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者」九号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作者|钟文“如果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困在荒岛上 , 只能带一样东西 , 那一定是Segway平衡车 。 ”这是当年湾区科技媒体对沃兹的调侃 。 据说出行时 , 沃兹至少会在后备箱里放两台Segway平衡车 。 无论是购物还是演讲 , 他都会骑着这个心爱的风火轮 , 招摇过市 。 “Segway就是我的风格(mywayistheSegway)” , 沃兹对媒体说 。 他甚至亲自参与和赞助了一项叫做SegwayPoLo的运动——人们可以站在Segway上像打马球一样在场地中驰骋 。 而这项运动的“顶级赛事” , 则是用沃兹的名字命名——沃兹杯(WozCup)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左二)当70岁的老沃兹在太平洋东岸 , 吹着海风、骑着Segway到处驰骋的时候 。 在太平洋西岸的海岛上 , 同样坐着两位兴奋到不能自已的年轻人 。 两个人是北航的师兄弟 , 共同特点是热爱一切跟有趣机械相关的玩意儿 。 事实证明 , 这种根植于技术的浪漫主义 , 往往在工程师心中带来超越国界的心动 。 当时在三亚的沙滩上 , 他们第一次试驾了Segway平衡车 , 那种优雅轻巧的颠覆性体验 , 立刻征服了他们 。 沃兹那时肯定也想不到 , 当有一天自己心爱产品的公司陷入财务泥潭时 。 1.2万公里开外的这两个年轻人 , 会真正承担起振兴Segway和电动平衡车的任务 。 这两个年轻人 , 一个叫高禄峰 , 一个叫王野 , 分别是现九号公司董事长和CEO 。 你可能没有听过这俩陌生的名字 , 但对他们一手打造的短途出行品牌Ninebot九号 , 以及旗下九号智能电动平衡车、九号智能电动滑板车、九号智能电动两轮车等产品或许早已非常熟悉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九号智能电动两轮车真正的产品主义者沙滩上的Segway确实很惊艳 , 但价格实在难言美丽 。 当年在国内要买一台Segway , 大概需要8万块钱 , 几乎可以买两台入门级的国产轿车 。 如此夸张的定价 , 让Segway注定就只能成为极客圈里的奢侈品 。 这种生意模式 , 显然与普惠的科技理念不符 。 不能让这样的科技产品服务更多的普通人 , 实在太可惜 。 彼时九号公司决定要做的 , 就是要做一辆四位数价格的电动平衡车 , 还要兼具8万元电动平衡车的科技优雅 。 这是高禄峰和王野的共识 , 王野也挑起产品经理的担子 。 王野是一个相信技术又爱鼓捣的人 。 他二十一岁的时候 , 就“成功”做出一款“失败”的产品——八爪鱼机器人 。 当时电子宠物流行 , 但都寄居在黑白点阵屏里的2D图像 。 王野自己是学机器人和自动化的 , 他觉得机器宠物 , 也应该成为一个有情感的实体 。 于是他决定做一个八爪鱼形态的 , 带显示和摄像头的机器人 。 这个过于前卫的产品 , 有一个正确的产品理念 , 却没有出现在真正属于它的时代 。 当时不仅缺乏市场空间 , 而且无论是带宽、图像捕捉和图像处理 , 都没有办法找到成熟的解决方案 。 但这个产品却是王野乌托邦式技术理想的一次很好呈现 。 它希望机器也能有感情 , 能进入人们的生活 。 像无数经历过毒打的产品经理一样 , 失败的产品是走向真正产品主义者的必经之路 。 王野至今还把这个年轻时设计的八爪鱼 , 放在自己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九号公司CEO王野这次故事换到了电动平衡车上 。 高禄峰和王野都更成熟了 , 经验也更丰富了 , 但胜率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足够大 。 他们要挑战电动平衡车鼻祖Segway做不到的事情 。 从三亚回来后 , 高禄峰和王野就开始组局鼓捣电动平衡车 , 而且还想把机器人技术放到电动平衡车上 , 让它更加智能 。 于是 , 他们回到北京 , 拿着手里仅有的200万ALLIN了电动平衡车产品开发 。 200万的启动资金 , 刚好够买25辆Segway , 甚至装备不了硅谷一家稍微大一点公司的保安队 。 他们对九号的定位很清晰 , 就是死磕产品一条路 。 当年九号公司的主体团队全部都是围绕着产品展开 。 电动平衡车对于九号的创始团队来说并不神秘 , 里面最重要的部件是陀螺仪 , 这玩意儿飞机上就有不少 。 但关键在于陀螺仪算法如何精准 , 以及模型要怎么搞才能最好地产品化和商业化 。 据九号早期员工回忆 , 当时公司内部将电动平衡车称为“零号”项目 。 整整一年半时间 , 公司所有的资源、产品与技术人员都投入到了这一款电动平衡车的产品开发和优化上 。 这次创业早期的故事是孤独的 。 当年投资人更爱互联网 , 更看不懂电动平衡车 , 毕竟国内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对标的赛道 , 项目很难估值 。 没有机构投资者的九号 , 等到第一代产品出来时 , 启动资金就花光了 。 换言之 , 如果第一代产品卖不动 , 项目就直接黄了 。 不过好在产品的反馈出人意料地好 。 