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俗话说“儿子要穷养 , 女儿要富养” , 林徽因与陆小曼正是两个典型的按照“富养女儿”的标准 , 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 。
同样出身富贵之家 , 同样从小就读诗书、精外文、学钢琴跳舞、习山水绘画、拿著名女校的文凭、请举止优雅的外教;同样的天生丽质和天资聪颖 , 又同样出落得仪态万方、才情兼备……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林微因和陆小曼
可是纵观两人的一生 , 林徽因却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女儿”的期待 , 她是真正把富养转化成了“高起点”和收益一生的“高姿态” 。
而陆小曼却把富养当成了“挥霍” , 挥霍了钱财与容貌 , 挥霍了才情与爱情 , 挥霍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与人生 。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都是富养的女儿 , 差别到底在哪里?女儿又到底应该如何富养?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林徽因和陆小曼 , 从小都接受当时最优质的教育 , 后来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
那么她们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答案也许就在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上 。
陆小曼受到的教育 , 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 。 家有一名媛 , 不仅意味着貌美婀娜、修养高贵、风华万千 , 更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 , 甚至可以通过她在社交场合的游走 , 为家族带来更深的权利结合、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利益 。
所以那个年代里 , 很多富贵之家的女儿 , 都自小被按照名媛的标准、向着名媛的方向打造 , 这样的富养教育 , 带着功利和虚荣色彩 , 不但附庸风雅 , 也显示出父母的自私——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则不同 , 他是一个清官 , 犹如清风一缕 , 满身正气 。 他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 , 自己也工诗文墨法 。
所以说 ,。 这目的和境界是为了带给女儿什么?便是找到一生的志趣 。 这个志趣有了 , 女儿一生的路也便定了、稳了 , 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比如林长民在林徽因16岁带她游历欧洲 , 使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 , 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 , 建筑也由此成为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 。
富养女儿 , 根本上其实是为孩子创造更丰厚的条件 , 使孩子可以有机会“读万卷书 , 行万里路” , 积累学识修养 , 也在这个过程中 , 在更广阔的世界里 , 发现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
志趣 , 绝非一份工作、一项谋生手段、一份经济来源可比 , 它是人一生的灵魂 , 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所在 , 可以让人当下有着眼落脚处 , 长期有奋斗的梦想 。
没有这份真正的志趣 , 就会如陆小曼 , 即便养尊处优和衣食无缺 , 精神世界也是荒芜而寂寥的 , 需要拿更多的声色来填满 。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 , 常常穿着华服忙着赶场、听戏、打麻将 。 民国的名媛们 , 在置衣打扮和上层交际上都不遗余力 。 她们的生活 , 迷恋于奢华和耀眼 。
比如与陆小曼有“南唐北陆”之称的唐瑛 , 就有一段相关记录:她有十口镶金大衣箱 , 昂贵的裘皮大衣挂满大橱;
最喜欢的一件旗袍 , 上面镶满红宝石和金丝线;有专配的裁缝;但凡法国贵族小姐所有 , 她一应不缺……时髦和前卫水平 , 旁人无法企及 。
林徽因呢?也是个极其爱美之人 , 但是她更有品味 。 相关的记录是这样的:
她穿一身合体的旗袍 , 既朴素又高雅 , 自从结婚后 , 她就这样打扮 。 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 , 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 , 别有一番韵味 , 东方美的娴静、端庄、轻巧 , 全在里头 。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 , 曾经也位居翰林 , 却喜欢穿一身青衣布衫 , 像普通百姓一样出入街头巷口 , 低调却又难掩一身儒雅之气 。
女人天生爱美 , 追求美 , 这是一件美好的事 。 今天富养女儿的观念里 , 也十分强调打扮和品味的重要性 。
女儿的富养 , 就要从这里着力 。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仅仅停留在外表的装扮 , 将来只会“招蜂引蝶” , 对孩子只有害处 。 只有内在散发出的高雅气质 , 才能为孩子铺出一条高尚的路 。
为女儿创造条件 , 多读些文学名著 , 多欣赏些高雅的艺术作品 , 多培养些艺术上的兴趣爱好 , 胜过一切奢华名贵的衣服和首饰的总和 。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 , 有名的便是“太太的客厅” 。 且看这厅中的座上客:
政治学家钱端升 , 物理学家周培源 , 文学家沈从文 , 大学者胡适 , 艺术史家邓以蛰 , 哲学家金岳霖 , 大诗人徐志摩……以及清华、北大和燕大的教授与名重一时的学者 。
这真可谓“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 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思想、谈流派 , 笑谈中西古今 , 俨然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
同一时期在上海 , 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 。
这客厅往来的则都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 , 他们有钱又有闲 , 在一起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 。 觥筹交错间 , 她们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 , 还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维……
这样的圈子 , 带给她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
如今所谓的富养女儿 , 刻意追求的往往是陆小曼这种 , 拼命地择名校、择小区 , 自己也挤进更好的圈子 , 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人脉环境 , 其实错的离谱 。 林陆不同的人生结果 , 正是反映和证明 。
真有条件 , 就要为女儿创造条件 , 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化水准的人 。
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 。 决定着孩子是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 , 还是声色犬马的“土豪” 。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富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希望给女儿更好的物质条件 , 不是一定要给她包装上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和贵族的教育 , 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独自走入这繁华社会时 , 不至于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 。
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 , 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心灵和自尊和肉体的自爱 , 被离婚、吸大烟一步步推入了万丈深渊 。
她在思想上任性 , 在身体上无畏 。 为了爱情而伤及身体 , 为减少身体的痛苦又染上大烟 , 此后便欲罢不能、缠绵烟塌 , 离不开烟、钱和那个带她吸大烟的男人 。
相较之下 , 林徽因确实要做得好得多 。
她在16岁的豆蔻年华 , 就能经受住徐志摩的猛烈追求 , 明明心曳神摇却没有一味跟着感觉走 , 保持住了一份理智和自重、自爱 。
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和战火纷飞面前 , 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 , 那种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 , 反映的则是心中有大爱 。 这种大爱则源于心灵的高度和胸怀的博大 。
虽说女性都是感性的 , 但让她们多接触一些博大厚重的东西 , 诸如家国情怀、历史素养、文化眼界 , 是绝没有坏处的 , 也是必需的 。
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文章图片
本文不是要在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一较高下 , 而是要在她们明明都是富养却结局迥异的事实下 , 获得富养女儿、教育女儿的有益启示 。
女儿的教育其实比儿子更应费心 , 因为她们将来面临的诱惑和危险更多 , 因此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案例就更加值得家长们研究、体会和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