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行为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怎么看待现在中学生早恋成风现象#青春期恋爱,俗称“早恋”,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建立恋爱关系或对他人产生爱意的行为。“早恋”一词在中国大陆地区被广泛使用,相较于“青春期恋爱”,隐含来自社会观念的否定色彩 。
数据显示,比起小学和初中学生,高中生进入青春期恋爱的比例较高。大部分人选择恋爱对象时会出于好奇、真心喜欢和享受追求与被追求的过程 。在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和价值取向影响下,大部分中国青少年会向父母和老师隐瞒自己的恋爱情况和性行为 。
青春期恋爱对人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一方面,恋爱可以让青少年们满足亲密关系的需求,促进个人成熟和丰富感情经验,帮助青少年自我认同、自我接纳 。另一方面,在恋爱过程中,因为青少年普遍缺乏成熟的情绪管理能力,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情绪波动,并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社交和学业发展 。此外,青少年没有接受过全面性教育以及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时,非意愿妊娠、性传播感染、攻击行为等情况也可能会在青春期恋爱期间出现 。
【恋爱行为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早恋的发生会有许多的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
家庭因素
家庭对青春期的恋爱选择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有学者表示,中小学生的恋爱行为可能与家庭提供的情感支持息息相关。国内的一些经验观察表明,当家庭没有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如家庭沟通不足、亲子关系恶化、监护人缺位等),孩子可能会从家庭外寻求情感满足,以保持身心平衡。例如,百合网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父母存在离异、再婚、分居等情况的孩子初恋年龄会比同龄人更早,通常都在16岁及以下 。相比之下,父母感情状态良好的孩子第一次恋爱通常发生在17岁左右。然而,这一相关性并没有得到严谨的实验设计支持 。在一项中国和加拿大高中生青春期恋爱现象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只有中国学生的青春期恋爱可能性会和父母的关系亲密程度成反比 。具体来说,中国高中生与父母关系越亲密,他们承认有青春期恋爱经历的可能性就越小,而加拿大高中生群体并没有反映这样的关联。因此,是否将青春期恋爱的成因归为家庭角色的缺失仍有待商榷 。
社会文化因素
孩子在青春期可能受到书籍、歌曲、网络、影视剧作品、朋友社群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形成对恋爱的向往、对他人的憧憬,或单纯是跟风模仿的好奇 。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的研究发现,与初中生恋爱相关的各因素包括了性别、家庭收入、言情小说阅读情况、上网情况、个人条件(外貌、智力、特长)、住宿情况和性教育情况 。而恋爱的动机多数是因为亲密关系互惠情感的需求(75%)、促进个人成熟和增加感情经验(65%)、从众心理(51%)、丰富生活寻求刺激(52%) 。总之,青春期恋爱的形成受个体发育和群体文化的共同影响。
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认识青春期爱情
爱情在每个人心中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核心特质是积极、美好的 。一项针对美国、俄罗斯、立陶宛、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恋爱被认同的五个核心特点包括:生理吸引、侵入性思维、利他主义、自我实现、情感满足,这些特点具有国家间的一致性 。其中,生理吸引是指认同性吸引很重要;侵入性思维是指总是想到对方;自我实现是指认为恋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成为更好的人;利他主义是指愿意为对方付出;情感满足是指认为浪漫关系是最幸福的事。
在华中师范大学的调查中,88%谈过恋爱的初中生认为“早恋”利弊相当,持中立态度,或认为利大于弊。这说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业方面的影响仅是潜在后果的一部分考量,其他部分的收获可以弥补这一部分可能的损失 。研究表明,健康的青春期恋爱可以帮助孩子们发展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健全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观念,并为将来的人际交往打下基础。因此,教育者在给青少年说“爱情”这一话题时,需要传达积极、正面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爱情中的美好品质,切勿打破他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 。
当然青春期的爱情心理有其特殊性 。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他们大多在恋爱问题中并非像成年人那样在意关系的联结和长久性,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关注异性,也愿意让异性关注自己,注重穿着打扮,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 。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教育者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这一点 。当孩子能够直面这一份内心的悸动,它很可能成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激励因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表达、学会完善自我,这些都是追求爱情的重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