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庄子》:养得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得进退无咎的自如

什么叫见过大世面?那就是能享受最好的 , 能承受最坏的 。 这说的就是两个字 , 格局 。
最大的格局 , 叫做“宠辱不惊” , 这样的人胸中自有天地 , 世俗所谓最好与最坏 , 惊动不了他的内心 。
一个人只要内心清明澄澈 , 那么无论面对多么险恶的世界 , 都可以做到宠辱不惊 。
【历史故事】《庄子》:养得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得进退无咎的自如
文章图片
《道德经》有言:“宠辱若惊 , 贵大患若身 。 何谓宠辱?宠为下 , 得之若惊 , 失之若惊 , 是谓宠辱若惊 。 ”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感到惊恐 , 重视大患 , 就好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 。 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侮辱都感到惊恐呢?宠爱是卑下的 , 得到它会感到心惊不安 , 失去它也会惊恐万分 ,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
当一个人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的时候 , 他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 从而别人的意志所左右 。
所以莫轻易被他人给你设定的形象所累 , 别人夸一句酒量好 , 你便不顾身体把自己喝得七荤八素;别人夸你一句有钱人 , 你就省吃俭用也要对他人大方;别人夸一句口才好 , 你不分场合也要坚持滔滔不绝 。 这样是容易当冤大头的!
【历史故事】《庄子》:养得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得进退无咎的自如
文章图片
坚持做自己是很难的 , 这需要涵养宠辱不惊的心态
《庄子》有言:“故夫知效一官 , 行比一乡 , 德合一君 , 而征一国者 , 其自视也 , 亦若此矣 。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 定乎内外之分 , 辩乎荣辱之境 , 斯已矣 。 ”
所以 , 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 , 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的 , 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的 , 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的 , 他们看待自己 , 也像上面说的那只小鸟一样 。 而宋荣子对这种人加以嘲笑 。
宋荣子这个人 , 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 , 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 , 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 , 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 他认定了对自己和对外物的分寸 , 分辨清楚荣辱的界限 , 就觉得不过如此罢了 。
【历史故事】《庄子》:养得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得进退无咎的自如
文章图片
唐太宗时期 , 有个叫卢承庆的人 , 为官清廉 , 处事认真 , 实事求是 。 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 , 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 , 主要负责考察官员 。 当时 , 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 , 先大体分成上中下 , 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 , 比如最好的是上上 , 差一点的是上中 , 以及中中、中下、下下之类 。
有一次 , 卢承庆考核一个监督运粮的官员 。 这个人在运粮食的过程中 , 由于翻船把不少粮食掉进了河里 。 因此 , 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 , 他心里想:没给你弄个下下就是照顾你的面子了 , 你把船都弄翻了 , 朝廷的粮食丢失了那么多 , 所以只能给你中下这么一个评价 。
可是 , 这个运粮官得到中下的评语 , 一点也没生气着急 , 反而谈笑自若 , 原来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 , 丝毫没有为之所动 。 卢承庆觉得 , 我给他这么低的一个评价 , 他都没生气 , 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 这人还行 。 从这点上来讲 , 这个人有认错表现 , 有责任心 , 改个中中吧 。
【历史故事】《庄子》:养得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得进退无咎的自如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庄子》:养得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得进退无咎的自如】改成中中后 , 这个运粮官也没因此而高兴 。 卢承庆心想这个人真绝 , "宠辱不惊" , 无论怎样 , 他都能坦然面对 。 后来他又调查到 , 那次船翻了 , 不是由于他管理不善造成的 , 而是因为突然遇到恶劣天气刮大风 , 把粮船给吹翻了 。
总之 , 不是人为的原因 。 卢承庆一想:我给他中中看来也不合适 , 又改成了中上 , 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特别高兴 。 从此卢承庆对他印象很好 , 以后在吏部考核的时候 , 就注意提拔了他 。
回看卢承庆对这位运粮官态度转变的关键 , 就在于运粮官始终保持着坦然自若的心境 , 他没有因为被别人误解而失意 , 也没有因为后来的峰回路转而洋洋得意 , 他只是坚持做他自己 , 遇事宠辱不惊 , 最终反而得到了更好的结果 。
【历史故事】《庄子》:养得宠辱不惊的心态,方得进退无咎的自如
文章图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则进退无咎
《庄子·天地》有言:“虽以天下誉之 , 得其所谓 , 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 , 失其所谓 , 傥然不受 。 天下之非誉 , 无益损焉 , 是谓全德之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