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的余甘子
作者:黎荔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奈雪的茶 , 开始推出“玉油柑’这个概念的茶饮 , 号称66个油柑榨出一瓶350ml果汁——可见玉油柑不是橘子 , 而是很小很小的一种神秘果实 。 这款创意饮品的口味比较特别 , 喝上去“3秒微涩 , 5秒回甘” 。 奈雪油柑类产品的原材料 , 来自于北方人不熟悉的一种南方野果——余甘子 。
余甘子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植物 , 又名油甘子、牛甘果、庵罗果等 , 两广地区、云南、福建、四川等地多产 。 南方很多省的“余”、“油”二字的读音差不多 , 所以可能就误读成油柑子了 。 余甘子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方向 , 不过它来我国安家落户的时间比较早 , 1700多年前就来“报到”了 , 因此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在我国南方很多省份都有野生和栽培的余甘子 。 在英语当中 , 把余甘子叫做“印度醋栗” , 也说明了它的原产地 。 余甘子的梵语名字叫āmalaka , 意思类似于“无垢之果” , 意义颇为神圣 。 据印度经卷记载 , 阿育王送给佛教僧伽最后的礼物就是余甘子 。 我国就把它翻译成庵摩罗或者庵摩勒 。 甚至直到清朝 , 庵摩勒还是余甘子比较官方的名字 。
余甘子这种野果 , 植株可长到10余米高 , 但仅1米高时即可结果 。 果实为小圆球状 , 小如弹丸 , 比葡萄、橄榄都要小 , 一颗颗颜色介于黄绿之间 , 似李似杏却又非李非杏 。 生吃余甘子 , 肉质细腻、圆润 。 刚入口后有点略干 , 满口青涩的味道 , 嚼含一会后 , 口里回甜 , 回甘 , 吞咽后口里一直长时间保持舒润甘甜 。 这种野果的得名 , 就由此而来 , 回味甘甜 , 故名“余甘子” 。 很多人第一次吃余甘子时 , 都是一副痛苦的表情 , 仿佛吃了一个还未脱涩的柿子 。 但忍住这股酸涩多嚼几下后 , 慢慢地 , 就有一股清爽的甘甜回荡于喉舌间 , 细闻还有类似葡萄的淡淡香气 。 这时喝上一口白开水 , 仿佛水都变甜了 , 满口清香 , 回味悠长 。 这大概也正是余甘子滋味的妙处 。
文章图片
如果生吃觉得涩味较浓 , 可以装在一个容器里 , 再泡上些辣椒盐水 , 泡久了苦涩之味就会被掩盖 。 这时可以把它拿出来像梅子一样含在嘴里慢慢品尝 。 儿时记得有人专门做盐渍余甘子的 , 装在罐子里沿街叫卖 , 等着赶路的人停下脚步 , 买上一勺 , 润润嗓子 。 也有用酱油浸泡 , 做成下粥的清口小菜 。 在余甘子成熟季节 , 大批采摘回来 , 有人会做余果子果脯 。 上屉蒸至半熟 , 这样便于果核剥离 , 一个个剥核后 , 用刀拍碎果肉 , 便于入味 , 然后用白糖、冰糖腌制 , 再在大日头下晾晒上好几天 , 就是好吃的余甘子果脯了 。
除此之外 , 我的家乡也有拿余甘子煮汤的 , 余甘子蜜枣煲猪瘦肉 , 余甘子木瓜雪梨汤 , 都是有润肺功效的汤水 。 记得儿时邻居家经常煮余甘子猪肺汤 , 买回来一副猪肺 , 泡水中用手挤洗干净 , 放入开水中煮5分钟 , 捞起过冷水 , 滴干水 , 再把猪肺、余甘子、雪梨、川贝母放入开水锅内 , 文火熬制2-3小时 , 这道汤据说可以治哮喘 。 还有做余甘子糖串的 , 做法和北方做山楂糖葫芦完全一样 , 长一点的糖串会串上十多颗余甘子 , 短一点的至少也有四颗 。 经过糖浆的“美化” , 原来还是涩口的余甘子 , 就已经华丽变身为孩子爱吃的零嘴了 。
文章图片
