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2019年农历新年之际 , 一则短视频迅速刷屏 。 视频中 , 一家招待所的大院里 , 张灯结彩 , 摆满了酒席 , 满眼是喜庆的中国红 。 乡亲们围坐桌前 , 吃着饭、聊着天 , 笑得合不拢嘴 。
席间 , 一道特殊的菜品呈了上来 , 只见黑色的托盘上 , 赫然几沓百元大钞 , 用红色绸缎包裹成礼物的形状 。 乡亲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 。
四川南充仪陇县民营企业家郑大清荣归故里 , 为家乡丁字桥镇的村民们派发千万元红包的视频震惊网友 , 而后陆续传出的 , 他挨家挨户赠送空调、洗衣机等家电 , 还专门租了一架直升机 , 圆老人们一个飞机梦的视频 , 使他迅速称为全网焦点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为乡亲们派发红包
震惊于企业家的豪爽之时 , 也有网友道:“心意大家都看到了 , 只是共同富裕才是解决村民贫困问题的根本方法 。 ”
那么这位企业家究竟是何许人也?又为什么平白无故地封给乡亲们这么大的红包呢?让我们回到丁字桥镇 , 了解郑大清的故事 。
父老乡亲合力 , 凑出70块的创业资金
1959年 , 郑大清在四川南充市仪陇县丁字桥镇出生 。 那个年代 , 义务教育还未普及 , 郑大清的家庭 , 跟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民家庭一样 , 没想着将孩子培养成知识分子 , 只要念过几年书 , 认得字就行了 。
按部就班地 , 郑大清读完了小学初中 , 对他而言 , 读书的日子是枯燥且略微有些煎熬的 , 于是 , 放学后在后山肆意玩闹 , 便成了他每天最为期待的事情 。 一方面 , 这让他拥有了比同龄人更加强健的体魄;可是另一方面 , 他的成绩也平平无奇 , 家人们都说 , 他不是读书的料 。
于是 , 1977年 , 18岁时 , 郑大清选择了参军 。 年少的郑大清想着 , 人活着总得做些有意义的事 , 学习不好 , 做不了工程师、科学家 , 那么就利用自己的体格优势 , 成为一名军人 , 为祖国穿上战袍、扛上枪炮 , 未尝不是好事一桩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
所以 , 在军队里的郑大清很是拼命 。 军队凭力量与实力说话 , 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 , 郑大清的拼命 , 让他成了全团第一个获得团级褒奖的新兵 。
能够给予人动力的东西 , 除了梦想 , 就是荣誉 。 获得褒奖的郑大清顿觉 , 在军营里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人生意义 , 便更加努力 , 参军第二年 , 就当上了班长 。 新兵有新兵的困扰 , 班长有班长的责任 , 在这里 , 郑大清发挥出自己的组织天赋 , 带领全班立了一次集体三等功 。
令人遗憾的是 , 此后九年的军队生活 , 郑大清再也没能获得如此荣誉 。
这九年里 , 随着国家军队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 “纯武力型选手”的需求少了很多 , 军队也在向着有学历、有能力、有文化的方向靠近 。 这意味着 , 像郑大清这样 , 将军队看作不读书的出路的孩子 , 在军队里也在渐渐失去出路 。
于是 , 1986年 , 郑大清退役回家了 。 彼时 , 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拂过祖国大地 , 新兴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起 , 农村子弟为了养家糊口 , 也为了争一口气 , 乘着这阵风 , 四散前往各地打工 。
退役后的郑大清 , 就瞄准了这条路 。
彼时 , 郑大清已近不惑之年 , 除却当时进军队时 , 想要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梦想 , 他的身上必须担起整个家庭的压力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
