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点击关注 , 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
陈忠实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 一生著述颇丰 , 他创作的《蓝袍先生》《四妹子》《李十三推磨》《地窖》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
陈忠实历时4年 , 创作的长篇小说《白鹿原》 , 更是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 , 奠定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
鲜为人知的是 , 陈忠实为打造这部长篇巨制 , 赌上了自己的后半生 。 在创作过程中 , 他品尝了太多的苦涩与艰辛 , 可以说《白鹿原》是他蘸着血泪写成的 。
生活中 , 陈忠实还是一位好父亲 , 他激励3个儿女自立自强 。 走向社会 , 他们谁也没沾父亲的光……
01
陈忠实1942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 , 父亲陈广禄是一位农民 , 但他会打算盘 , 会写毛笔字 。 雨天不去地里干活 , 他就躺在炕上看《明史》或秦腔剧本 。
陈忠实的母亲名叫贺小霞 , 她不识字 , 但会做漂亮的虎头鞋 , 剪精致的窗花 , 是村里有名的巧手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旧居
陈家共4个孩子 , 陈忠实上面有1个姐姐1个哥哥 , 他下面还有个妹妹 。 据陈忠实自己说 , 父母还给他生了六七个弟弟妹妹 , 都因患“四六风”夭折了 。
所谓“四六风”就是孩子降生的第四天发病 , 第六天去世 。
按照现代医学观点推测 , 很可能就是破伤风 。 当时乡下接生婆没有消毒的概念 , 她们不洗手 , 剪刀也不消毒 , 剪完脐带后孩子很容易感染破伤风夭折 。
陈忠实还有个弟弟 , 都四五岁了不幸患上了肝炎 , 周身皮肤黄得吓人 , 因缺医少药 , 很快也死了 。 陈忠实和家里人都很难过 。
陈广禄对儿子没有过高的要求 , 只要识字会算账 , 将来不被人哄就行了 。
直到1950年 , 陈忠实8岁了 , 父亲才卖掉屋后面几棵树 , 凑齐学费将他送到学校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前排左一)初中毕业照
陈忠实上学很简单 , 他与哥哥共用一张课桌一个砚台 。 父亲给了他一支毛笔 , 一叠练大字的糙纸 , 陈忠实就正式接受文化启蒙 。
小时候的陈忠实很聪明 , 课本上的知识只要老师讲一遍 , 他就能记住 , 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
小学毕业时 , 全村所有学生只有陈忠实一人考入西安市第36中学 , 同学们都很羡慕他 。
然而 , 陈忠实初中只读了一年就休学了 。
原来这些年陈家父母一直靠卖家里的树木、柴禾、鸡蛋 , 供儿子读书 。 随着陈忠实和哥哥相继升入中学 , 家里实在没东西可卖了 。
1955年的大年初一 , 父亲将他叫到跟前 , 神色艰难地说:你哥初中毕业后就让他读师范 , 那样就不用交学费了 , 到时你再去读书 。
陈忠实体谅父亲的难处 , 咬着嘴唇点了点头 , 随后忍着心痛办理了休学手续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今日西蒋村
此后父母白天下地干活 , 陈忠实就背着妹妹在村子到处转 。 几个月后 , 乡长来村里指导合作社建设 , 陈忠实抱着妹妹跑去看热闹 。
乡长问他为什么不上学 。 一句问到伤心处 , 陈忠实眼泪汪汪没有说话 。 旁边的乡亲说 , 他是俺村学习最好的孩子 , 因为家里没钱辍学了 。
乡长心里很难过:现在是新社会 , 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 在他关心下 , 后来学校每年补助陈忠实6元钱 , 他终于重新回到学校 。
