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不必神化,一部正常好剧而已

《梦华录》:不必神化,一部正常好剧而已
文章图片
改编自关汉卿名作《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网剧《梦华录》被称为今年最火的古装剧 , 一点不为过:在热度上遥遥领先 , 还将“超前点播”这一模式再次拉回到大众面前 , 引起行业内热议 。 客观上说 , 这是一部审美和价值观都在正常水准之上的作品 。 如果我们把视野拉长 , 从近年来的古装剧创作维度来考察 , 其文本背后的成功因素或更值得关注 。
关汉卿的原著很简单 , 一个被称为“歪刺骨”的风尘女子赵盼儿 , 以出色的智谋救出了深陷家暴魔窟的女友宋引章 , 并让渣男丈夫周舍在公堂上受到应有的惩罚 。 这个故事之所以生动传神 , 流传甚广 , 不仅在于关汉卿对这些底层女性的深切关怀与透彻洞悉 , 还在于蕴含其中的某种现代的女性观 。 《梦华录》只保留了赵盼儿、宋引章、周舍等主要人物的关系 , 赵盼儿救宋引章之后的剧情都是另起炉灶 。 所以 , 与其说《梦华录》改编了关汉卿 , 毋宁说《梦华录》从中抽取并放大了原著中蕴藏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光芒 , 再通过精雕细琢的影视技法 , 配之以男女主角面若中秋之月、春晓之花的容颜 , 在宋韵美学底色上氤氲起一股清新典雅之气 , 颇让人有些如痴如醉 。
从各方面来看 , 《梦华录》是一部回归了古装剧创作常识的作品:回归到正常的颜值和服化道的审美 , 这是古装剧吸引观众的基础;还回归到传统价值与现代性意识结合的正轨——跳脱出原著中带有时代印记的价值观 , 与当下主流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相结合 , 消除了漫长历史带来的文化隔阂 , 让荧屏前的观众共情 。 这两点“回归”做到了 , 于是整部作品让人看着有一种久违的“舒适感”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梦华录》就是一部披着古偶外衣的现代女性剧 。
从人物架构上看 , 此剧采用现在最流行的三到四位女性作为叙事支点的架构方式——赵盼儿、宋引章 , 加上新增的女厨娘孙三娘 , 女“社会人”葛招娣也算半个 。 她们都面临着自身情感和生存的困境 , 特别是她们的故事与这两年来现实社会中一些女性的悲惨遭遇形成了某种镜像 , 再次印证关汉卿现实主义笔法强大的穿透力 , 也成为观众追剧的一大动力 。
从价值观上看 , 作品讲的是女性如何从依附于男性而走向独立 。 特别是三位女性从开茶楼到开酒楼的“创业搞事情”过程中相互帮扶 , 充分展现女性独有的价值和力量 , 成长为毫不逊色于男性的强大个体——这是女性现代主体性确立的标准步骤 , 让人联想到《欢乐颂》《我在他乡挺好的》《北辙南辕》等现代女性剧 。 可见 , 主创把女性剧创作的“流量密码”可谓摸得门儿清 。
一段时间以来 , 古装剧由于政策和原创能力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制约 , 陷入了创作低潮 。 不少顶着“大IP、大明星、大制作”光环的作品纷纷扑街 , 很大部分原因在于 , 许多创作者并没有感知到当下受众对于古装剧审美趣味的变迁 , 还是以相对陈旧的思维 , 或者用看起来创新、实际雷人的剧情来招揽观众 , 却不再像以往那样见效 。 传统的才子佳人、痴男怨女的叙事套路 , 早已与当下女性地位和意识不相符 。 当下古装剧的收视主体是具有强大消费能力的女性群体 , 如果没有与当下女性意识契合的创作意识 , 显然难以出现古装剧爆款 。 《梦华录》有一点好在:男女情感的表达上 , 兼顾了传统与现代 , 不至于那么陈旧 , 也不因魔改而跳戏 。 比如说 , 上热搜的赵盼儿与顾千帆在关门前四目相对的片段 , 一双似泪非泪眼 , 两颗欲语还休心 , 多少年没有在荧屏上看到这样具有中国传统之美的情感表达了?而当他们戳破了心里那层薄纸 , 反而变得热烈奔放起来 , 桥头求婚花瓣雨、举高环抱长袖舞等名场面 , 不就是偶像剧里惯用的撒糖方式么?还比如 , 宋引章受邀在萧府献艺 , 却被轻佻衙内当众羞辱 , 她不卑不亢 , 义正辞严反击后 , 弹拨一曲《凉州》 , 气势凌厉、慷慨激越 , 引得柯相在琵琶上题词“风骨”二字 。 这一段落 , 没有当下一些女性剧直白强调女性地位的长篇大论 , 而是在古典氛围中 , 用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言辞 , 表达女性的尊严 , 打破男权的凝视 , 以琴为剑 , 挑落一群伪君子的丑陋面具 。 这些都是令人惊艳的手笔 。
当然 , 《梦华录》后半段失去了关汉卿原著加持 , 多少走向了现代偶像剧创作的通病 。 比如 , 灰姑娘与霸道总裁的套路若隐若现 , 每一位女性角色必安排情感戏份 , 过度挤占了叙事主线 , 这些问题令剧集多少流于平庸 。 因此 , 对《梦华录》 , 不必过度神化 , 更不必跟风 , 而是需要清醒认识到:只要回归常识、尊重创作规律 , 大批沉睡的宝藏都可被精彩地挖掘 。
《梦华录》:不必神化,一部正常好剧而已】文/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