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的宋代女性经商故事

《梦华录》赵盼儿“北漂”真实历史中大宋女子也能搞事业
上线三天 , 刘亦菲、陈晓主演的《梦华录》在豆瓣开分就拿下超8分评分 , 热度和话题度还在持续走高 。 网络上 , 不少网友“催更” , 喊话要每天都看到赵盼儿和顾千帆 。
作为一部以宋代为背景的剧集 , 《梦华录》中市井风貌、生活美学也得到了不少观众认可:原来宋朝有不俗的气韵和风姿 。 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吴钩也一直在关注《梦华录》 , 在他看来 , 《梦华录》呈现的宋人生活比较真实 , 一些小细节也深得他心 。
《梦华录》中的宋代女性经商故事
文章图片
《梦华录》剧照
宋代女性经商不算稀罕事
这部剧取名为《梦华录》 , 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 这是一本讲北宋都城东京风俗人情的书 。 书中描绘了北宋时期 ,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的生活场景 , 可以看作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 取名《梦华录》 , 制片方无疑是希望在剧中展现宋朝的文化、经济风貌 。
《梦华录》的主要线索 , 就是讲述赵盼儿、孙三娘和宋引章等三个女人将一间小茶楼经营成东京最大的酒楼 。 在不少人看来 , 古代男尊女卑 , 女性很少抛头露面 , 真的会有女性经商吗?“是的 , 在宋代是有女性经商的 。 ”吴钩介绍 , “九市官街新筑成 , 青裙贩妇步盈盈”就是对宋朝女性经商的描述 , 南宋宫廷画家刘松年的名作《茗园赌市图》中 , 就有一名提瓶卖茶的女商贩 。
《梦华录》中的宋代女性经商故事】宋代医家庄绰的《鸡肋编》也记录了一个开茶坊的少妇:“尝泊舟严州城下 , 有茶肆妇人少艾 , 鲜衣靓妆 , 银钗簪花 , 其门户金漆雅洁……旁与人笑语 , 不为羞 。 ”在吴钩看来 , 如果放在今日 , 一定是网络上热传的“茶坊西施” 。 临安名小吃“宋五嫂鱼羹”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女性 , 叫宋五嫂 , 原本是“汴京酒家妇 , 善作鱼羹” , 宋室南渡后 , 南下“侨寓苏堤” , 因为手艺很好 , “人竞市之 , 遂成富媪” 。
《梦华录》中的宋代女性经商故事
文章图片
宋史研究者、知名历史作家吴钩
吴钩介绍 , 宋朝政府还设有专管征收商税的税务官 , 叫作“栏头” , 由于男性“栏头”对女性收税多有不便 , 还出现了“女栏头” , 从这里也可看出宋代经商女性之常见 。
宋时茶肆遍地就像如今的咖啡店
剧集的开篇 , 讲到赵盼儿的赵氏茶铺虽在郊外 , 但因为有绝色老板娘和她独特的茶百戏 , 孙三娘的茶点 , 这个小小的茶铺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点” 。 吴钩介绍 , 宋代开茶坊、茶肆、茶铺 , 确是一门好生意 , 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 , 就如今日的咖啡馆 。 《东京梦华录》说 , 京城朱雀门外 , “以南东西两教坊 , 余皆居民或茶坊 , 街心市井 , 至夜尤盛” 。 南宋也一样 , 《梦粱录》记载 , 临安“处处各有茶坊” , 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 。 “茶坊的名字都起得很酷 , 很抓眼球 , 很有广告效应 。 ”
《梦华录》中的宋代女性经商故事
文章图片
《梦华录》剧照
在吴钩看来 , 茶坊在宋代不仅仅是单纯饮茶的所在 , 还是城市社会的公共空间 , 高端的茶坊可供“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 , 习学乐器、上教曲赚”;大众茶坊则是“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的场所 。 高档的茶坊布置得非常雅致 , “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 , 所以勾引观者 , 留连食客 。 今杭城茶肆亦如之 , 插四时花 , 挂名人画 , 装点店面……今之茶肆列花架 , 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 , 装饰店面” 。
站着打官司符合真实
作为宋史研究者 , 吴钩特别注意到《梦华录》中一个小细节:赵盼儿、周舍闹到县衙门对簿公堂 , 他们是站着打官司的 , 而不是跪着听审 , “这一细节深得我心 。 ”吴钩说 ,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 , 在大量的戏剧、影视剧作品中 , 不管是原告还是被告 , 到县衙告状都是跪着听审 。 但实际上 , 宋朝人上公庭告状 , 并不需要下跪 。 “我可能是这一问题的第一个考据者 。 元明清时期 , 老百姓才被要求上衙门告状得跪 。 许多古装电视剧不管演什么朝代都跪 , 应该是受了明清戏曲的影响 。 今人也常常以明清想象宋代 , 殊不知张冠李戴 , 错将冯京作马凉了 。 ”
《梦华录》中的宋代女性经商故事
文章图片
《梦华录》剧照
“不能说这是导演的凭空想象 , 因为元代以来的‘包公案’杂剧、评书、小说 , 都是这么讲述的 。 ”在吴钩看来 , 生活在元明清时期的底层文人在想象宋代司法庭审程序时 , 只能以他们耳闻目睹的经验为蓝本 。 “也就是说 , 元明清时期的人到衙门告状 , 或者作为被告人、证人被传唤到案 , 都是要下跪的 。 但是 , 宋人打官司 , 比如到开封案提起诉讼 , 是不是也要跪着听审?”
吴钩从宋朝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到了答案 。 南宋郑克的《折狱龟鉴》提到了两个案例:其一 , 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 , “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 , 葛源听讼 , “立讼者两庑下 , 取其状视” 。 其二 , 另一位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 , “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 , 辩而复诉 , 前后十余年 。 罕一日悉召立庭下” 。 《名公书判清明集》收录的一则判词也称:“本县每遇断决公事 , 乃有自称进士 , 招呼十余人列状告罪 , 若是真有见识士人 , 岂肯排立公庭 , 干当闲事?”
《梦华录》中的宋代女性经商故事
文章图片
刘亦菲饰演赵盼儿
吴钩认为 , 从“立讼者两庑下”“召立庭下”“排立公庭”等语 , 完全可以判断 , 当时葛源、王罕等司法官在听讼时 , 是让诉讼人站着 , 而不是跪着 。 吴钩推测 , 跪着受审的制度应该是入元之后才确立起来的 , 因为元杂剧出现了跪讼的情节;到了明清时 , 在清初官箴书《福惠全书》中 , “跪”已经被列为诉讼人的“规定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