考虑到离家近 , 会更加方便照顾家人 , 郑大清先在当地找了一份工作 , 可是工作条件很差 , 加上工资实在太过寒碜 , 他决定离开家乡 , 去其他地方闯荡一番 , 碰碰运气 。
说到打工 , 人们总有一种莫名的误会 , 认为南方地区更加发达 , 大批人涌向南方城市 。 而郑大清 , 反其道而行之 , 打算逆着人流来到西北部 , 在新疆乌鲁木齐开启创业之旅的第一站 。
只是 , 俗话说的好 , 计划总是千好万好 , 关键是要能够顺利实行 。 郑大清的计划 , 诞生之初 , 就被握住命运的后脖颈 , 没有启动资金 , 甚至连前往乌鲁木齐的车票钱都凑不够 。
这时 , 乡亲们知道了他的想法 。 不同于其他人 , 他们没有泼冷水 , 也没有因为郑大清的即将离开有什么嫉妒心理 , 反而在听说了此事后 , 非常热心地为他筹钱 。 那个年代 , 家家户户都没有多少闲钱 , 整个村子一起 , 才凑了70元 , 算作给郑大清的路费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这七十块钱 , 就成了郑大清创业人生的启动资金 。 郑大清用这些钱买了去乌鲁木齐的车票 , 孤身一人上了路 。 只是 , 真的到了用钱的时候 , 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 。 从四川到乌鲁木齐 , 好几天的车程 , 这唯一的启动资金 , 在路上便被花的所剩无几 。
从火车上下来 , 第一次踏上新疆的土壤时 , 郑大清只剩下一块二毛钱的家当 , 还有一床随身带着的 , 部队里用过的棉被 。
接下来 , 便是十年漫长的打工生活了 。
初来乍到 , 为了能够吃口饱饭 , 郑大清做了许多活计 。 一个学历不高、文化水平在平均线左右徘徊的年轻人 , 要想赚钱 , 最开始都是靠些力气活的 , 郑大清也不例外 。 他前前后后干了许多种工作 , 在第一轮筛选后 , 瞄准了建筑工人这个行当 。
由于他是军队出身 , 体格比一般年轻人要健壮太多 。 在建筑工地上 , 青壮年、强健的身体便是资本 , 文化水平的考量占比被有意识缩小 , 所以郑大清首次有稳定的大笔资金收入 , 便是在工地上 。
在第一年的努力辛劳后 , 郑大清攒了两千块 。
选择建筑工地的另一个理由是 , 这里的人很多 。 每个人都是一个微缩小世界 , 每天每时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 , 意味着郑大清每天每时都在与一个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小世界交流 , 听他们说话 , 跟他们聊自己的想法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建筑工人
这个过程的积累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没有准确的资料表明 , 郑大清此前是什么样子的 , 可是 , 有过这些沟通、交流的经历后 , 他必然比其他人更加明白 , 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交流、沟通 , 这项无意间培养的技能 , 对企业家来说 , 是必不可少的 。
除了无形的、潜移默化地学习 , 郑大清在当个“搬砖人”的同时 , 还有意识地学习了很多东西 , 他默默观察自己的顶头上司 , 看他们如何管理分配任务、管理各种项目、安排时间、协调工人 。
即使他没有完整的创业计划 , 没有清晰的创业方向 , 可是他心里有个强烈的目标意识:闯出自己的事业 , 自己的一片天 。
学习学校里枯燥的课本内容 , 是郑大清的弱项 , 可是从生活中汲取知识 , 从观察中总结规律 , 是他的强项所在 。 从工地的形形色色的工人们开始 , 再到工头 , 再到公司里管理阶层的人员 , 他看了多少 , 就学了多少 , 以此来弥补自己学历与文化水平的不足 。
十年的创业积累期 , 郑大清自己也做过工头 , 期间有苦有甜 。 家乡的人听闻他在工地干得很好 , 也纷纷投奔他来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工人
工头生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 最令人恼火的一次 , 他带着家乡四十多个农民工做活计 , 辛苦工作好几个月 , 项目顺利完成了 , 工程老板却卷铺盖跑路了 , 连带着他们的血汗钱一起 , 没了踪影 。
