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6条,还真不敢说“懂”书法
中国书法之美是世界上独以无二的 , 欣赏书法得知晓书法的历史和书法的常识 。 书法的历史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书法常识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 。 相信您看了也会说:不要轻易说懂书法!
书法的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 。 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 , 五千年的岁月展露无疑 。 欣赏时要清楚书法史 , 了解什么是隶书、草书什么是楷书 , 不能将不同类别的书法进行比较 。
著名的书法作品大多都有一段趣闻 , 这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内涵 。 如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就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 , 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 。 如果知道这点 , 就可以深入地欣赏《兰亭序》 , 否则就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 , 笔意也无法捉摸 。
书法家最爱在写时进行一些变化而达到一定的效果 , 有时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 , 有时学仓颉造字 , 为文字增减笔划 。 如果不懂文字学 , 书法中所注重的「整体感」便消失殆尽 , 没有了字距、大小之美 。
欣赏书法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 , 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 , 完全吸收 , 将不利于书法的学习和欣赏 。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 , 外行人看热闹」 , 大部分书法鉴赏家同时也是书法家 。 知晓书写技巧则可以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 。
6、要有艺术涵养:综合素养
书法是一门艺术 , 欣赏书法时要置身其中 , 投入欣赏 , 用心去看 , 去体会书法的"骨力"、"姿态"、"神韵"、"气魄" , 才能真正达到欣赏书法的目的 。
十大行书之首——《兰亭序》
文章图片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 , 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 全篇写的从容娴和 , 气盛神凝 。 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 , 逸笔天成 , 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 , 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 。 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 , 功臣力深厚的作品 , 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 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
兰亭书法 , 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 , “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 “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 , 刚柔相济 , 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 , 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 , 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 千余年来 , 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 , 笔耕不辍 。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 , 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 , 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文章图片
《祭侄文稿》 , 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 原作纸本 , 纵28.8厘米 。 横75.5厘米 , 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 , 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 , 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 。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 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 , 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 。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 , 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 , 起兵讨叛 , 被推为义军首领 。 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 , 联合反叛 。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 , 夺回土门 。 一时形势好转 。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 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 王想冒功 , 拥兵不救 。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 , 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 颜杲卿孤军奋战 , 苦战三日 , 粮尽矢绝 , 城破被俘 。 颜季明等被杀头 , 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 , 英勇不屈 , 先被断一足 , 凌迟处死 。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 , 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 , 溢“忠节” 。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 ,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 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 。 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 , 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 , 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 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 , 顾不得笔墨的工拙 , 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 , 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 可以说 , 《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 至为宝贵 。
【知道这6条,还真不敢说“懂”书法】释文:维乾元元年 , 岁次戊戌 。 九月庚午 , 朔三日壬申 。 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 , 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 , 夙标幼德 。 宗庙瑚琏 , 阶庭兰玉 , 每慰人心 。 方期戬谷 , 河图逆贼闲衅 , 称兵犯顺 。 尔父竭诚 , 常山作郡 。 余时受命 , 亦在平原 。 仁兄爱我 , 俾尔传言 , 尔既归止 , 爰开土门 , 土门既开 , 凶威大蹩 。 贼臣不救 , 孤城围逼 。 父陷子死 , 巢倾卵复 。 天下悔祸 , 谁为荼毒!念尔遘残 , 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 吾承天泽 , 移牧河关 。 泉明比者 , 再陷(至)常山 , 携尔首榇 , 及兹同还 。 抚念摧切 , 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文章图片
《黄州寒食诗帖》 , 纸本 , 25行 , 共129字 ,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 , 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 诗写得苍凉多情 , 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 , 洋溢着起伏的情绪 。 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
第四行书——《伯远帖》
文章图片
《伯远帖》行书纸本 , 因首行有《伯远》二字 , 遂以帖名 。 此帖为晋代真迹 , 王珣书 , 故列希珍之宝 。 此帖行书 , 笔力遒劲 , 态致萧散 , 妍媚流便 , 是典型的王氏书风 , 是帖明末在新安吴新宇处 , 后归吴廷 , 曾刻入《馀清斋帖》 , 至清代时归入内府 , 并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三希堂法帖之一 ,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王珣 , 字元琳 , 幼时小字法护 , 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 , 王洽之子 , 王羲之之侄 。 王珣生于晋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 , 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 孝武帝司马昌明 , 雅好典籍 , 王珣与殷仲堪 , 徐邈、王恭、郗恢等 , 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孝武帝 , 累官左仆射 , 加征虏将军 , 并领太子詹事 , 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迁尚书令 , 加散骑常侍 , 寻以病卒 , 终年五十二岁 , 谥献穆 。 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 , 东晋风流 , 宛然在眼 。 ”
第五行书——《韭花帖》
文章图片
《韭花帖》杨凝式书 , 行书 , 墨迹麻纸本 , 高26厘米 , 宽28厘米 , 共7行 , 63字 。 《韭花帖》是一封信札 , 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 , 腹中甚饥之时 , 恰逢有人馈赠韭花 , 非常可口 , 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 , 略带行体 , 萧散有致 , 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 , 然欹侧取态 , 故是少师佳处 。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 , 布白舒朗 , 清秀洒脱 , 深得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 。 《韭花帖》 , 被称天下第五行书 。 尽管《韭花帖》无论在用笔还是在章法上都与《兰亭序》迥然有别 , 但其神韵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 黄庭坚赋诗盛赞其说:“世人尽学兰亭面 , 欲换凡骨无金丹 。 谁知洛阳杨风子 , 下笔便到乌丝阑 。 ”清曾协均《题韭花帖》:“《韭花帖》乃宣和秘殿物 , 观此真迹 , 始知纵逸雄强之妙 , 晋人矩度犹存 , 山谷比之“散僧入圣” , 非虚议也 。 ”
- 如果有人不喜欢你,记住这三句话
- 32岁复旦女博士于娟,临终遗言:人的一生,最该看透这2件事
- 人一旦过了80岁,不想让后面生活痛苦,一定要做好这些事情
- 越是层次高的人,越爱说这3句话,遇到了一定要结交
- 我没有很刻意的去想念你,因为我知道,遇到了就应该感恩
- 你要相信,这个世上,总有个人会懂你
- 你的人生旺不旺,取决于这四点
- ms|LPL以线上赛参加MSI,韩国网友热议:不公平,这条件只对他们有利
- 有些事,自己知道就好!
- 爱,如谜题,你走不到最后,就永远不知道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