余甘子还可以酿酒 ,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可能记得 , 里面提到了“进口美酒”三勒浆 , 酿造原料里就有余甘子 。 三勒浆的名字的由来 , 与它的原料有关 。 据《唐国史补》记录:“又有三勒浆类酒 , 法出波斯 。 三勒者谓庵摩勒、诃黎勒、毗梨勒 。 ”这种来自波斯的胡酒 , 是由三种外来的药用果实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合称三勒 , 因为它们都是“勒”字辈)经过加工而酿成 , 应该算是一种果酒 。 三果之中 , 毗梨勒就是今天的油榄仁 , 诃梨勒就是藏青果 , 庵摩勒就是余甘子 。 因为三勒浆“味至甘美” , “饮之醉人 , 消食下气” , 所以它在唐代社交宴饮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 。 因为它跟葡萄酒一样 , 属于当时舶来品范畴 , 所以我猜测价格应该不菲 。
除了高官名流使用三勒浆宴客 , 彰显各自的身份和地位 , 与此同时 , 皇家也关注到了这款尊品 。 元代文献《秋涧先生大全文集》载:“唐代宗大历间幸太学 , 以三勒浆赐诸生 。 ”当时 , 三勒浆是皇帝赐给各位太学生的佳品 , 作为考科举的学生而言 , 是荣誉的象征 , 可见三勒浆的地位相当于中唐时期的拉菲 , 是成功人士的标配 。 唐末 , 三勒浆的配方一度失传 。 直到元代御医许国祯根据史料 , 复原了三勒浆 , 进献给忽必烈 。 但元朝覆灭后 , 三勒浆又随之烟消云散 。 反正如今没有这种酒了 , 一声长叹!
文章图片
不过 , 就算不能喝到三勒浆 , 下酒嚼食几颗余甘子也是好的 。 苏东坡是出了名的喜欢吃的诗人 , 他在《游白水书付过》中写道:“到家 , 二鼓矣 。 复与过饮酒 , 食余甘 , 煮菜 , 顾影颓然 , 不复能寐 。 ”苏轼与儿子苏过游玩一天之后 , 回到家中饮酒 , 还不忘嚼些余甘子下酒 。 黄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都游学于苏轼门下 , 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 黄庭坚为余甘子写过很多诗词 , 妥妥的余甘子代言人 。 我印象极深的是一首《更漏子·余甘汤》 , 词中黄庭坚称余甘子为“席上珍” 。 秦观被贬广东雷州时所写的《海康书事十首》也提及“余甘汤” , 以“粲粲庵摩勒 , 作汤美无有”赞美余甘子作汤鲜美无比 。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苏轼喜欢就经常请四学士吃?还是当时汴京上流社会文人雅士中本就有食余甘子的风尚?
【苦尽甘来的余甘子】唐宋有余甘 , 悠悠越千年 。 大部分人吃水果 , 第一印象就是“甜” , 甜滋滋的味道让人心情舒畅 。 余甘子那有点涩又有点甜的独特口感 , 让它不能被当作普通水果来对待 , 人们需要加工 , 榨汁、泡酒、腌制、蜜饯、熬煮……如果有一天 , 你碰到了这其貌不扬的圆球状小果子 , 可以尝试生吃一下 , 记住一定要熬过前面几秒的酸涩考验 , 然后味蕾就会转化一份惊喜给你 。 这种小小果子 , 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苦尽甘来” 。 余甘子的味道 , 就是反对简单直白 , 支持纵深的味觉探索 , 只有回味思量 , 才能一点点品出它富有层次的微妙滋味 。
- 搞笑段子:命运扼住你的喉咙,不是为了掐死你
- 同事换了新电脑,把旧的送给了我,我回家后发现她电脑里…
- 开心一刻:班主任让班花把睡觉的人喊起,班花一句话,全班膜拜…
- 开心一刻:出差半年多,回家后闻到一股熟悉的味道,媳妇解释说…
- 夜读 | 想念的人,要常联系
- 幽默冷笑话:班主任的套路也太深了吧
- 女朋友怀孕后,我假装满不在乎的样子去提亲,准岳父无奈的说..
- 开心一刻:哥们娶了我的前任女友,喝多了问他感觉怎么样
- 开心一刻:女友向我介绍她的继母,我一看就呆住了,这不是我…
- 因为“唯一的姐”被全网群嘲,没想到还有比他踏房更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