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式婚姻(想谈一场纯粹的恋爱)

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情感阶层化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在择偶的过程中,以财富为核心的阶层边界,和相貌边界、年龄边界、教育边界、社会资本边界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 。
单身男女在为期十天的恋爱盲测期,约定不向对方透露学历、职业和收入,不谈任何物质条件,谈一场“纯粹恋爱” 。约会期结束后,仍然决定在一起的,将向彼此揭晓身份标签,再决定是否继续 。这项网络恋爱实验报名人数总计30296人,一共匹配成功13254 。经过十天的线上、线下约会后,揭晓身份标签后依然选择在一起的只有10.9% 。(2月8日《扬子晚报》)
隐匿所有的身份标签、保持“神秘面纱”,“纯粹恋爱”起初的高成功率,似乎验证了“越单纯,越容易幸福” 。当身份标签重新嵌入,当一个个简单、纯粹的单身男女逐渐变得丰富与复杂,恋爱匹配成功率大大降低 。
关于婚恋,央视一位主持人曾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年轻一点特别在乎眼缘,年长一点好像很在乎条件,再往后,发苍苍,视茫茫,牙齿动摇的时候,可能关乎你幸福的最重要的其实是生活方式” 。自力更生的首席营销官遇上收房租的“无业游民”认为她“没有规划”,女护士觉得男演员“不靠谱”,男性网络作家对“抛头露面”的女网红主播的职业难以接受……截然不同的“意义之网”,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上的差异,让一些年轻人难以走到一起 。
不论是追求“门当户对”的阶层内婚姻,还是“女性习惯往上找,男性热衷往下找”的择偶梯度效应,伴随着市场化和商品化进程,情感阶层化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人口流动的加速,让婚恋竞争更加激烈 。在择偶的过程中,以财富为核心的阶层边界,和相貌边界、年龄边界、教育边界、社会资本边界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 。那些在金字塔中占据越高地位的人,在婚恋市场越有竞争力;那些处于底端位置的人们,在婚恋市场中不受欢迎 。从这些角度来审视,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难以获得和享受“简单的”、“纯粹的”情感生活 。就此而言,“纯粹恋爱”只是一种乌托邦的美好想象,难以梦想照进现实 。
每个人都被嵌入到社会网络之中,经济因素也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谈任何物质条件、隐匿所有身份标签的“纯粹恋爱”,缺乏社会基础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不仅改善物质上的生存生态,也提升文化品位、格调与文明素养,我们才能在婚恋市场更有选择空间 。在此基础上,追求生活方式上的契合与精神上的贴近,寻找合拍的“另一半”,才是一种成熟、理性的婚恋观 。
【乌托邦式婚姻(想谈一场纯粹的恋爱)】(燕赵都市报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