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本文转自:重庆日报
两江观媒微信公众号万难
重庆人是不会怕火的 , 我们基因里自带着“火”:火爆的脾气 , 火爆的性格和火热的红心 。 重庆人的个性就如同重庆火锅 , 锅底的温度升得越高、越热 , 油星子就跳得越高;问题出现得越急、越难 , 重庆人就越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它拿下 。
在我的印象中 , 没有哪一次困难能击溃重庆城 , 没有哪一场恶战压垮重庆人 。 火来了 , 我们就打!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重庆日报摄影采访人员万难
我生在北碚 , 长在北碚 , 住在北碚 。
8月22日下午 , 我正在北碚的家里陪女儿搭积木 , 窗外突然传来一阵轰鸣 , 一架挂载着灭火水桶的直升机朝北碚歇马方向飞去 。 我立刻意识到 , 眼前的这一幕和前一夜的山火有关 , 背上相机包奔赴现场 。
此时路口已进行交通管制 , 进山只能靠摩托车 。 现场工作人员一喊:“来五个摩托车上山!”
数十个声音齐齐回应:“来了!”
五名待命骑手迅速就位 , 带上物资 , 带上我 , 向山上进发 。 我贴着骑手的耳朵大声他是哪里人 。
“北碚!”他回答 。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自发组成的越野摩托车队往返运送物资 。 万难摄
火势几近蔓延至半山 , 狭窄的盘山公路上黄沙飞舞 , 砂石遍布 , 又步行了近一小时 ,
我才到达虎头村防火隔离带 。 七台挖掘机正在紧张地开挖防火隔离带 , 数百名消防队员、武警官兵正在与山火较量 。
这个夜晚 , 明火被短暂控制 , 又由于风向改变再次复燃 , 在场所有人的心情经历了一次过山车般的体验 。
我们听从指挥下撤 , 等风 。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万难在山上的工作照
后来 , 着火点转移到了人和村 , 与烈火的第二轮搏斗开始 。
这一侧的山势更加陡峭 , 坡度已是60多度 , 许多运送物资的摩托骑手摔倒了又爬起来 , 滑下来又冲上去 , 衣服被泥土粘上土黄色 , 头发被浮尘染成灰白色 。
下午烈日当头 , 有个背着背篓运柴油的年轻骑手冲上一段陡坡 , 停了下来 , 把头埋在摩托车扶手上 。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我就休息这一下 , 马上就好了”万难摄
我不太擅长长跑运动 , 主要是因为克服不了体力到达临界值时 , 对疲劳的恐惧和对安逸的妥协 。 长跑过的人都知道 , 一旦停下来休息 , 就很难再继续往前跑 。 酸胀、疼痛、紧绷……疲劳带来的一切痛苦紧紧地攥住浑身上下每一根神经 , 瞬间的松弛会把人的惰性从内心深处激发得彻彻底底 。
我看得出他已经到达了这个体力的临界值 , 几秒钟之后 , 他将会翻身从摩托车上下来 , 推车到旁边去休息 。 我想在这几秒钟的时间里 , 哪里可以找到让他坐下歇口气的地方 , 哪里可以找到一瓶矿泉水递给他润润喉咙 。
我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发生 。 他抬起头 , 发动他的摩托车 , 继续往前冲 。
“很想休息一会儿 , 但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 ”后来休整时 , 这个九龙坡来的23岁骑手小维这样说 。 坚定的信念是无坚可摧的铠甲 , 能免疫人性的弱点;青春的热血是无坚不摧的武器 , 能战胜熊熊的烈火 。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摩托车手运送物资的最美背影 。 万难摄
995牧马人救援车队的对讲机声 , 也在这山路上此起彼伏 。 听到哪里有需要 , 他们就往哪里冲 。 救援队车主们平时精心爱护的一辆辆“大玩具” , 此时都经历了磕碰擦挂 , 变得“灰头土脸” 。 有个小伙子往返多次后 , 爱车的保险杠已经撞凹成了弧形 。
“要联系修车厂吗?”志愿者问 。
“火灭了再修 , 火不灭 , 我不停!”他拉上矿泉水、灭火器 , 又掉头上山 。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摩托车队装好消防水带准备出发 。 万难摄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着火点附近卸物资 。 万难摄
人和村的山火烧了两天 , 在云南森林消防、四川森林消防、甘肃森林消防的支援下 , 终于得到了控制 。 晚上 , 我收到了朋友发来的一段视频 。 视频的内容是当天本地的电视新闻片段 , 他问我:“电视上这个志愿者 , 是你爱人吧?”
我爱人平时瘦弱又娇气 , 前些天买了小半个西瓜提回家 , 还在半开玩笑地跟我抱怨“手杆都要断了” 。 她没有告诉我 , 我也万万没有想到 , 我以为在渝北一如往常朝九晚五的她 , 就在离我直线距离几百米的山脚下顶着烈日 , 把一箱又一箱矿泉水往送物资的车上搬 。
她告诉我 , 合川的兄弟驱车送来了干冰和泡沫箱 , 做成简易冰箱来保存冰水和冰棍;山东的小伙儿就跟网上说的一样 , 爱说倒装句 , 骑上摩托带志愿者上山的时候总问“坐稳了吗哥”;成都女孩和两个外国大哥为山上的英雄准备了许多现做的餐食充饥 , 赶在饭点送过来……
“我说‘Thanks’ , 他俩说‘不用谢’ 。 ”她跟我说了许多这样的事情 , 说着说着 , 睡着了 。
我知道她还没有说完 , 这样的人 , 这样的事 , 这几天有太多太多 。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万难的爱人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四号隔离带是发起总攻的地方 , 成败在此一举 , 火攻惊心动魄 。
夜幕徐徐压向山林 , 火光直直冲上天际 , 林间四处是沉重的喘息 。 现场有志愿者打开了第一盏系在安全帽上的头灯 , 陆陆续续地 , 第二盏、第三盏、第十盏、第百盏 , 星星点点地亮了起来 , 连成了光带 。 光带越来越亮 , 火光越来越弱 。
“全体撤离!感谢大家!”现场指挥嘶哑的声音 , 透过喇叭传递出来 。
这一晚这一仗 , 打赢了 。 在场的所有人开始欢呼 , 压我们不清彼此的脸 , 不知道彼此的姓名 , 也不知道彼此来自哪里 。
操着一口“川普”的叔叔问旁边的“00后”大学生“撒子时候开学”;
一身腱子肉的壮汉和戴眼镜的斯文小哥聊起了游戏、足球和孩子的兴趣班;
两个年轻小伙子用手中的功能饮料干了个杯 , 相约下山后一起喝酒 , 掏出手机添加好友 。
“哦豁 , 我手机没得电了 。 ”一个说 。
“哦豁 , 我手机也没得电了 。 ”另一个说 。
两个人拿着两部黑屏的手机 , 面面相觑 。 旁边的人都笑了 , 有人搭腔:“不要紧 , 反正以后种树的时候 , 又见得到 。 ”
现场有消防的战士管“灭火”叫做“打火” , 他告诉我 , 这是云南方言的说法 。 我告诉他 , 在重庆方言里 , 也有个同音的词 , 叫“打伙” , 就是“一起”的意思 。
重庆日报摄影记者手记:“打伙”打火
文章图片
万难(右二)在现场
我会永远记得这5天 , 在我的家乡北碚 , 来自五湖四海的男女老少紧紧地聚在一起 , “打伙”打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