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方曲韵
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点——灯——”当参观者戴上实习研究员的工牌 , 齐声喊出“启动密码”后 , 一场沉浸式的文物修复之旅就正式开始了 。
这是目前正在北京市光科技馆举办的“张灯结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灯具珍品展”上的场景 。 以沉浸式演艺的形式办一场文物展览 , 正是这个展览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并一再延长展期的原因 。 在这里 , 观众既是参观者 , 也是参与者 , 可以向文物讲解员提问 , 也可以通过屏幕和古人来一场隔空对话 。
近年来 , 随着沉浸式业态的走红 , 戏剧正在和博物馆、酒吧、餐厅及各类新型文化空间“邂逅” , 产生了丰富的化学反应 , 碰撞出了更多新的戏剧观看和互动体验形式 , 成为年轻人中的一种新风向 , 也让戏剧这种传统的舞台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
引人入胜的复调叙事
什么是沉浸式戏剧?
沉浸式戏剧又名浸入式戏剧 。 在特定的演剧空间里 , 观众可以主动探索剧情 , 跟随演员行走 , 拿起道具翻看 , 甚至可以引领演员和其他观众发展出新的剧情线索 。
2016年 , 《不眠之夜》在上海首演 , 一时成为现象级产品 。 主创通过对上海市区一栋烂尾楼的改造 , 完成了场馆设置 。 在五层楼的剧场里 , 几十个房间几乎同时上演不同剧情 , 观众被剧情吸引 , 跟随演员脚步楼上楼下四处探索 。 迄今为止 , 这台引进自纽约、改编自《麦克白》的沉浸式戏剧已连续上演1000多场 , 平均上座率达95% 。
与此同时 , 从改编到原创 , 从模仿到创新 , 越来越多沉浸式戏剧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 也让更多人接受与喜爱这种新的演出形式 。
近年来 , 不少传统业态也感受到了沉浸式戏剧的“魔力” 。 去年国庆期间 , 一部名为《那年八一》的戏剧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上演 。 在剧中 , 观众可以选择新兵、学生、市民等角色 , 换上相应服装 , 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前辈告别家乡、参加革命、坚定信仰的感人故事 。 首轮演出结束后 , 不少观众和剧中人共情了 , 自发在网上分享观后体验 。
“当下 , 年轻人不满足于传统的‘被’讲解的参观方式 , 他们更希望自己参与其中 。 当展览做成了沉浸式剧目的形式 , 参观者和演员之间就形成一种新的互动关系 。 更加开放、多点的场景和演出 , 能让年轻人自由选择视角去理解与挖掘那段历史 , 并产生多次参观的欲望 。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占雯说 。
传统文化也成为原创剧本的灵感来源 。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胡同里 , 每到周五、六、日 , 这里的演剧场就会上演古风沉浸式戏剧《青麓幽鸣·青木篇》 。 当观众们戴上面纱 , 穿过一条长长甬道 , 就进入了一个名为麓隐村的小村庄 , 以村民的身份观察这里发生的一切 。
“这部戏的灵感源于《山海经》 。 ”《青麓幽鸣》制作总监欧阳凌翔是一名90后 , 因为在上海看过《不眠之夜》 , 了解到沉浸式戏剧这种形式 , 萌生了创业想法 。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有很多适合改编成沉浸式戏剧的元素 , 我对志怪类题材十分感兴趣 , 所以选择了古风玄幻方向让自己的想法落地 , 最终有了《青麓幽鸣》这出剧目 。 ”
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
文章图片
古风沉浸式戏剧《青麓幽鸣·青木篇》剧照资料图片
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
文章图片
《那年八一》剧照资料图片
沉浸式戏剧为何走红
文章图片
《浮生六记》园林版剧照资料图片
“沉”进去 , 难在哪
《2020年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 , 我国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数量已经从2013年的1个 , 增加到了2019年的1100个 , 自2016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集中在200%~300% 。 虽然当前整个沉浸式体验行业发展势头正劲 , 不少业内人士感慨 , 做一台好的沉浸式戏剧依然不容易 。