02
这时陈忠实的同学都升入了初二 , 他只得重新读初一 。 陈忠实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 学习非常刻苦 。 然而这次休学彻底改写了陈忠实的命运 , 让他终生与大学无缘 。
原来高中毕业时 , 陈忠实考了全班第三名的好成绩 , 大学似乎在向他招手 。 也的确如此 , 前一年 , 陈忠实所在学校百分之五十的学生都考入了大学 。
然而受三年自然灾害间接影响 , 全国各高校在那一年大幅压缩招生名额 , 陈忠实竟然落榜了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21岁的陈忠实
原以为自己能读大学 , 实现人生抱负 , 没想到竟是这种结局 , 陈忠实内心的痛苦、委屈、压抑无处发泄 。
他背起行李 , 落寞地回到了西蒋村 。 如此一来 , 邻居将他当成了“读书无用论”的活典型 , 在他背后指指点点 。
因心里憋得太难受 , 睡梦里陈忠实经常“啊!呀”大叫 , 甚至几次从炕上滚到地下 。
父亲担心他憋出啥病来 , 哽咽着安慰道:孩子 , 别跟自己较劲了 , 要怪你就怪爸没本事 , 当初不该让你休学半年 , 否则你早进大学了 。 父子俩都落泪了 。
在那个年代 , 高中毕业生在村里属于“稀缺人才” 。 不久 , 陈忠实成了西安西郊毛西公社蒋村小学的一名民办老师 。
陈忠实对待学生很有耐心 , 懂得因材施教 , 他带的毕业班连续两年升学率达100% , 教学成绩震惊整个公社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当民办老师时 , 陈忠实(前排左4)与同事合影
校区领导慧眼识珠 , 于1965年将陈忠实调到毛西公社新成立的农业中学任教 , 但身份仍是民办教师 。
大学梦碎了 , 但文学梦依然在陈忠实心中绚烂如花 。 早在初中二年级时 , 他就迷上了文学 , 喜欢读柳青、赵树理等名家的作品 。
教学之余 , 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 并尝试着写一些散文、短篇小说 。
那个年代没有钟表 , 陈忠实经常看书到通宵 , 影响第二天教学 。 后来 , 他用墨水瓶做了一盏灯 , 并在瓶身上描上刻度 , 灯油下降到固定的刻度 , 他就上床休息 。
星光不负赶路人 。 陈忠实创作的《夜归》《夜过流沙沟》《巧手把春造》《春夜》《迎春曲》等多篇作品 , 陆续在《西安晚报》上发表 。
见到自己的名字在报纸上一次次变成铅字 , 陈忠实格外欣慰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1975年 , 陈忠实在韩城毓秀桥 。
1968年 , 26岁的陈忠实结婚了 。 妻子名叫王翠英 , 她比陈忠实小4岁 , 1946年出生 , 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务农 。
几年间 , 王翠英先后为陈忠实诞下大女儿陈黎力、二女儿陈勉力和儿子陈海力 。
随着爸爸头衔的加持 , 陈忠实有了压力 , 也更有了动力 , 发誓要写出点名堂来 。
03
那时 , 陈忠实生活非常拮据 , 三个孩子要吃要穿 , 妻子一个人在田里劳作很辛苦 。 陈忠实下班后就在煤油灯下看书写字 , 家里的忙一点帮不上 。 日子一长 , 妻子有了怨言 。
面对妻子的指责 , 陈忠实一句话也不说 , 逼急了他回一句粗话:你懂个锤子 。
陈忠实与徐剑铭是好友 , 他比陈忠实小两岁 , 是诗人、作家 , 后来因创作《血沃高原》《立马中条》而被人关注 , 有“文坛快枪手”之称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晚年徐剑铭
当时徐剑铭在《西安晚报》当编辑 , 一天他去拜访陈忠实 。
还没进门 , 他就听到王翠英在大声指责丈夫:整天点灯费油 , 能写出啥名堂来 , 你挣不了钱 , 家务孩子也不管 , 还不如回村里养鸡 。
为给好友“撑腰” , 徐剑铭进门后将几张稿费单交给王翠英 , 笑呵呵地说:嫂子 , 别着急 , 我哥不会白努力 , 这是进账 。
王翠英意识到有些失态 , 连忙笑着招待客人 。