2013年 , 公司发布的首款电动平衡车NinebotE , 定价14900元 。 虽然产品价格没有做到四位数 , 但重量做到了只有Segway的一半 , 产品的火爆程度依然超过了很多团队成员的想象——这款产品在7天之内预约量突破了3万台 , 带来了近5亿元货值的预约订单量 。 这在当时创下了极客圈的营销神话 。 对产品的热爱这回终于得到市场回应 , 也坚定了九号公司研发智能电动平衡车 , 以及向更广阔的短交通领域迈进的步伐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NinebotE当年没投九号的投资人可能肠子已经悔青了 。 但设身处地地想 , 也能理解 。 即便是现在 , 你也很难去相信 , 为什么两个白手起家的年轻人 , 既不是厂二代、也不是名扬四海的技术大牛、更没有成熟的销售体系和品牌合作 。 仅凭一腔热血 , 他们怎么就敢去ALLIN完全陌生行业的机械产品开发?但高禄峰和王野确实干了 , 而且还成了 。 罗曼·罗兰一句有点说烂了的名言 ,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 , 却依然热爱生活” , 这句话放在产品主义者身上也一样——王野曾经做过一次失败的产品 , 市场给了他一次深刻的教训 。 但依然不妨碍 , 在下一次热爱的产品到来时 , 它愿意去AllIN新产品的激情 。 这大概才是最坚定的“产品主义者”才会干得出来的事情 。 因为他们才是在骨子深处 , 是真正信仰产品创新的力量 , 并愿意拿命运赌上去的人 。 “打碎定义”的九号公司九号的第一代产品卖得不错 , 也逐渐积累了一些口碑 。 投资人和订单很快一同到来 , 让这个小团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 在行业里也算创下了一个小小的奇迹 。 据王野回忆 , 九号在2012年成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 , 将电动平衡车的价格降到了原先的十分之一 , 并成功卖出了超过三万台产品 。 相比之下 , Segway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 却一共只卖出十万多台 。 双方在美国相遇了 , Segway对九号发动了一次专利战 。 但专利战的结果却令人意外 。 2015年 , 九号做出了创业以来的第二次ALLIN——以“蛇吞象”的方式完成对Segway的全资收购 。 对于九号公司来说 , 收购Segway意味着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 , 也确立了自己在全球电动平衡车市场的霸主地位 。 当时Segway拥有最全面的电动平衡车专利技术 。 这种专利壁垒之深、计算之复杂 , 足以让竞争者望而却步 。 但对Segway来说 , 电动平衡车业务已经进行了十多年 , 想象空间似乎已经到了天花板 , 且市场看上去似乎还在逐步萎缩 。 在当时Segway的股东们看来 , 如果价格合适 , 直接变现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Segway电动平衡车但这是一个Segway股东们后悔终生的决定 , 事实证明他们把Segway的赛道想小了 。 RogerBrown是Segway当时的CEO , 在九号公司收购Segway40个月后 , 他在辛辛那提的烧烤店里吃着烤鸡翅和猪肉 , 看到窗外的河道边许多人正骑着电动滑板车 , 而车身的Logo正是他熟悉的Segway 。 后来Brown对采访人员说 , 如果当时他有电动滑板车背后的远见 , Segway应该估值100亿美金 。 不知道Brown在说这句话的时候 , 是什么样的心情 。 九号公司则通过2016年入局电动滑板车 , 在电动平衡车之后 , 驶入了第二条高速路 。 仅在2020年 , 九号公司电动滑板车的销量就超过了230万台 , 占全球电动滑板车总量的54% 。 而中国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滑板车生产国 , 当年全球产量的占比高达85.52%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九号智能电动滑板车截至今年4月 , 九号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智能电动滑板车累计量产规模已经突破1000万台 , 同时也是全球共享微出行领域 , 最主要的共享电动滑板车解决方案供应商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面向共享微出行场景的九号智能电动滑板车但财务的回报只是故事的一个侧面 。 电动滑板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 , 它真正让九号公司找到了对外重新定义自己的机会——电动平衡车不是它的终局 , “50公里以内的短距出行解决方案” , 才是它真正要解决的大赛道 。 在这条赛道里 , 有九号已经成熟的电动平衡车和电动滑板车 , 也有近两年入局的电动两轮车 。 相比于电动滑板车在美国的火爆 , 电动两轮车更像是适应中国城市空间的出行解决方案 。 虽然普及的时间久 , 却同样是一个在快速“智慧化”的出行赛道 。 