首先是成本和票价问题 。 在沉浸式戏剧里 , 观众往往会深入到场景之中去 , 甚至会拿起道具进行翻看 , 因而置景、道具、服化等“硬件”都需要非常精良 , 这就势必导致一台沉浸式戏剧的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
除了制作成本 , 还有运营成本 。 “关于沉浸式戏剧的观众体验感 , 有一个比较粗浅的评判标准 , 即一个演员平均需要服务多少位观众 。 ”沉浸式戏剧制作人钱子君介绍 , 为了保证更好的互动感和沉浸感 , 一台沉浸式戏剧的演员观众比一定是越高越好 , 当然也可以用技术手段去增强和平衡体验感 , 但也绝对不能在开放空间内无止尽进客 。 这就意味着沉浸式项目的单场客流量存在上限 , 同时每张门票的价格不可能太低 。 采访人员在调查中发现 , 目前比较热门的沉浸式戏剧 , 票价主要集中在400至1000元这一区间 , 这无疑限制了沉浸式戏剧的进一步“出圈” 。
还有剧本和人才问题 。 相比传统戏剧 , 沉浸式戏剧往往存在多条故事线 , 故事线之间还会有重合的部分 。 如何让观众在该分开的时候分开 , 该合并的时候合并?每一条故事线上的观众在每一分钟会遇到什么样的故事?“这背后需要非常严密的逻辑 , 所以在制作沉浸式戏剧剧本的时候 , 我个人更倾向于通过表格形式 , 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文档形式来完成 。 ”钱子君认为 , 传统意义上的剧情效果决定了一部沉浸式戏剧所能达到的上限 , 但是剧本逻辑和观众动线是否合理则决定了一部剧的下限 , 这就对传统的编剧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演员所面临的考验也变多了 。 “沉浸式戏剧演员的一举一动 , 一颦一笑是完完全全暴露在观众面前的 , 没有丝毫遮掩的机会 , 必须做到极其细致 。 这就导致沉浸式戏剧的排练周期往往要比普通戏剧更长 。 ”欧阳凌翔介绍 , 《青麓幽鸣》的排练时间长达3至4个月 , 在这个过程中 , 还要不断模拟观众的各种反应 , 让演员提前适应这样的形式 , 在短时间内引导观众入戏和共情 。
未来走向何方
“不管是剧本杀也好 , 密室逃脱也好 , 沉浸式体验的共同目标 , 就是搭建一个无限真实的虚拟世界 , 探索人类体验的极限 。 ”欧阳凌翔道出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终极理想与追求 。 但是不少业内人士也同时承认 ,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 包括剧本杀在内的沉浸式体验在国内的成长仍需时日 。 从网络等渠道的反馈来看 , 也有不少沉浸式体验存在形式华丽、内容空洞、互动刻意等现象 , 行业亟待规范 。
作为沉浸式行业的一个细分领域 , 未来 , 沉浸式戏剧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做系列产品将是一个躲不开的趋势 。 “沉浸式戏剧是所有戏剧门类里最耗费时间和金钱的 , 在短期投资角度上看或许并不划算 , 但当一个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成为一个经典之后 , 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 ”欧阳凌翔介绍 , 《青麓幽鸣·青木篇》上演了150多场 , 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和稳定的观众群体 , 还有三个篇章已经在筹备中了 。 “我们不想做‘快消品’ , 我们要细水长流 , 把它做成经典 。 ”
此外 , 和不同的业态“碰撞” , 也成为沉浸式戏剧走出小圈子、走进大众的一种选择 。 据了解 , 即便是《不眠之夜》这样的大型沉浸式演出 , 它的单场观众人次也不会超过400人 , 而像《青麓幽鸣·青木篇》这样的中小型沉浸式演出 , 单场观众人次则在百人左右 。 但当沉浸式戏剧和展览、景区、酒吧等业态相结合后 , 它的人流量就可以大大增加 。
“这其实就是一种取巧的方式 。 ”钱子君解释 , 以沉浸式体验展为例 , 它对于人流量的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 , 一是因为展览不受固定演出时间限制 , 二是因为展览中穿插的戏剧演绎往往比较浅显和简单 。 对于展览的观众来说 , 他们的心理预期只是看个展 , 没想到还看到了戏 , 这是一种体验的升级 。
而对于景区、酒吧等业态来说 , 它们的场景就是天然的沉浸式演出场所 , 商业模式也已经较为成熟 。 据了解 , 沉浸式的经典昆曲《浮生六记》在上海豫园、苏州沧浪亭等景点演出期间 , 除了门票收入外 , 还对景区的餐饮、购物等消费起到了很大带动作用 。
“将演艺空间和公共空间相融合 , 突破了传统戏剧的场地限制 , 降低了演出场地的成本 , 也实现了对城市文化的引领和塑造 。 ”在钱子君看来 , 这种在公共空间进行的沉浸式、互动性和具有参与感的戏剧形态 , 将是未来新消费的一种 。
《光明日报》(2022年04月13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