王翠英朴实善良 , 快人快语 , 即便与丈夫争执几句 , 两人谁也不往心里去 。 后来王翠英从村中一位老师那里得知 , 北京有位刘姓作家 , 一晚上的稿费就能买一头牛 。
王翠英嘴巴张得大大的 , 惊讶不已 。 此后她对丈夫看书、写作不再干涉 , 并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1980年陕西作家群(左起京夫、路遥、蒋金彦、徐岳、邹志安、陈忠实、王蓬、贾平凹、王晓新)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1980年 , 陈忠实在家乡菜园和老农交谈
王翠英将陈忠实的书桌擦得干干净净 , 担心丈夫晚上写累了 , 她就在桌上摆一碟炒花生 , 或着几块柿饼让丈夫咀嚼解乏 。
陈忠实感谢妻子的付出 , 他兢兢业业教学 , 踏踏实实创作 , 身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 几年间 , 他由一位民办老师 , 渐渐成长为公社卫生院副院长、公社副书记、文化馆副馆长 。
1980年 , 陈忠实被提拔为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 。 因单位离家比较远 , 他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家 。
一到周六傍晚 , 陈忠实的3个儿女就坐在村口大树下 , 眼巴巴地等爸爸 。 夕阳中 , 只要陈忠实的身影一出现 , 他们就张开小胳膊 , 欢快地跑上去 , 抱住爸爸的腿 。
这时陈忠实就会像魔术师一样 , 变出一捧水果糖 , 一袋山楂 , 或者一包饼干 。 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 , 陈忠实内心是满满的欢喜与感动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立身篇》获得“飞天文学奖”
到八十年代中后期 , 陈忠实先后创作了《康家小院》《蓝袍先生》《四妹子》《立身篇》《害羞》等作品 , 多次荣获飞天文学奖、百花奖、当代文学奖 。
然而陈忠实并不满足 , 因为这时候 , 他身边的后起之秀路遥已经完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两部力作 , 名满文坛 。
比他小10岁的贾平凹也已经创作了《浮躁》《商州》 , 被众多读者熟知 。 自己年近50 , 却没有一部叫得响的长篇 。
陕西有个风俗 , 人去世后脑袋下面要垫一个像样的枕头 。 陈忠实觉得自己忙忙碌碌大半生 , 唯独缺一个硬邦邦的、日后可以垫枕头、有力量的作品 。
04
陈忠实的家乡西蒋村紧靠白鹿原 , 一个念头渐渐在他脑海里盘旋:以熟悉的白鹿原为生活背景 , 写两个家族几代人的恩怨冲突 。
这部作品以白鹿原为缩影 , 表现渭河平原大半个世纪的变迁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与母亲(摄于90年代初)
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 , 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 陈忠实决定赌上后半生 , 大胆搏一回 。 这时因为孩子上学 , 他和妻子、儿女都在西安住 。
陈忠实与妻子商量:为安心创作 , 他决定独自回乡下老屋里撰写长篇小说《白鹿原》 。
王翠英知道丈夫很轴 , 只要他拿定了主意 , 谁也劝不回 。
她只是担心地问:万一不能发表怎么办?陈忠实大手一挥:大不了回村养鸡 。 王翠英默认了丈夫的抉择 。
1988年清明节后 , 陈忠实驮着一袋干馍回到了西蒋村的祖宅里 。 他往破了的窗户上糊了报纸 , 对漏雨的屋顶进行了修缮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白鹿原》手稿
屋里连张写字台都没有 , 他不在意 , 在圆桌上铺下稿纸 , 然后写下了第一行字: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那些天 , 小说里的白嘉轩、黑娃、白孝文、田小娥等众多人物一直在陈忠实脑海里跃动 , 一闭上眼睛 , 眼前全是他们的影子 。