那时 , 郑大清外出打工也有好多年了 , 看惯了人情冷暖 , 他明白 , 所有的挫折与失败背后 , 都是需要积累的经验 。 他没有被乌鲁木齐的黄沙与寒风打倒 , 没有被建筑工地的苦、累打倒 , 也没有被黑心老板的失德与失信打倒 , 只是不断地打起精神 , 在挫折中继续奋斗 。
荆棘丛生的创业路
郑大清来到乌鲁木齐后 , 一直深耕在建筑行业 , 慢慢地 , 也在建筑行业中崭露头角 , 有了一笔数目可观的积蓄 。 只是 , 他并不安于一辈子做个打工人 , 始终在为自己的创业梦准备、谋划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 , 他开始做很多不同的尝试 。
首先从投资开始 。
他改装过商城 , 靠收租金赚钱 , 煤矿行业兴起的那几年 , 也自己找过工人 , 开采煤矿 , 做起了煤场老板 。 短时间内 , 他投资了多个项目 , 涉及多个领域 。
可是 , 俗话说 , 术业有专攻 。 郑大清初出茅庐 , 有着一腔拼搏的热血 , 可到底少了些经验 。 项目刚刚运行起来的时候 , 确实都十分顺利 , 每一个都能够带来极其可观的收益 , 可是渐渐的 , 产业链条一个接一个断掉 , 相继宣布破产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
笔者看来 , 这表明 , 当时 , 郑大清的眼界与眼光 , 还有对商业与各领域知识的掌握 , 并不完善 , 而且没有那么纯熟有关系 。
1994年 , 郑大清步入了创业以来的低谷期 。 将将上路时 , 他好歹还有七十元的启动资金 , 可是那个时候 , 他连七十块都凑不够了 , 有的只是产业倒闭带来的几十万的负债 。
普通人很难想象那是一种多么大的压力 。 作为项目领头人 , 他的破产 , 意味着在他手下做活的工人们发不上工资 , 意味着他耗尽心力积攒起来的口碑与声誉打了水漂 。 这一时的窘境 , 跨过去了 , 兴许能看到东山再起的曙光 , 跨不过去 , 就要当一辈子的缩头乌龟 。
况且 , 从好的方面来看 , 奋斗路上积攒的钱财虽然一散而空 , 可是日益增进的眼界、操纵钱财的能力、逐步优化的管理方法、无数次挫折中磨砺出的心性 , 都是旁人求不来的 , 也是钱财没法换来的 。
从另一种角度上说 , 钱财的流失带来的 , 不也正是一种财富吗 。 整顿了一年后 , 郑大清从银行贷款一百多万元 , 再次出发 , 从头干起 。
好事多磨 , 1995年开始 , 郑大清正式迎来了自己创业路上的春天 。
这一次 , 他没有眼高手低 , 而是从一个项目入手干起 。 就这样 , 新疆乌鲁木齐大西门地段 , 一家新兴企业诞生了——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右)
“天地实业” , 多么大气而富有野心的名字 。 没过多久 , 公司便迎来了第一个投资项目 , 郑大清利用自己失败换来的经验去判断 , 手起刀落 , 拿下了这个项目 , 为公司筹借到了第一笔借款 , 共计40万元 。
这笔借款顺顺当当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 没过多久 , 就为郑大清带来了肉眼可见的经济效益 。 这可以算是他创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了:他不再是个听之任之的打工人 , 而是做个通过知识创造收益 , 用钱生钱的操纵者 。
在新的企业里 , 他运用打拼时期学到的管理技巧与知识 , 在公司内部提出一套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 提倡 , 不论身处哪个岗位 , 面对下级时 , 都要心存仁爱 。 而考虑到公司内员工的工作体验感 , 他还提倡“企业管理亲情化” 。
故此 , 天地实业集团内部的员工 , 对自己企业的忠诚度是非常高的 , 互惠互利的过程中 , 能够更多地感受体察人性中温暖、具有善意的一面 , 而非尔虞我诈 , 也大大增强了员工们的幸福体验感 。
万事开头难 , 有了这第一次机遇后 , 郑大清感觉到 , 自己对公司运营的各项事宜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 , 也摸清了投资这个行当的一些规律 。 所有这些 , 都让郑大清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了 。
