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VS嘉禾:一段香港电影的传奇(上)
香港影界有如武林江湖 , 电影公司亦似不同帮派 , 一样少不了龙争虎斗、恩怨情仇 。
当年“邵氏”与“嘉禾”银海争霸 , 两大掌门人邵逸夫和邹文怀渊源极深 , 却又势同水火 , 卅五载机关算尽下来 , 输赢成败只是一时气数 。
【邵氏VS嘉禾:一段香港电影的传奇(上)】旁观者自以为清 , 十几年前眼见邵氏停产 , 便认定邹文怀打败了邵逸夫 。 孰料风水轮流、时过境迁 , 如今竟轮到嘉禾辉煌不再 , 屡遭打击之余 , 甚至一度停止制片业务 。
反观一直待机而动的邵氏却雄心又起 , 意图重霸江湖 , 不仅正修建超大规模影视城 , 并且预定大量拍片计划 。 如此看来 , 到底谁负谁胜出 , 至今仍是未知之数 。
既然难卜 , 不如回顾 。 邵氏vs嘉禾 , 银海争霸 , 浮沉随浪 , 只作谈资罢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扛鼎重臣萌异志 , 多年宾主反成仇
1970年 , 那是一个春天 。
年过六旬的邵老六正因最近的几件事而心情大好:方逸华初入邵氏执掌采购部 , 颇有业绩 , 知道给公司省钱 , 不枉为红颜知己 , 怎能不令他大感安慰?十几年的老对手“国泰”终于停止制片业务 , 从此邵氏便可独霸香江影坛 , 怎能不令他志得意满?
文章图片
又听闻远走台湾的邵氏叛将李翰祥组建的“国联”影业如今运营艰难 , 关门大吉不过是一两年间事 , 回想这厮昔日带走公司半数精英致令邵氏损失惨重的“恶行” , 怎能不令他痛快解恨?
不过 , 高兴归高兴 , 烦心事儿也有 。 这方面邵逸夫最在意的是制片经理邹文怀与自己的意见不合 。
事情起因是他认定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将会成为日后潮流 , 所以决定削减一半的拍片计划 , 将资金投入电视业 , 而邹文怀则从电影角度对这一举措表示强烈反对 。
文章图片
邵逸夫、港督、邹文怀在邵氏片场
若是旁人持此异议 , 邵逸夫大可不必理会 , 但邹文怀却是公司地位仅次于他与三哥邵仁枚的抗鼎重臣 , 难免有所顾忌 , 必须要好好安抚才对 。
谁知邵老六还未来得及有所表示 , 便惊闻噩耗:
邹文怀居然也步李翰祥的后尘 , 宣布脱离邵氏 , 自立门户去了!
文章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前期 , 邹文怀初入公司做宣传部经理时 , 邵氏还是老二邵邨人做主 , 前身还叫做“邵氏父子公司” 。 1958年 , 邵老六回港将邵氏父子改组为兄弟公司 , 并提拔邹文怀做制片经理 , 决意在影坛大展拳脚 。
文章图片
他对小邹极为信任 , 授予先斩后奏大权 , 而邹文怀确实也不负重托 , 十二年间恶斗国泰、请回凌波 , 拍黄梅调、搞武侠片 , 可谓身经百战 , 屡立奇功 , 堪称邵氏第一能臣 。 ——正因如此 , 邹文怀的“出走”才令邵逸夫大动肝火 , 他以为“意见不合”只是邹文怀离开的导火索 , 根本原因还是邹早有自立为王的“狼子野心” 。
事到如今 , 何冠昌、蔡永昌、赵耀俊、梁枫等一班猛将追随邹文怀而去 , 邵氏虽然损失惨重 , 所幸邵老六倒还能承受:天要下雨 , 娘要嫁人 , 随他去吧 , 大不了我招兵买马 , 从头再来 。 但 , 邹文怀接下来的行为却真正激怒了邵老板 , 一场宾主终成陌路仇家!