有时创作太累了 , 头痛难忍 , 他就找村子里的老人聊天、下棋 , 调整思路 。
他自己做饭 , 自己洗涮 。 有时来了创作冲动 , 他从早上一直写到半夜 , 直到手累得握不住笔 , 他才意识到一整天只吃了一顿早饭 。
每个星期天 , 王翠英给丈夫送一次馍和面条 。 有时妻子来不了 , 陈忠实就自己去城里取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很快夏天来临 , 屋里闷热难耐 , 活像一个蒸笼 。 陈忠实打来一盆凉水 , 将双脚泡在水里继续创作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
晚上蚊子最活跃 , 陈忠实点着艾蒿熏死一批又飞进一批 。 它们在陈忠实头顶、耳边嗡嗡作响 , 陈忠实完全沉浸在创作状态中 , 毫无察觉 。
有次王翠英来给丈夫送口粮 , 见到他脸上、脖子上全是蚊子叮得红包 , 心疼得眼圈泛红 。
反倒是陈忠实安慰妻子:我本身就是农村走出来的 , 这点苦不算啥 。
乡下的冬天更难熬 , 为对抗严寒 , 陈忠实在屋子里生了一个煤炉子 。 然而他两次煤气中毒 , 差点晕倒 。
于是陈忠实将炉子挪得远远的 , 晚上冻得扛不住了 , 他就吼几段高亢的秦腔 , 给自己“热身” 。
1989年1月 , 陈忠实终于完成了《白鹿原》的初稿 。 接下来 , 他又完成了二稿、三稿的创作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
4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 , 陈忠实的笔在简陋的小圆桌上爬行 。 他与小说里的人物一同欢喜 , 一同落泪 , 一把蒲扇 , 一个小煤炉 , 共同见证了陈忠实创作的苦难与艰辛 。
1992年腊月 , 王翠英再一次给丈夫送来干馍和面条 。 见面后 , 陈忠实缓缓地说:下次你别送了 。
王翠英有些疑惑 , 陈忠实告诉她:吃完这些 , 小说就写完了 。 一句话说完 , 夫妻俩眼圈都红了 。
这年的腊月二十五 , 村子里响起了稀稀拉拉的鞭炮声 。 下午四点 ,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手稿上画下最后一个句号 。
那一刻 , 他的头是空的 , 双腿是麻木的 。 陈忠实点燃了一支烟 , 袅袅轻烟呛得他泪流满面 。
05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与好友何启治
春节过后 , 陈忠实联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社副主编何启治 , 向他说明了《白鹿原》的创作情况 。
为慎重起见 , 何启治安排单位的长篇小说负责人高贤均 , 和《当代》杂志的编辑洪清波一起去西安取稿 。
因连续数年创作 , 陈忠实的经济已十分困窘 , 连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 。 陈忠实和妻子用头茬韭菜包了一顿饺子招待两人 。
饭后 , 陈忠实打开木箱 , 将手稿小心翼翼交给高贤均与洪清波 。 情绪有些失控的他想说: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俩了 。
担心这样给对方造成压力 , 陈忠实将这句话生生卡在喉咙里 , 没吐出来 。
回京列车上 , 高贤均与洪清波连夜看完了《白鹿原》 , 这部高质量作品让他们激动不已 。 回复单位时 , 他们用了4个字:开天辟地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从左到右:郭勇、徐剑铭、陈忠实
送走两位编辑后 , 陈忠实的心一直是忐忑的 。 不久 , 他又将《白鹿原》的复印件交给好友、陕西籍文艺评论家李星 , 请他把把关 。
几天后 , 李星主动约见陈忠实 。 他走进办公室 , 只见李星神情严肃 , 眼圈黑黑的 , 陈忠实的心咯噔一下 。
突然李星擂了陈忠实一拳 , 用西安话大声说:这事你咋就搞成咧!
