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Fun:老想偷看前任的社交媒体账号,这正常吗?
文章图片
即使是优秀的人也会这样 , 我们老想看熟人、前任、暧昧对象、现任的前任的社交媒体 , 偶尔也可能会手滑、点了“赞” 。
虽然没法解释为啥赞的是他们十年前的照片 , 但这一幕却发生了 。 所以我们恐慌 , 担心自己被发现 。
虽然我们的行为大部分时间没有恶意 , 但偶尔我们也会“谴责”自己 , 然后说:我下次不看了 。
8日 , 《赫芬顿邮报》探讨了这一行为的底层逻辑 。
文章图片
首先 , 这很正常 , 每个人都会这样 , 《社交媒体辩论》一书作者德万·罗森说:“(社交媒体追踪)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因素 , 人类对别人在搞什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 我们寻求减少不确定性” 。
另一方面 , 社交媒体发布的观点和图片是一种“非定向自我表露” , 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的表露 , “它不具有需要维系关系的目的 , 只是想说就说了” 。 这是主动让人了解发布者的现在与过去 , 不会被谴责侵犯隐私 。
心理学家埃伯尼·巴特勒说 ,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关注别人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 “人们会看那些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看的人” , 或是怀旧 , 或是为了对比 , 且“重要的是 , 这些人可能不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了” 。
在此引申一点 , 不断地偷看某人背后 , 是“不停地想起某人/某事心理” , 在心理学领域被称为“反刍思维(Rumination)” , “对某事有持续和重复的想法时 , 就会反刍” , 反刍是对负性情绪本身+原因/后果的反复思考 , 只关注问题本身 , 不考虑解决方案 , 严重者甚至会往抑郁的方向发展 。
再考虑一点 , 这一行为最终会让谁获利呢?社交媒体会监控到你在看谁、看什么 , 整个商业模式就是让你尽可能多地看 , 然后卖给广告商 , “我们本质上是工具” , 是“被当枪使” 。
那么有办法解决这一“偷看别人的冲动”吗?这一行为的主要问题是会带来羞耻感 , 让人感到尴尬 , 如果这一行为带来了压力 , 远离屏幕便是自爱的方式 , 当再有追踪的冲动时 , “写下原因、感受以及引发这一冲动的可能因素” 。
“问问自己别人看到你的点赞的可能性有多大 , 你的赞真的有意义吗” , 如果真的不小心赞了 , 被对方知道了 , 如果他们不在你的生活中 , 这其实并不重要 。
【国际Fun:老想偷看前任的社交媒体账号,这正常吗?】他们不会评判我 , 也不关心我 , 他们只会笑我 。
- 潘克助农被投诉!杜粉:与许敏狼狈为奸,国际刑律变“卖货小哥”
- 国家地理纪录电影《洞穴营救》《火山挚恋》登陆北京国际电影节
- 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片单来了!这17部电影最值得抢票
- 新生代歌手邹逸辰献唱主题曲《一路绽放》闪耀国际少儿模特大赛
- 北京国际电影节主宣片阵容:李雪健宋佳齐溪黄轩参演
- 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视觉揭晓!网友:中国红,合时宜
- 城城来了 担任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推广大使
- 郭富城任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推广大使
- 《大使的厨房》即将“开放”:以美食为纽带开启国际文化发现之旅
- 情动中外再奏凯歌《邓小平小道》荣获第七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传记电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