研究报告显示 , 目前电动两轮车使用人群超70%年龄在35岁以下 。 用户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与电动出行理念的快速普及 , 反映在车辆设计上 , 其实就是“传感器越来越多”、“智能应用越来越先进” 。 这其实与九号在前两个品类积累的技术是一脉相承的 。 随着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放量 , 九号智能电动两轮车在产品上线的第一年就突破了10万销量 , 第二年更是逆势突破了42万辆 , 成为了九号在电动滑板车之后 , 又一个迅速崛起的超级品类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图源:九号智能电动两轮车智慧化程度最高|图源:艾瑞咨询我们可以说 , 九号彻底重塑了Segway , 也彻底打碎了人们基于“旧Segway”时代对微出行智能设备的想象:·当Segway将产品定义成硅谷极客的富人玩具时 , 九号说这个产品应该是普惠的;·当Segway把电动平衡车当做短交通核心时 , 九号沿着电动平衡车的智慧交通设备思路 , 又连续布局了多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产品 , 形成了一整套围绕人类短交通出行的解决方案 。 “定义者”——九号公司短交通其实是一个过去很少人认真思考的赛道 , 也原本是Segway该去思考的赛道 。 不过历史将接力棒从硅谷交到了北京 。 我们可以将出行按照距离 , 分别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场景形态:包括微交通(<2km)、短交通(2-20km)、支线交通(20-50km)、长距离交通(50-500km)以及超长距离交通(>500km)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图源:九号公司主要布局0-50km的短途出行场景而九号陆续布局的三个拳头品类 , 其实就分属于三个不同的交通场景品类 。 九号目前要做的 , 就是要做好0-50km以内 , 覆盖各个细分场景的短距出行解决方案 。 而九号公司或许也是全球第一家 , 认认真真将这个赛道视作一个整体思考框架 , 进而去认真解决的公司 。 实际上 , Segway前首席工程师DougField , 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直言 , “任何坚持由电力和小型计算机驱动交通工具的人 , 都应该是Segway的后裔 。 ”按照这样的定义 , DougField后来实际上入职了Segway的“众多后裔”之一 , 马斯克的特斯拉与库克的苹果汽车 , 并先后在特斯拉和苹果公司担任了集团副总裁和汽车业务总工程师 , 如今他再度成为福特汽车公司首席技术官 。 站在DougField的角度 , 高禄峰和王野领导的九号公司将目标聚焦在短距智慧出行 , 竟显得有点“保守”了 。 不过相比已经打成一片红海的电动汽车 , 九号站在50km以内的战场去寻求未来细分交通场景的解决方案 , 不仅更务实、也更有意义 。 短距交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场景 , 它其实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 。 而与其说他是某种顶层战略的高瞻远瞩 , 不如说是九号长期以来 , 深耕技术和品牌基因“水到渠成”的某种必然 。 九号只是正在做Segway当年想做 , 却迟迟做不成的那些事儿 , 九号也一直在用技术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洞察 , 去重新定义短交通产品 。 九号公司集团高管成员之一 , 现任公司电动车事业部总经理张珍源在接受品玩采访时 , 将九号在短交通场景中的能力积累分成了三个部分:九号的品牌矩阵和市场能力、深度的场景和用户洞察能力、技术与智能化能力 。 其中 , 场景和技术能力的复用是核心 。 ·以DougField所说的“电动化”为例:九号公司每年有超亿颗的电芯 , 使用在包括智能电动滑板车、智能电动两轮车等九号不同类型的短交通产品中 。 这种高强度的电池使用 , 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行业沉淀 。 但相比于汽车的电池系统 , 短距交通其实有自己独特的场景难度 。 比如 , 汽车有充足的设计空间 , 让汽车厂商可以充分设计电池的保护机制、冷却机制等 。 但在电动滑板车以及电动两轮车等产品当中 , 能够供电池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 , 工程师像是带着镣铐跳舞 。 另一方面 , 短交通工具对于电池设计提出的难度要求也很高 。 以电动滑板车为例 , 产品的磕碰、翻转其实就是车辆使用的日常形态 。 这意味着电池需要经过充分的产品保护验证 。 但用户对于产品的爆发力和持久度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需求 , 这就需要不断优化车辆内部设计 , 以及优化电池工作状态 。 