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管不了就别生?是什么让人们忘了“孩子还小”
眼下的孩子 , 就是未来的我们
这个夏天 , 一个调皮的孩子让人印象深刻 。 电影《人生大事》里的小文 , 性格乖张 , 无法无天 , 还几次大闹公共场所 , 却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喜爱 , 在她身上 , 人们看到孩童的纯真 , 天性的释放 。
现实里 , 人们对类似孩子的态度却比较微妙 。 近期 , 先是“高铁上小孩吵闹 , 乘客提醒反被骂”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 , 接着又出现了“女生坐高铁深受孩童烦扰”的事 , 于是 , “真的建议高铁出个带孩子车厢”的热搜一度冲上榜首 。 可见的场景里 , 一边安安静静 , 一边啼哭嬉闹 , 两相对比 , 稍微代入 , 人们的情感天平就倾向了受到影响的乘客 。 出于一腔朴素的正义 , 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 , 人们在社交媒体踊跃发声 , 表达着对这类孩子和家长的不满 。
文章图片
Ta是孩子 , 不是成人
针对此类事件的探讨 , 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从网友到媒体 , 从教育界到法律界 , 大多都将矛头指向“不懂事”的孩子和“不负责任”的家长 , 少有从孩子生理特点、成人对孩子的包容角度来探讨 。 或许如部分网友所言 , 不是怪孩子 , 而是怪不管孩子的家长 。 但实际效果 , 却是将孩子和家长视为一体 , 希望对他们“避而远之” 。 “设置带孩子车厢”的建议 , 就是这种情绪下的一种群体反应 。 由此可见 , 该如何对待公共场所孩子的啼哭吵闹 , 已然成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 。
毋庸置疑 , 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 , 的确会让人不舒服;过分越界的行为 , 也着实难以容忍 。 但古今中外 , 孩子啼哭嬉闹又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 当类似的事情被公之于网络后 , 随着一些对吵闹孩子和其家长诘问的声音越来越大 , 甚至还有人尖锐地提出“管不了就别生” 。
或许有人认为 , 网上的言论可以忽略 , 现实世界不会如此激烈 。 但有研究发现 , 语言存在自我暗示作用 , 一旦话语被反复说出来 , 就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 。 当一个人频繁在网上表达对吵闹孩子的反感 , 就容易映照到现实生活中 , 形成愈发不能容忍“公共场所孩子哭闹嬉笑”的氛围 , 造成带孩子的父母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割裂 。
文章图片
每当看到类似新闻时 , 都会想起去年“一路向北”的象群 。 那段时间 , 人们随着大象的足迹 , 领略了云南的秀美风光 , 但也看到了小象的调皮 , 更是感动与小象被大象围护着休息的场景 。 彼时的我们 , 有感于象群对幼小孩子的庇护与包容 , 这足以说明 ,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 , 对幼小的孩子都秉持着包容之心 。 但现实中 , 一些人却忘了孩子只是孩子 , 把他们当成大人般要求 , 认为他们应当分清场合发泄情绪 , 甚至乖乖地坐着不动 。 但从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 , 儿童负面情绪难以控制 , 活泼好动也是孩子的天性;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 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吵闹原因和成长阶段 , 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 而不是看见孩子公共场所吵闹 , 就要求他们做个安安静静的木头人 。
【评论丨管不了就别生?是什么让人们忘了“孩子还小”】让“他者”的声音出现在彼此的世界
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忘了“孩子还小” , 是什么让一些人对孩子没了耐心?
过去的几十年间 , 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 在婚育上 , 就出现了丁克家庭、不婚主义等现象 。 而当下 , 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感觉自己离孩子很遥远 , 自然也就不习惯孩子的吵闹声 。 倘若不同群体之间没有交集 , 观念差异就会越来越大 , 可能对孩子吵闹的容忍度也就越来越低 。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 , 面对孩子的哭闹 , 当然可以发表看法 , 这也是个人的权利 。 但必须意识到的是 , 我们始终处在集体之中 , 要和大众一起面对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等社会问题 。 眼下的孩子 , 就是未来的我们 。 所以 , 在追问孩子和其父母时 , 在追问孩子的教育问题时 , 也该思考我们应如何与孩子相处 , 与社会同行 。 不然 , 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吵闹 , 会成为另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孩子的吵闹” 。 当然 , 这并非意在纵容孩子胡闹 , 而是提醒每一个人 , 要有包容孩子的本心 。
同时 , 网络是一个容易让同类的情绪和观点聚集的地方 , 群体性的抱团会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 , 让身处其间的人自我膨胀 , 于是肆无忌惮地表达不满 。 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指出 , 没有他者的存在 , 交际就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 。 它造就的不是关系 , 而仅仅是连接而已 。 这些同质化的滋长是一个“充盈着空虚的膨胀体” , 他者的消失营造出充盈的空虚 。
面对这个日渐强大的观点集群 , 其它的声音几乎被湮没 , 但一个正常的社会 , 应该观点多元 , 人们在多元的视角里也更容易对照自省 。 只有多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 , 如此社会才会少一些冲突 , 多一份和谐 。
对小孩不够包容的群体意识 ,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让想生育的人心怀隐忧不敢生育 , 也可能会影响部分人对孩子产生排斥心理而不愿生育 。 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当下 , 需要政策支持生育 , 更需要群体文化意识上对孩子的爱与呵护 。 故而 , 设立带孩子车厢的建议 , 或许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共场所孩子吵闹引发的冲突 , 但根本上 , 还是要让“他者”的声音和观念出现在彼此的世界 , 让理解和包容充盈于人和人之间 。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黄秋荻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 拿下豆瓣9.3高分 国产自然纪录片也有“春天”|文艺评论
- 欢乐颂3:忍过了江疏影的“梗脖子”,实在忍不了张慧雯的斗鸡眼
- 39岁女星余苑绮癌症病危,说不了话用手势想解脱,父母悲痛不已
- 7位不生孩子的女明星,有人不愿妻子受苦,有人想生也生不了
- 吃播四巨头:2年去世俩,胖猴仔立志减300斤,恩克胖得骑不了马
- 炎亚纶与小S互动评论遭删,李立群风波后聚餐,老婆出镜显恩爱
- 文艺评论丨《断·桥》:聚焦现实题材的“珍贵”
- 关晓彤《二十不惑2》首播,拿下卫视收视冠军,网友评论出奇一致
- 茶百道与网红垫底辣孩合作,评论区遭到翻车
- 茶百道与网红“垫底辣孩”合作,评论翻车“颜值低不想喝了”,茶百道发出精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