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 , 作者:依菲 , 原文标题:《:领导说 , 直播他的苦难 , 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 头图来自:《独行月球》剧照
七月末 , 久违地回到电影院 , 我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上座率 。 开心麻花《独行月球》的票房被寄予厚望 , 或能拯救疫情间的暑期档 。 豆瓣开分7.2 , 但评价毁誉参半 , 争议极大 。
那么 , 《独行月球》这部科幻喜剧片 , 是否值得一看?又或者说 , 如果它让影迷们失望了 , 它又是否应该被批判?
《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文章图片
用一句话概括 , 《独行月球》是一部特效优秀的商业片 , 用类型元素糅成了一部合家欢式煽情电影:爱情、搞笑、灾难、求生、科幻、末日……我们无法把这部电影拆成不同的类型电影之和 。 于是 , 观众的位置变得复杂起来:科幻灾难的情节推进 , 让它似乎具有了被讨论的深度;喜剧爱情的糖衣包裹 , 又似乎让它可以免于被深究 。 因此 , 我们抱着什么样的态度看《独行月球》 , 或许决定了我们感到失望还是宽容 。
(注意:本文涉及剧透 , 请谨慎阅读 。 )
结构:一场关于观影的观影体验
《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故事内容与人物动机经不起推敲的“喜头悲尾” , 的确是大部分观众对它“笑不出来.jpg”的原因 。 但 , 在开始情节层面的讨论以前 , 我更想提供的是一份聚焦于电影中的角色结构的分析 。 这绝对是《独行月球》中最有趣的地方之一:
虽不清楚导演是否有意地在戏仿“元电影” , 但这部电影歪打正着地成为了对于中国式观影的情境再现 , 带给我们一场关于观影的观影体验——故事中有演员(独孤月的独角戏) , 有制片/导演/编剧/配音团队(亚洲部领导班子) , 也有全程观影的观众(与我们一样在黑暗中紧盯大屏幕的人民群众) 。
《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文章图片
首先是演员 。 打着“含腾量100%”的口号 , 演员是《独行月球》这部影片的重点 , 也是《独行月球》所讲述的故事的重点 。
一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 被暴露在了无数双期待娱乐的眼睛前 , 像《楚门的世界》让观众深陷消费戏中人隐私的道德困境 , 又像《芳芳》让观众欲罢不能地继续偷窥的爽感 。 直播与被直播的关系、观看与被观看的关系 , 正是影片中最关键的两组关系 。 错过了回地球的大部队 , 被独自遗留在月球上 , 甚至可能要在基地中孤独终老 , 独孤月进行着自己的生存悲喜剧 , 与金刚鼠抢夺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资材料 。 他并非主动表演 , 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 成为了被观看、被剪辑、被解说、被用来提供或治愈或崇高的情绪价值的对象 。
《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文章图片
其次是制片与导演 。 打造独孤月这一明星IP的 , 是“独孤月直播间”的制作运营团队 , 即亚洲部的领导班子与研究人员 。
第一 , 制片团队人员齐备 。 除了导演与制片 , 也有编剧、配音演员、技术支持等 。 第二 , 制片团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 发挥精神文明在物质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 当地球毁灭 , 全人类转移到地下后 , 亚洲部相信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全力研发科技 , 也不是全力生产物资 , 而是通过直播苦难小人物在逆境中的坚持 , 从而让人们团结一心、心态稳定 , 解决抑郁与焦虑的精神内耗 。
第三 , 制片团队坚守领导职责 , 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平定与引领灾后民心 。 出于全局考虑 , 马蓝星为了多数人而放弃少数人 , 把独孤月独自留在月球上;同样出于全局考虑 , 马蓝星又把独孤月塑造成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的英雄人物 , 给民众提供影视文娱消遣 , 哪怕独孤月在直播间中呈现了种种对自己的“猥琐痴汉”行为 。 后来 , 领导班子虽然承认了独孤月是被组织遗忘的人物 , 而非主动请缨的英雄 , 言谈之间也并未表现出他们认为自己需要为独孤月的处境承担任何责任 。
《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文章图片