文章图片
对于志存高远的邹文怀而言 , 他虽然倍受邵逸夫重用 , 甚至时常行使老板权力 , 可惜说到底不过“打工仔”一名 , 所以离开邵氏是迟早的事 。
不过 , 纵然邹文怀存了另起炉灶的心思 , 如若没有十足的把握、全面的准备 , 亦绝不敢贸然行事 。 比如这次自组嘉禾影业 , 邹文怀早在还未脱离邵氏之际 , 便已暗中筹划妥当 , 新公司资金不仅取得泰国和台湾方面的支持 , 影片发行亦可透过邵氏的老对头国泰发行到海外(国泰尽管停止制片业务 , 却依然是拥有一家电影发行及遍布东南亚院线的娱乐大企业) 。
另外 , 邹文怀还秘密与日本片方达成协议 , 计划联合拍摄《独臂刀大战盲侠》 , 希望藉此打响嘉禾征战影坛的第一炮 。 为了能搞成这部极具商业噱头的“中日大战” , 邹文怀撬走了主演《独臂刀》的邵氏头牌男星王羽 , 并避过禁制令 , 将《独臂刀大战盲侠》安排在台湾拍摄 。
文章图片
饶是邹文怀自以为做得隐秘 , 但事隔不久便被邵逸夫得知 , 随即引起当年轰动一时影坛纠纷 。 须知《独臂刀》不仅开启了经久不衰的华语武侠电影新浪潮 , 亦是香港首部票房破百万的卖座猛片 , 更是邵氏的金漆招牌 。
1969年 , 王羽再次演绎的《独臂刀王》 , 票房同样鼎盛 , 广受欢迎 。 而今邹文怀怂恿王羽盗反邵氏 , 又明目张胆使用《独臂刀》的故事题材跨国拍片 , 岂能不令六叔怒发冲冠、气愤填膺?
文章图片
于是 , 《盲侠大战独臂刀》上映时 , 邵逸夫便亲自出马 , 直指嘉禾侵犯版权;邹文怀则沉着应战 , 以自己和王羽亦曾参与《独臂刀》创作及制片“据理力争” 。 这场版权纠纷最终甚至闹上法庭 , 两人更亲自对簿公堂 , 当场翻脸 , 并为此花掉上百万的律师费 , 直至影片映期结束 , 官司仍未完结!
如此一来 , 邵氏与嘉禾的水火之势已成 , 而对香港影界影响深远的数十年龙争虎斗亦正式拉开序幕……
邵逸夫错失李小龙 , 邹文怀喜得许冠文
话说嘉禾公司成立之初 , 虽得境外资金支持 , 但毕竟根基尚浅 , 如无惊人业绩 , 难保不关门大吉 。 所幸邹文怀、何冠昌早就抱了艰苦创业的准备 , 纵然初期惨淡经营 , 却仍能沉着应对 , 积极寻求机会 , 务求步步为营、每炮必响 。
文章图片
只可惜 , 嘉禾先期推出的《天龙八将》、《刀不留人》两部武打片尽管皆有近百万票房(当时香港电影若收百万左右便是卖座 , 张彻“百万导演”之誉即由此而来) , 但依然难敌实力雄厚的邵氏出品 。
尤为甚者 , 是两家公司继纠缠不清的《独臂刀》版权案后 , 皆感不忿 , 居然各自翻拍该片 , 再次较量 。 邵氏的《新独臂刀》仍由原作导演张彻执导 , 男主角则换上了新人姜大卫;嘉禾的《独臂拳王》则由以《独臂刀》成名的王羽自导自演 , 故事大同小异 , 只是由刀变拳 。
文章图片
1971年 , 两部影片先后上映 , 结果《新独臂刀》的票房为150万 , 《独臂拳王》只收100万 , 相比之下 , 嘉禾自然甘拜下风 。 而在当时 , 业内人士多半不看好邹文怀 , 以为嘉禾能维持下去已是万幸 , 若想抗衡邵氏根本是痴人说梦 。 事实上 , 即便邹文怀本人开始亦未敢存此念头 。
通常情况下 , 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 , 只看当事人如何解决和把握了 。
文章图片
1970年 , 在美国影界发展的李小龙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 , 透露如果剧本、片酬合适的话 , 他愿意回香港发展 。 消息传开 , 多家香港电影公司对李小龙发出邀请 , 但当他提出影片投资不得低于六十万以保证制作水准的前提条件时 , 却又令不少小公司望而止步 , 真正有意合作的其实只有邵氏和嘉禾两家 。
而李小龙原本对财雄势大的邵氏最有兴趣 , 尽管邵逸夫开出的条件并不优厚(不但每部片酬仅有2000美金 , 还要签长期合约 , 与邵氏旗下的那些明星艺员并无区别) , 但他仍旧表示只要邵氏寄来剧本及相关资料 , 合作事宜尽可再作商量 。 孰料邵逸夫早已看准李小龙在好莱坞发展并不得意 , 又继续压价 , 导致双方不欢而散 。
