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评《庭外》:叙事的盲区还是悬疑的空间
文章图片
【文艺评论丨评《庭外》:叙事的盲区还是悬疑的空间】系列剧《庭外》分为《盲区》和《落水者》两个篇章 , 以死刑复核为视角切入 , 两个篇章的故事和人物相互交织 。 《盲区》讲述法官鲁南协助警方在16小时中破获两件大案;《落水者》中律师乔绍廷因代理刑事案件被栽赃 , 追踪案件同时还要自证清白 。 大陆司法体系决定了法庭上不会出现欧美国家那样的激情辩论 , 调转方向对准法庭之外的工作 , 是增加可看性的灵活变通 。 律政题材以往多以职场剧的样貌出现 , 此次搭配当下正火热的悬疑元素 , 且同时聚焦了法官和律师两个职业 , 本是一次突破 , 可观看过后会发现 , 剧情内核是一出爽剧 , 人物的错位使剧情缺乏真实性和专业性 , 角色光环和情节漏洞又减损了悬念 , 律政和悬疑未能适当融合 , 产生割裂感 。
文章图片
将职业叙事置换为神探叙事 , 是创作上的露怯 , 也是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妥协
根据主创的定位 , 《庭外》是司法、律政与悬疑的叠加 。 破案剧具有悬念感特征 , 公安部门的刑警、法医等是常见表现主体 。 《庭外》将法官、律师作为主角 , 融入案件侦破中 , 本身没有问题 。 关键在于法官、律师的职业属性偏向静态 , 为了增加戏剧性 , 剧情改变职业属性 , 使人物产生错位感 。 《盲区》篇法官鲁南的角色抬升过度 , 文能推理断案、武能开枪飙车 , 本是从津港来出差的鲁法官几乎变成南津支队的总指挥 , 这种喧宾夺主从现实逻辑上难以令人信服 。 律师乔绍廷也是记忆力超群、面对走私头目威胁依然对答如流的超人 。 这些情节看起来劲爆过瘾 , 但经不住推敲、不能真正打动观众 , 更重要的是 , 这样的安排轻视了法官、律师职业本身的专业性 , 构想出一种职业神话 。
《庭外》系列以死刑复核角度切入 , 诠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 法官在此处的作用是核实证据和法律适用 , 负责审阅卷宗和提审被告 。 这类相对静态的工作确实不容易体现戏剧化的紧张刺激 , 但编剧的作用恰恰在此:如何在人物行为合理、可信的基础上 , 使剧情精彩 。 文戏多的职业并不会阻碍作品的发挥 。 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就在单一空间演绎出人对法律的理解 。 在主人公敏锐的观察、众人交错的对话和各具特色的神态中 , 关于“是否有罪”的讨论逻辑严密、扣人心弦 。 无需武力值和金手指 , 主人公追求法律正义的形象深入人心 。 司法、律政作为行业剧的表现内容应专注于展现专业性和职业精神 , 《盲区》将职业叙事置换为神探叙事 , 不仅是创作上的露怯 , 也是社交媒体语境下的妥协 。
盲目“加速”带来的结果是剧情上的空洞和缺失 。 前面提到 , 《庭外》两位主人公十分全能 , 尤其是法官鲁南 , 很多出现冲突和危险的环节都由他轻易解决 , 大大减损了悬疑剧应具有的悬念感 。 《盲区》有诸多疑点未清楚交代 , 代之以紧张的追逃动作戏结束 , 结局的“速度与激情”是网友吐槽最多之处 。 在该单元的开头和结尾竟然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小孩子才做选择题 , 成年人当然是全都要”来解释警察吴队和法官鲁南两位执法人员的办事动机 , 实属儿戏 。 “全都要”的前提是用队友的生命安全做赌注 , 看似很燃 , 实则无脑 。 诸多情节故弄玄虚 , 如各种闪回的舞女镜头、血腥画面 , 刻意制造的恐怖气氛最终都与剧情没有关联 。 此外 , 似乎是为促成追车戏码 , 凶手提前自曝身份 , 完全是悬疑剧的硬伤 。
