万历本中即有“西秦腔” , 在清初顺治宫廷中没有了呢?一种可能的原因是 , 清初宫廷推崇雅部 , 删改了“万历本" 。
即便如此 , 那么又何以在明万历年间即存在“西秦腔” , 清初近百余年间 , 民间文字中再无此称谓 , 反而到了乾隆中后期 , 才在《燕兰小谱》、《缀白裘》等书中提到 , 且言其为“新出”声腔?
【历史故事】明末,万历本中有“西秦腔”,为何在清初顺治宫廷中没有了呢?
文章图片
第五 , 即使上述推断均不成立 , 即使《钵中莲》确实为万历年间抄本 , 它也只是一个孤证 , 而同时期相似特征的剧本则极少被引述 , 【西秦腔二犯】这一神秘的曲牌也极少出现 , 那么 , 用这一“孤证”来确定秦腔的产生时间也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
综上 , 《钵中莲》传奇的产生时间问题 , 需要重新考察 , 且【西秦腔二犯】的真正产生时间 , 很有可能是乾隆末年之后 。 事实上 , 根据大量调查和梳理 , 现存大多数符合齐言体、板式变化型制的秦腔剧本 , 多为嘉庆、道光之后产生 。
当然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目前笔者对于《钵中莲》的版本信息 , 也尚未能取得突破性的研究 , 只是从前人角度出发 , 标明疑点 , 也即是说 , 在行文之时 , 并不认同《钵中莲》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这一说法 , 但这不影响下文的所有结论 。
因为本论文并非从《钵中莲》出发来立论的 , 而且有更多的资料和证据来说明起源和传播问题 , 事实上 , 下段即提到有“同州梆子”在明末存在的证据 。
【历史故事】明末,万历本中有“西秦腔”,为何在清初顺治宫廷中没有了呢?
文章图片
同时 , 不认同一个剧本的产生时间 , 并不等于否定“西秦腔”的产生时间 , 实际上 , 笔者无法得知西秦腔或早期梆子腔确切的产生时间 , 仅能够从证据中倒推 。 总之 , 一切以证据为主 , 尚未出现确凿证据 , 则无法定论 。
再者是曲谱 。 这种曲谱的形式广泛 , 民歌杂调所含众多 , 与秦腔关系比较大者 , 可能以“梆子腔”为最 。 这样的曲谱 , 在明末的确是存在的 , 尤其是在山陕交界一带 。 黄笙闻曾在《同州梆子在历史上的发展与创新》一文中提到 , 乐户世家冯荣娃家藏的“大明天启二年”工尺谱曲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