文章图片
既然邵氏与李小龙谈崩 , 邹文怀便得了机会 , 本来他已派罗维之妻刘亮华作为嘉禾特使去美国拉拢已婚的前邵氏“武侠皇后”郑佩佩加盟 , 虽然游说不成 , 却正好乘机当面拜访李小龙 。
面对首位越洋过海的港台制片商的热情相邀 , 李小龙怎能不足感诚意?加之嘉禾给他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 , 并尽量满足他提出的其他要求 , 李小龙终于口头答应为嘉禾开拍两部电影 。
文章图片
1971年7月 , 李小龙赴泰国全景拍摄了嘉禾投资的功夫片《唐山大兄》 , 三个月后影片上映 , 创下香港本埠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 , 引发香港及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轰动效应 , 李小龙在银幕上展现的打斗场面 , 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功夫片 , 动作前所未有的激烈精彩 , 令观众如痴如醉 。
翌年3月的《精武门》将李小龙的功夫魅力与极度渲染的民族情绪结合在一起 , 使得影片大获成功 , 仅在香港本地便狂收近450万港币 , 破了《唐山大兄》(320万)保持的本埠票房 , 甚至打开日本、欧美等国际市场 , 而嘉禾亦凭借这两部空前卖座的影片赚了个钵满盆盈 , 公司实力突飞猛进 。
文章图片
待至1972年 , 李小龙与邹文怀合股创办“协和”影业 , 公司首部作品(亦是唯一作品)即为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 。 片中 , 李小龙全面展示了自创的“截拳道”格斗技艺 , 同时在前半段融入喜剧风格 , 结尾打死对手时又有惺惺相惜英雄武德 , 较之前两部更显成熟气度 , 也更容易受到观众欢迎 。
《猛龙过江》于1972年12月30日上映 , 香港观众对它的兴趣甚至超过了欢度元旦佳节 , 争相涌入影院一睹龙之风采 , 影片票房最终达到惊人的530万 , 直令邹文怀笑得合不拢嘴 。 而那边厢 , 邵逸夫却自生闷气 , 他没想到李小龙能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 , 其实错失良将倒也罢了 , 真正让他懊恼之处还是让仇家嘉禾捡了大便宜 。
文章图片
眼见嘉禾及李小龙气势如虹 , 邵逸夫不得不寻求应对之策 。 恰巧此时邵氏叛将李翰祥经营台湾电影公司失败后悄悄回港发展 , 邵老六深知这黑老李目前虽然落魄 , 但拍绝世好片的本事尚在 , 正可用他来对付嘉禾 。
为此邵逸夫不计前嫌 , 重将李翰祥招之旗下 , 而李大导演果然不负厚望 , 重回邵氏的头炮《大军阀》票房虽不及李小龙的《精武门》 , 却同样广受欢迎 。 再者 , 李翰祥亦凭借《大军阀》成为风月笑片鼻祖 , 仅72、73两年 , 便拍了《风月奇谭》、《一乐也》、《风流韵事》、《北地胭脂》等五部电影 , 香港票房合计近1500万 , 较之李小龙的那三部电影总收入近1300万 , 当真是以量取胜 。
文章图片
1973年7月20日 , 正值壮年的李小龙在女明星丁佩家中离奇猝死 , 当时他为嘉禾拍摄的《死亡游戏》仅完成了几场打斗部分;为美国华纳拍摄的《龙争虎斗》年底在港上映 , 票房亦被邵氏导演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轻易超过 。
没了李小龙的嘉禾影业似乎前途暗淡 , 邵氏则因竞争对手的身陷困境暗松了口气 , 以为嘉禾至少短期内不会再对他们构成威胁 。 可惜事实恰恰相反 , 李小龙逝世仅一年 , 嘉禾便再次风生水起 , 至于原因 , 居然仍是邵逸夫未能慧眼识人 , 将又一位“票房巨星”拱手让给邹文怀!