网络剧的人物形象应该打破常规 , 凸显复杂性 。 《庭外》的人物塑造重点放在外在技能 , 忽视了人物性格的刻画 , 使角色形象流于表面 , 在同类题材中缺乏辨识度 。 《无证之罪》中的警察严良带有一身“痞气” , 与传统执法人员形象形成反差;同为指纹编剧的《白夜追凶》 , 关氏兄弟交换身份的设定让人耳目一新 , 他们的性格冲突也为剧情增添悬念 。 而鲁南、乔绍廷除了技能多之外 , 缺乏独特记忆点 。 对手戏角色上 , 南津和江州警方两位队长一个急躁莽撞一个多愁善感 , 只等着鲁法官协调二人的矛盾;反面人物田洋、冉森作案动机不明 , 作为罪犯形象缺乏人性的拷问 。 其实 , 棋逢对手才是彰显主角能力的方式 , 多方对垒的互动才能擦出火花 。 突出主人公同时降智其他人 , 最终也不能为主人公的角色形象锦上添花 。
文章图片
叙事上的“盲区”减弱了悬疑性 , 创新形式却也造成风格前后割裂
《庭外》重点突出“死刑复核”这一特殊审判程序 , 但案件选择欠缺谨慎 。 《盲区》的主要案件是分尸案 , 罪犯田洋供述他只是从犯 , 主犯是失踪多年的舞女李梦琪 。 寻找李梦琪的过程虽然扑朔迷离 , 但案件本身并没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案件的独特性在哪里?田洋作为罪犯 , 他的案件是否改判 , 对于他本人和社会有何影响?作为一部律政剧 , 案件的选择很关键 。 如果只是为了视觉奇观而安排一个女性被杀案 , 缺乏真正的社会隐喻作用和现实意义的深度 , 那么悬疑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罢了 。
叙事上的各种“盲区”减弱了悬疑性 , 而AB剧的形式在创新之余也造成剧集风格前后割裂 。 《盲区》以悬疑为亮点引来一众悬疑剧观众 , 但看剧后发现不少漏洞 , 随后的《落水者》篇偏向传统律师职场剧 , 因为《盲区》而来的观众又感到不满足 , 毕竟悬疑剧和职场剧的受众区别不小 。 《落水者》的重心在于对人物的塑造而非故事的悬念 , 其风格与快节奏的《盲区》迥然不同 , 叙事比较零散 , 平稳中欠缺精彩 , 两单元之间的断层让人难以产生代入感 。 好在结局前几集 , 《落水者》重新找回“悬疑性” , 但这种节奏的浮动已然影响了整体观感 , 不少观众已经弃剧 。 近年来 , 悬疑+的形式越来越丰富 , 涌现出古装悬疑《长安十二时辰》、女性悬疑《摩天大楼》、间谍悬疑《对手》等 , 它们的成功在于悬念从始至终保持一致 , 加入的元素与悬疑风格相得益彰 。 而《八角亭迷雾》《回廊亭》等剧 , 则在悬疑中偏向了家庭伦理或商战爱情 , 货不对板造成口碑崩塌 。
悬疑、律政的标签无论是市场考量还是创作突破 , 品质仍是一部作品的根本 。 欧美律政剧特征鲜明 , 或专注于法庭辩论 , 或重视展示律师个人魅力;经典港剧《一号皇庭》从情与理的纠葛视角切入 , 非专业的大众易于接受 。 目前 , 大陆悬疑+律政剧尚未找准定位 。 《庭外》瞄准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 , 彰显对正义的追求、对法律尊严的捍卫 。 但《盲区》的刑侦剧走向 , 使死刑复核、法律正义等议题轻描淡写 , 《落水者》大篇幅描绘律师圈人际修罗场 , 主线剧情“落水案”迟迟不能推进 , 乔绍廷与萧臻合作的几个小案蜻蜓点水 , 没有发挥实际效用 , 如闽粤阁员工赔偿案当事双方未出现在剧情中 , 全靠主人公对白呈现 , 类似安排显得拖沓多余 。 律政题材如何兼顾专业性与悬疑感 , 有待创作者继续深耕 。
文章图片
作者:王雅妮
编辑:范昕
策划:范昕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文艺评论丨张译:演员的痕迹减轻了,不同角色的不同味道就出来了
- 倪妮34岁生日,刘诗诗发评论为她庆生,Baby连续九年为倪妮庆生!
- 夏天还是穿文艺范“连衣裙”最美!参考这些搭配思路,显气质
- 戴面具凹人设的明星,有人装高知文艺,有人装纯情少男,不可思议
- 虞书欣《苍兰诀》首播,实时热度进入猫眼前五,第一波评论出炉!
- 官方删除蔡依林相关动态,本人评论区已沦陷,央妈看错人了?
- 蔡依林要凉了,被曝是双面人,央视文艺删除链接,本人控制评论区
- 官媒认定为好演员,《中国文艺》给肖战投票,一番点评日月可鉴
- 文艺评论|磕的恋综CP都分手了?回归生活皆是考验
- 当红韩星频曝曾参与“校园暴力” “敢拍”的韩剧为何难以警示世人?|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