如何在两者之间达成平衡 , 这就需要考验品牌方的工业设计能力 。 据张珍源介绍 , 九号公司采用的电池系统大部分的内容都要经过团队自主设计 , 然后再交由供应商定制化交付 。 ·再从DougField提到的“小型计算机”入手:小型计算机在短距交通中 , 不仅是我们传统认为的互联网交互 。 它首先代表的是对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的理解能力 。 以电动平衡车为例:众所周知 , 电动平衡车没有方向盘或把手 , 一切转弯、加速等操控 , 都要交给用户重心的倾斜 。 这意味着陀螺仪的敏感度和背后的算法校准 , 将直接决定一辆电动平衡车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性 。 而如果没有小型计算机的帮助 , 电动平衡车不可能做到这一切 。 而要打造优秀的设备 , 品牌商就必须不断投入对传感器和控制器的研发力度 , 从而形成一套逻辑成熟、算法严密的传感器矩阵 。 据张珍源介绍 , 九号目前已经能够在很多设备上 , 集成汽车级智慧化和控制系统功能 。 例如 , 在电动两轮车坡道停留和启动场景中 , 用户在启动时很容易造成会短暂滑车 。 这不仅影响用户体验 , 还容易产生危险 。 对此 , 九号公司旗下控股子公司零极创新研发的鼹鼠控制器 , 目前可以通过更精准的感知度判断 , 来防止车辆在坡道上的过度倒退而产生的风险 。 在电动两轮车产品线中 , 零极创新甚至直接引入了汽车才会用到的TCS系统 , 极大解决了设备在雨天、冰面等光滑路面容易打滑的问题 。 而除了这些硬核的交通问题 , 九号在长期的场景实践中 , 也积累了一些“有温度”的智慧的一面:让很多用户印象深刻的一个功能 , 是九号电动两轮车的摔倒预警 。 一旦九号发现用户在骑行中跌倒时间过长 , 设备就会自动给紧急联系人发送包含定位的信息 , 提示他们确认车主的健康状况 。 这个功能推出后 , 九号的团队收到了很多用户发送的感谢信 。 而无论是陀螺仪、还是控制器 , 很多算法调教背后的逻辑看似简单 , 但其实都沉淀了九号团队的大量knowhow 。 短交通看似是由大量细碎、独特性场景组合而成 。 实际上 , 他们分散在用户的不同喜好与不同场景中 , 有着独特的设计要求和产品思考维度 。 因此真正能沉下心来 , 将短距出行作为整体赛道来解决的企业并不多见 。 但九号则决心用长期的场景洞察和技术能力 , 将不同的场景设备能力串联起来:它既能去攻克特定的场景带来的难题 , 也能将深耕短交通赛道的底层技术 , 进行跨品类迁移、甚至产品化的方式进行复用 , 最终让短交通成为一套技术和场景解决方案的延伸 , 创造出有趣且创新的产品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九号是第一个真正从产品和技术出发 , 用智慧移动定义短交通产品 , 定义50km内短交通的公司 。 九号公司的“野望”从最初的白手起家开始 , 你或许会惊讶于九号公司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全球最大的智能电动平衡车品牌、最大的智能电动滑板车品牌、上升最快的智能电动两轮车品牌……即便Segway前营销副总裁克利·克莱伯在后来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也承认 , 这个被九号收购和改造后的Segway , “更像是10年前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的地方 。 ”但就像Segway的终局从来不是电动平衡车一样 , 九号公司也不认为现在的产品线格局足够代表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 在智慧短交通的战场上 , 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持续进化 。 正如高禄峰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们从没觉得公司彻底安全了 , 从来没有 。 ”九号是一家少有的热爱折腾的公司 , 那种持续的不安全感背后 , 实际上兼具着创业者的野心和敏锐 。 智能交通的赛道风起云涌 , Segway创始团队的前车之鉴还言犹在耳 。 显然 , 九号拒绝像曾经的Segway那样 , 将自己定义成一家电动滑板车或者电动平衡车公司 。 他们要不断地去追求更多星辰大海的事情 。 因此你可以明显感知到 , 这家公司这两年无论是产品还是技术落地步伐都在加速 。 早在2019年 , 九号公司就开始在电动滑板车身上试水基于视觉等综合感应装置的深度自学习AI技术 , 并推出了一款具备自主导航+远程遥控半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电动滑板车Segway赛格威T60 。 在九号看来 , 这是共享微出行领域一个带有革命性的技术尝试 。 它率先实现“人找车”到“车找人”的转变 。 