随后李星针对《白鹿原》说出三个预言:小说出版后 , 你不用找评论家 , 评论家会找你;10年内没有作品能超过《白鹿原》;这部作品能获茅盾文学奖 。
好友能给出这样的评价 , 陈忠实心里有所宽慰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
20多天后 , 陈忠实收到一封人民文学出版社寄来的信 , 寄信人署名高贤均 。 那一刻 , 他头皮一阵发麻 , 颤抖着打开信封 。
陈忠实匆匆看完信 , 50岁的他突然从沙发上一跃而起 , 发出3声高喊 。 妻子正在厨房做饭 , 被他吓了一跳 , 连忙跑过来问他出了啥事 。
陈忠实泪流满面:成了!咱不用回家养鸡了!妻子顿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 也流下激动的泪水 。
1992年 , 《白鹿原》率先刊发在《当地》杂志第六期上 。 得知确凿消息 , 陈忠实匆匆赶去邮局 , 书架上竟然一本《当代》也没有 。
他问女店员其中原因 , 对方告诉他:有个叫什么实的作家发了一部长篇 , 杂志到货3个小时就被读者抢购一空了 。
陈忠实连跑数家邮局 , 都是这种情况 。 尽管没有买到自己的小说 , 但他心里是满满的欣慰与惬意 。
06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白鹿原》单行本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白鹿原》众多版本
1993年 , 《白鹿原》单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 一时间洛阳纸贵 , 万民争睹《白鹿原》 , 并给予高度评价 。
文学大家莫言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自己第一次看《白鹿原》 , 就被这部家族小说所深深震撼 。
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 《白鹿原》先后多次再版 , 香港、中国台湾的著名出版社也引进版权 , 发行繁体版《白鹿原》 。
多年下来 , 这部小说总印数超过了600万册 , 成为纯文学小说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
1998年 , 《白鹿原》荣获第四届中国茅盾文学奖 。
令陈忠实没想到的是 , 2006年他成功入选中国作家富豪榜 , 版税收入高达455万元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在陕西岚皋与老农交谈
虽然名满文坛 , 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但农民出身的陈忠实淳朴依旧 , 他的衣服没有什么名牌 , 经常一件穿十多年 。
出席活动 , 主办方为表示尊重 , 经常准备满满一桌高档宴席 , 但最合陈忠实口味的还是陕西油泼面 。
陈忠实将荣誉看得很淡 , 一言一行彰显淳朴与真诚 , 圈内人叫他“文坛老农” , 语气里满是敬仰与尊重 。
自2000年后 , 陈忠实又出版了《乡村》《俯仰关中》《白鹿原纪事》等多部作品 , 在文坛的地位持续走高 。
陈忠实不仅是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 , 还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好父亲 。 在生活中 , 他对3个子女要求很严 , 从不利用自己的威望为子女谋私利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勉力和著名作家高建群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海力
陈忠实的大女儿陈黎力高考落榜了 , 她觉得很羞愧 , 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 陈忠实没有指责女儿 , 鼓励女儿复读 。
第二年 , 陈黎力如愿考入西北政法大学 。 大学毕业后 , 女儿去应聘工作 , 陈忠实将她送到单位门口说:爸爸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 剩下的路要靠你自己走 。
经数年打拼 , 陈黎力与朋友一起创办了律师事务所 , 如今业务红红火火 。
二女陈勉力小时候体质比较弱 , 经常缺课 , 陈忠实在她的房间里写下了“勤耕”两个字 , 激励她奋进 。 成年后 , 陈勉力凭自己的能力 , 成为一家知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 。
在父亲教育下 , 陈忠实的儿子陈海力也像两个姐姐一样低调踏实 , 做事严谨认真 。 大学毕业后他在陕西电视台当了一名新闻采访人员 。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成《白鹿原》,3个子女都没沾他的光
文章图片
陈忠实与贾平凹
虽然3个子女都没有继承自己的衣钵 , 从事文学创作 , 但陈忠实没有遗憾 。 他觉得子女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 , 只要能自食其力 , 成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 他就很满足 。
2016年4月29日 , 著名作家陈忠实在陕西西安因舌癌不幸离世 , 享年74岁 。
父亲离世 , 陈黎力和弟弟、妹妹痛心不已 。 噩耗传出 , 文学界、艺术界以及千千万万的读者无不怀念这位著作等身的文坛大家 。
2022年5月 , 陈忠实已经逝世5年了 , 陈黎力和弟弟、妹妹仍会经常想起父亲 , 怀念父亲 。 然而父亲对他们的引导与教诲将永远影响他们 , 激励他们 。
斯人已逝 , 陈忠实饱蘸心血完成的《白鹿原》 , 将成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 永远感动读者 , 永远被后人铭记!
-END-
原创不易 , 敬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