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博主简介(关注的全都是情感博主的人)
前几天看到一段鸟鸟的脱口秀:
作为一个单身人士 , 和爱情最接近的时刻 , 就是在网上研究它 。
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 , 一个是在 b 站看情感博主的视频 , 学习各种方法论 , 比如如何判断对方是不是喜欢你?什么是表白最合适的时机等等 。
文章插图
另一个是去类似于豆瓣劝分小组的论坛里围观别人的情感八卦 , 看到别人一朝被蛇咬 , 自己十年怕井绳 。
这在年轻人中并不罕见 , 数据显示 , 仅去年一年 , b 站的情感向内容就翻了一倍 。除了 b 站自制的恋爱综艺 , 越来越多的情侣博主们 , 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专家纷纷入驻平台 。
然而 , 这种对爱情井喷式增长的关注并没有对脱单助益 。相反 , 单身的人越来越多:
我国 20-49 岁的单身人数已经超过了 2.4 亿人;
20% 的 90 后从未谈过恋爱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母胎单身 。
学习和了解爱情后 , 似乎反而更难脱单了 。
01 参观式恋爱:相比自己恋爱 , 更愿意看别人恋爱
网络上有个词叫做 “参观式恋爱” , 形容的就是鸟鸟这类人 。
他们热衷于在网上 “参观恋爱”:
比如追情侣博主的视频 , 把观看别人的恋爱当作自己的情感代餐;
或是在各个平台参与爱情讨论 , 根据别人的恋爱经历总结各种方法论 , 划定各种界限和标准;
甚至有大学开设了专门的“恋爱心理学课” , 来听课的同学围满了教室内外 。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 “参观式恋爱” 的确可以带给我们一种恋爱的感受 。
有研究发现 , 不管是我们自己经历一件事 , 还是我们看到其他人在做这件事 , 我们脑中都会激活同样的神经元 。[1]
也就是说 , 不管我们是自己在谈甜甜的恋爱 , 还是看博主们秀恩爱 , 我们的大脑会做出一部分相似的反应 。
所以 , “参观式恋爱” 不会让爱消失 , 别人的爱情真的可以转移 , 复制粘贴后 , 我们一样能体会到快乐 。
文章插图
但是 , 弊端在于:爱情成了一个远远地被讨论的对象 , 它在这个过程中被抽象化了 。
以至于 , 在现实中切身投入去“谈恋爱”变得越来越难 。
02 为什么真正的恋爱越来越难?
“参观式恋爱” 会阻碍我们进入真实的关系中 , 原因有两点:
1. 性价比高:不用担心受伤
相比实际去谈一场恋爱 , “参观式恋爱” 的性价比会高很多 。
首先 , 只是在网上参与别人的恋爱 , 有一种隔离感 , 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评价一段感情 , 而不用承担情感负担 。
其次 , 看别人谈恋爱 , 不仅能跟随博主的视频获得高浓度的戏剧性情感体验 , 还不用承担一份感情中的危机、争吵、磨合 。
文章插图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说 , 在这个过程中的我们 , 同样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2]
投射:把对恋爱的美好幻想全都投射到网络情侣中去 , 看着他们恋爱 , 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恋爱 。
转移:恋爱是有风险的 , 所以我把想恋爱的冲动转移到网络博主们身上 , 而我只需要看他们谈恋爱 , 这样风险就小了很多 。
相当于 , 只需要经历爱情的甜蜜 , 而不用承担爱情的苦 。
安全又高效 , 何乐而不为呢?
文章插图
2. 理想化爱情:难以接受对方的缺点
第二个原因 , “参观式恋爱” 会让我们对爱情抱有不合理的期待 。
走红的网络博主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吸粉点都在于和伴侣之间的良性互动 。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爱情技巧的机会 , 但是 , 长时间沉浸于这种互动中 , 会忽略爱情中必不可少的危机、争吵、磨合 。
那些他们绝对不会拍出来的部分 。
文章插图
黄执中在一次辩论中说过:“美好的爱情不是没有裂痕 , 而是满是裂痕却没有崩开 。你不要觉得所谓的爱情就是它上面一点刮痕都没有 , 这世界上没有这种感情 。”
然而 , “参观式恋爱” 会让我们对爱情和另一半产生这种不合理的期待:
对的人就应该像博主们展示的那样 , 和我完美匹配;
对的爱情每天都甜甜蜜蜜 , 没有任何矛盾 。
这种爱情观 , 会让我们更关注对方的缺点 , 甚至是故意挑对方身上的毛病 , 而忽视了其固有的优点与长处 。
当意见不合或是遇到困难时 , 咬定问题在于 “ta 不是那个对的人” 。
然后愤而离开 , 寻找下一个 , 形成恶性循环 。
文章插图
网络世界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评价别人的感情时 , 总能保持很强的原则性和理智感 。
但这种特点的另一面就是把很小的问题过度道德化 , 就像鸟鸟说的:上网上多了 , 觉得男性人均渣男 , 在生活中遇到可爱的男孩子 , 都忍不住猜测他是不是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
这就是虚拟恋爱的后果 , 它创造了一种虚假的同一性 。
这种同一性让我们盲目 , 习惯于同一套标准 , 只看自己认同的东西 , 而忽略了人的多样性和自己的局限性 。
说到底 , 爱情不应该是一套套准则和理论 , 还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互动 。
03 打破不合理期待 , 寻找成长型恋人
心理学家 Knee 通过关系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y of Relationships) , 将人们的爱情观分成了宿命型(Destiny Belief)和成长型(Growth Belief) 。[3][4]