文章图片
说到这位投奔嘉禾的影星非为旁人 , 乃是邵氏旗下大名鼎鼎的“冷面笑匠”许冠文 。
他原本是邵氏无线《双星报喜》电视节目主持人 , 后来蒙李翰祥提拔主演《大军阀》 , 一举成名 , 接下来的《一乐也》、《声色犬马》 , 李导、许演 , 票房、口碑皆强 , 许冠文亦因此稳坐香江第一谐星的交椅 。
1973年 , 素来有意向身兼编、导、演的创作型电影人发展的许冠文将亲自编写的剧本《鬼马双星》交到邵逸夫手上 , 希望和邵氏合资拍片平分利润 , 但一向独裁的邵逸夫岂能容许属下提出如此“非分”条件 , 当即以剧本太差为由断然拒绝 。
文章图片
既然无法谈拢 , 许冠文只好另寻合作者 , 其时许之弟弟冠杰已是嘉禾的签约艺员 , 加之邹文怀求贤若渴 , 又答应帮助许氏兄弟创办电影公司 , 怎能不令“冷面笑匠”内心大热、甘愿投诚?
1974年10月17日 , 许冠文主演的邵氏制作《声色犬马》刚下片不到一个半月 , 他为嘉禾拍摄的《鬼马双星》便隆重上映 。 该片针对香港市民的普遍好赌心理 , 以本土粤语俚言编织笑料 , 既揣摩观众口味 , 又兼具讽刺批判意识 , 自然深受欢迎 。 《鬼马双星》本埠票房最终竟达到625万 , 超过李小龙影片及邵氏的《七十二家房客》!
文章图片
至1981年 , 许冠文为嘉禾制作了《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等五部作品 , 全部夺得当年度票房冠军 。 其中《鬼马双星》、《半斤八两》和《摩登保镖》还先后创下三次香港开埠以来最卖座电影纪录 , 同时打入日本、加拿大等国电影市场 , 若论风头之劲 , 当年无人能及 。 同时许氏喜剧更成功令苟延残喘的粤语片重新焕发生机 , 并为嘉禾日后称雄香港影坛奠定了坚实基础 。
欲知后事如何 , 请听下回分解 。
文章图片
欢迎朋友们关注我的视频账号 , 目前在A站(AcFun)、B站(哔哩哔哩)、抖音、快手、微视、小红书、微博、头条都有入驻 , 账号名字统一叫做「迷影映画」 , 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 不妨点个关注 。
- 戛纳高分电影:冰天雪地中,一段旅途带来女性新生
- 哈利曾表白过的美女岚妹晒出一段视频,三个人冲镜头热舞
- 66岁吕良伟卡普里岛旅游,打扮时尚心态轻松,一段慢舞尽显潇洒
- 易烊千玺放弃入编,事情告一段落了?其后援会的危机尚未解除!
- “猪猪女孩李嘉琪”,因一段戏,被著名导演称赞是未来影后
- 《知否》:贺母亲疏不分,邵氏不知好歹,细说原著中拎不清的两大代表
- 成龙洪金宝元彪兄弟联手《A计划》,嘉禾的反击,成龙腾飞的起点
- 76年这部邵氏武侠片,融合了金庸多部小说的情节,结局让人唏嘘
- 被《欢迎光临》黄轩的一段内心独白戳心了,原著中还有两段独白非常现实
- 《传家》秦岚、聂远再演夫妻,这次却是一段“孽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