这种转变 , 同时也意味着对微出行交通工具的形态认知的一次迁移——他不仅是简单的运输工具 , 而是未来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场景的一部分 , 一个面向未来的科技入口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Segway赛格威T60此后 , 九号公司再度推出一款同时应用了电动平衡车和机器人技术的自平衡电动摩托车——全新九号电动T自动驾驶探索版 , 可在远程遥控下实现车身的自行走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全新九号电动T自动驾驶探索版如果站在九号的发展历史上 , 尽管T60的市场反馈不错 , 但这两个产品的意义都不是销量层面的 。 他意味着九号正在用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传统交通出行的看待方式 。 而T系列只是其中的第一步 。 而在今年6月 , 九号公司又进一步面向共享微出行领域 , 发布了搭载公司自研的SegwayPilot(赛格威智能骑行辅助系统)的智能电动滑板车S90L 。 而SegwayPilot的出现 , 意味着九号正式将这种智慧能力 , 作为一个产品化解决方案和品牌推向了市场 。 S90L也正式成为了行业内首款具备智能识别检测能力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产品 , 能够大幅提升共享微出行运营商运营效率 , 提升用户骑行体验和安全性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运行在九号智能电动滑板车S90L上的SegwayPilot如果说陀螺仪、传感器、控制器的计算机辅助是短距交通中的智慧1.0;智慧驾驶、智慧交互就必然是短交通中的智慧2.0 。 因此对于未来短距交通的畅想 , 王野有一个很直接的判断:“未来所有的短交通工具可能都是机器人 。 ”正所谓科技以懒人为本 , 在王野看来 , 因此一切解决方案都最终要回归到机器人和技术身上 。 没错 , 尽管商业的命运弯弯绕绕 , 但王野又回到了自己最钟爱的机器人赛道 。 原来那个“失败”的八爪鱼机器人 , 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王野 。 在王野看来 , 机器人背后的智能化 , 将成为未来所有交通工具的标品 , 那么无论是运人还是送货 , 在底层技术上就都全部打通了 。 如果仔细看九号公司的使命 , 其实更是一家机器人公司的标语:“简化人和物的移动 , 让生活更加便捷和有趣 。 ”即便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 , 九号公司的机器人产品线也在以快的迭代速度不断进化 。 它既有基于原有短交通工具的探索性延伸 , 如Segway赛格威T60、SegwayPilot、自平衡电摩;也有九号方糖、九号飞碟、九号饱饱、九号机器人移动平台等服务类配送机器人产品 , 涉及酒店、写字楼等室内外配送场景;以及家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颠覆性产品——赛格威割草机器人 。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图源:赛格威割草机器人没错 , 九号公司在短短十年时间里 , 发展历程像走完了很多企业的百年历史般凝练 。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发展历程 , 更能代表当下一个好的中国产业故事呢?·白手起家的九号 , 在品类刚刚崛起的时候 , 用全球最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和先进的机器人技术 , 让短距出行从贵族专属 , 变成了人类社会的普惠乐趣;·而在智慧化交通、AI技术崛起的当下 , 他们又提前发力智慧化赛道 , 力图借助软硬件的综合优势 , 进一步拉动产业智慧化升级 。 但这是否意味着九号未来就会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王野自己是不同意的 。 实际上 , 他既不完全同意自己是一家短交通公司 , 也不完全同意自己是一家机器人公司 。 在他看来 , 这些名词都是暂时的 , 而他更愿意称九号为一家“智慧移动”公司 。 “未来30年之后 , 社会上将没有机器人公司 , 就像10年之后没有互联网公司 , 因为技术通用 。 ”而正因为如此 , 王野认为“九号要拿十倍的投入、十倍的精力、和十倍的专注度去押注短交通的赛道 。 ”最后用机器人的思路 , 用人工智能和最好的移动技术 , 把短距交通重新做一遍 。 显然 , 九号从创立至今 , 就不接受被那些领先者的条条框框定义:九号不接受电动平衡车就该卖得贵、不相信短距出行的未来只有电动平衡车、对交通形态的刻板印象不屑一顾 , 甚至对于人们将其试作“机器人”和“短距出行”领军者的赞誉也保持了克制的距离 。 九号不接受被定义 , 因为九号的出生就是为了“重新定义” 。*参考资料:
《重新认识九号》 , 极客公园
「定义者」九号】《高禄峰:平衡有术》 , 商界
《Segwaywassupposedtochangetheworld.Twodecadeslater,itjustmight》 , CNN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
「定义者」九号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