沉迷于 “参观式恋爱” 的人更接近前者 , 当他们发现对方和自己理想中有所差距 , 会因为这种落差感到深深的失望 , 进而放弃这段关系 。
而成长型爱情观的人 , 则会将这种落差解读为一种自己开始深入了解伴侣的信号 , 认为落差是由于自己正在认识真实的 Ta 。
然而 , 相信 “命中注定” 的人 , 更容易在感情中停留在幼稚阶段 , 因为他们总是在等一个完美的另一半 , 而不是试图改变自己 , 从而错过了一次次幸福 。
文章插图
而那些相信 “真爱是可以通过努力经营出来” 的人 , 更容易找到真爱 。
他们虽然可能也会有短暂的失望 , 但他们接受这种差距 , 不仅不会因此给伴侣或是这段关系扣分 , 还会在日后相处中看到伴侣的改变和成长时给 Ta 加分 。
选择宿命 , 你可能会在一个又一个 “差一点点” 的人之间游走 , 而选择 “成长” , 你才有可能拥有一份不断做加法的爱情 。
文章插图
那该如何改变呢?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或许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 它包括两个方面:
1. 将自我和他人分开来;
2. 将理性和感性分开来;
文章插图
这些具体的做法 , 或许可以试试:
1. 给自己独处的时间 , 多体会自己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感觉;
2. 稳定地认识自己 , 而不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每个月写一段对自己的评价 , 也可以用一些 “积极” 的形容词去描绘:
我虽然很情绪化 , 但感情丰富也许并不是坏事;
别人很喜欢跟我聊天
3. 尽量学会自己做决定 , 可以寻求对方意见 , 但是不要盲目听任何人的意见;
同时 , 你也可以慢慢把理性和感情两个圈分开:
从 “理性被感性完全控制” , 走向 “无论任何时候 , 都可以理性思考”:
文章插图
4. 多多体会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过程:
“我的感觉是什么?”
“我想要什么?”
写在最后
【情感博主简介(关注的全都是情感博主的人)】之前看 b 站的相亲综艺《90婚介所》 , 少女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届年轻人完全没有找对象的急迫感 。
嘉宾们完全不像是来相亲的 , 弹幕也经常吐槽:像是在看一场辩论节目 。
这些高颜值高学历的年轻人们 , 有的因为生活足够丰富 , 所以选择恋人时宁缺毋滥;有的工作太忙 , 愿意恋爱 , 但不希望恋爱占用太多个人空间 。
哪怕迫于周围人的压力 , 觉得年纪大了该来相亲了 , 也没有草草选择喜欢自己的人 。
梁永安老师形容当代恋爱:像一场遭遇战 。
文章插图
年轻人们对于恋爱、结婚越来越慎重 。这其实是一种进步 , 说明我们在越来越注重个人感受 。
生活中好玩的事情太多了 , 何必非要恋爱呢?
少女承认 , 单身有单身的快乐和自由;择偶时 , “宁缺毋滥” 的观点也绝对没错 , 但还是想提醒大家:所有的理论知识 , 在被实践运用前都只是纸上谈兵 。
每个人的感受都大不相同 。再有经验的专家和博主 , 都不及自己去体验和经历一段爱情更深刻 。
《再见爱人》里 , 少女最佩服的女嘉宾佟晨洁说过:即使自己很爱 kk , 也已经做好了接受这段婚姻随时失败的准备 。
这大概就是理论学习的最理想成果:在对情感关系中的各种变数有所准备的前提下全情投入 , 而不是纸上谈兵后就拒绝实践 。
只有在真实的互动中 , 我们才能更了解自己 。
要始终记得 , 你的感受 , 大于一切技巧和课程 。
祝我们都能拥有佟晨洁所说的那种 “肉紧” 的关系 , 婚姻可能不是人生的必选项 , 但是爱情还是值得体验一下的 。
世界和我爱着你 。
文章插图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Cook, R., Bird, G., Catmur, C., Press, C., & Heyes, C. (2014). Mirror neurons: from origin to functio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37(2), 177-192.
[2] Baumeister, R. F., Dale, K., & Sommer, K. L. (1998). Freudian defense 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modern social psychology: Reaction formation, projection, displacement, undoing, isolation, sublimation, and denia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6(6), 1081-1124.
[3]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
[4] Knee, C. R., Nanayakkara, A., Vietor, N. A., Neighbors, C., & Patrick, H. (2001).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7), 808-819
- 什么的情感(情感幸福)
- 属龙天秤座男的爱情观(天秤座男生情感分析)
- 男朋友不愿意和我玩游戏(男朋友总是玩游戏)
- 爱抱怨的男人有多可怕(有几个是真心实意的对你)
- 网恋翻车现场(网恋翻车指南好看吗)
- 王菲周迅(谢霆锋)
- 情感态度(你什么样你伴侣就什么样)
- 镰仓物语简介(镰仓物语 百度网盘)
- 感情与情感(感情)
- 面对感情纠结怎么办(情感纠结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