最后是观众 , 同我们一样的观众 , 也是令人不适的“喜头悲尾”煽情感的重要承担者 。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 , 普通群众们还能扮演着体现灾后地球居民生存现状的角色 , 并贡献一些“一号线艺人”的笑料 。 寥寥几句抖机灵的台词结束后 , 后期的他们就成了经典情景喜剧片中的“罐头笑声”“罐头哭声”的提供者 。 原本有个性的人物也变得扁平 , 完全沦为气氛组的群演 。 这些24小时的观影群众 , 与真实的独孤月距离遥远 , 毕竟他们看的只能是一个被配音、被讲解的故事 。 独孤月的故事到了有趣的时候 , 他们哈哈大笑;到了感人的时候 , 他们抱头痛哭;到了意外的时候 , 他们大张着下巴 。 作为电影中的角色 , 他们仅仅是陪衬与捧场 , 完全被动地接受着制片团队的立意与成片 , 并以身作则地提醒正在观影中的大家“现在该笑了”“现在该哭了” 。 电影中的群众 , 示范着独孤月故事的标准读法 , 也示范着电影所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观众 。
其实 , “喜头悲尾”本身并没有问题 。 问题在于 , 我们明显感受到在被隐约强迫着对这个故事做出特定的反应 。 在观影过程中 , 我们体验真实感受的空间被挤占 , 而完全被荧幕中的观众表情和特定情绪的BGM所引领 , 从而配合达成影片制作者希望我们达成的目的——该笑笑 , 该哭哭 。
内核:符号化的双向奔赴
回到《独行月球》所讲述的故事 , 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缺乏行动力的 , 符号化的双向奔赴:地球上的人要救援月球上的人 , 而月球上的人要回到地球 。
这个故事的内核是爱情吗?看似是的 , 起码独孤月的一切动机 , 均是为了追随马蓝星 。 然而 , 体制并不相信爱情 。 在中庸又严肃的官腔下面 , 独孤月看到过马蓝星作为普通女孩子的生动美好 , 但直到最后马蓝星也从未真正从领导的角色中脱身 。 她没有摘下过公事公办的面具 , 地球也不会因为谁的眼泪而停止转动 。 小人物先被体制所抛下 , 后被用以稳定民心 。 虽然说着“一个人都不能牺牲” , 最后也还是没有多想便让他牺牲 。
《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文章图片
独孤月自愿牺牲 , 此后活在人们的怀念里 。 曾经袖手旁观的人们 , 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但 , 他们真的被打动、被改变了吗?独孤月的牺牲的分量 , 仍然是过于符号化的 。 举例来说 , 故事虽用马蓝星对独孤月的怀念来收场 , 但马蓝星身上没有出现真正的改变 。 更吊诡的是 , 在她的怀念中 , 独孤月成了一个陌生的、始终微笑的、安安静静的符号英雄 , 像一座沉默的丰碑 , 没有嬉笑打闹 , 只是以其崇高来赚取人们的眼泪 。
看来直到最后 , 她也没有爱上过真正的、平凡的他 。
如果这是另一个《流浪地球》式故事 , 独孤月回地球的动力又是什么?是某些不言自明的价值传统吗?——毕竟 , 马蓝星作为女性 , 没有回馈他的爱;作为指挥官 , 为了顾全大局而放弃下属;到了最终关头 , 也很快同意了独孤月自我牺牲的请求 。 既然爱情与归乡的符号都过于单薄而无处落脚 , 便只能用美式民谣《CountryRoad》来搭建意义的桥梁:只要是为了地球的存亡和宇宙的浪漫 , 一切就能说得通了 , 虽然我们并不知道独孤月过去在地球上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
《独行月球》:直播他的苦难,能治好地球人的精神内耗
文章图片
最终 , 这个故事无法被称作“双向奔赴” 。 地球为独孤月做得太少了 。 他们转播他 , 讲解他 , 使用他 , 而不会真正反思谁造成了这场悲剧 。 月盾计划团队的行动力缺乏 , 唯独让小人物的坚持全程暴露在镜头下 。
那么 , “困境中的人性”能否支撑起影片的内核呢?或许吧 , 毕竟《独行月球》完成度最高的片段 , 其实是有关求生意志与伙伴情谊的片段 。 暴躁贪吃的金刚鼠 , 比马蓝星更有与独孤月的CP感 。 与金刚鼠斗智斗勇的情节 , 让我们回忆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独孤月让金刚鼠独自乘坐救生舱返回地球时 , 我们也仿佛再度听到了《荒岛余生》中排球威尔森被海浪带走时主角的崩溃大哭 。 而在漆黑的月球表面 , 独孤月骑乘着“袋鼠车”滑翔在银河间的漂亮的特效场景 , 以及那句“坏消息是再也没有坏消息了 , 也不会再有好消息”——让我瞬间在独孤月身上投射了自己的生活 , 并通过对比感到短浅的释然:喔 , 能活着收到一大堆坏消息 , 原来也是一种好消息 。
结语
总体来说 , 《独行月球》是一部完成度还不错的大杂烩 。 牺牲与危机的末日故事是它的底色 , 而困境中的逗乐与吐槽 , 是挤在科幻题材上面的酸酸甜甜的番茄酱 。 当然 , 喜剧有时候会以碎片化的段子把痛苦变得油滑 , 有时候也能以反讽的方式把苦难反转为荒诞 。
一个好消息是 , 这部电影或许能治我们的精神内耗(起码让我们开口笑一笑) 。 一个坏消息是 , 只要我们把自己看作精神病人 , 那么看谁都是“二舅” , 也看谁都像是可以治我们的精神内耗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 , 作者:依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