没过多久 , 郑大清将自己现有的全部身家 , 加上左拼右凑借来的共两亿元 , 全额投入另一个项目这一次 , 他打算建造商厦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
这孤注一掷的两亿元 , 背后是公司资金链条的严重缺损 , 从而导致建筑工人、公司员工的工资长期无法正常发放 , 哪怕企业文化熏陶地再好 , 抱怨等情绪波动在所难免 。 只是 , 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 , 一点点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极其严重而惨烈的后果 。
于是 , 郑大清耐下性子 , 每天与员工们深入交谈 , 嘘寒问暖、聊聊家常的同时 , 跟帮他们站在自己的眼界角度 , 解读当前的公司运作模式带来的商机 。 他一遍遍强调 , 要员工们相信他 , 公司现在的窘况只是暂时的 , 有他在 , 他一定会带领大家赚得盆满钵满 。
他跟员工一起展望公司未来 , 一起分析当前投资的商厦项目的重要性 , 要他们有信心 , 因为只要工程能够按时完工 , 他们将完成一个其他公司都做不到的奇迹 。
他的真情 , 与他对商厦项目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打动了员工 , 大家不仅没有过度责怪这位看上去有些“耍性子”的老板 , 反而团结一致 , 共同帮助公司度过难关 , 没人责怪他不按时发放工资 , 反而将家里的钱添进公司的账上 。
1998年 ,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中国 , 全国的商业都不怎么景气 , 郑大清带领自己的公司 , 利用眼前金融危机的缺口 , 在一年时间内 , 完成拆迁、施工、招商、开业四个阶段 , 不仅通过效率打败了没经验、没市场的难题 , 而且通过此举 , 为公司赢得了市场关注 。
“东方100商厦” , 一座三万多平方米的商业大厦 , 建造到投入使用 , 再到正式营业 , 仅仅耗时九个月 , 速度之快、效率之高 , 令人乍舌 。 这座商厦 , 也一度被称为“西北地区的奇迹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东方100商厦”
采访人员采访时 , 有员工回忆那段发不出工资、一切似乎没了希望 , 看不到头的日子 , 表示 , 是郑总的乐观向上影响了全公司的人 。 不管面前有多大的困难 , 他都不急不躁 , 始终以一副和蔼可亲、真诚可信的面孔面对大家 , 这不仅给了投资商以信心 , 也给了内部员工以信心 。
资金的顺利流入于运转 , 让郑大清的事业步入了快车道 。 从哪里跌倒 , 就从哪里爬起来 , 没什么能够影响自己决定要做的事 。 于是 , 下面一步 , 郑大清开始扩展自己的商业范围 。
这一次 , 他放弃了从前那些以赚快钱为目的的活计 , 将目光转向酒店、农业、电讯、生产加工等 , 除了能够给自身带来收益 , 同时为祖国的建设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谋求发展的行业 。
做事先做人
在采访人员采访时 , 郑大清表示 , 解读自己成功的秘诀 , 无非就是五个字:“做事先做人” 。 这五个字 , 既是郑大清为人处世的独特方法 , 也是天地集团立足于此的动力之源 。
怀揣着这五个字 , 郑大清才能有今日之成就 , 也正是这五个字 , 让他在功成名就之时不忘养育自己的家乡、不忘供养自己的社会 。
2001年11月 , 郑大清回乡看望家人 , 以及父老乡亲 , 这次回乡之行 , 开启了他的“慈善事业生涯”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
郑大清儿时在村里读小学 , 从家里到学习 , 要经过一座行人桥 。
木板搭的桥面 , 曾经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玩耍嬉戏的地方 , 现在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 , 刻上了孔洞、划痕 。 看着年久失修的童年回忆 , 郑大清当即决定 , 给家乡捐款注资 , 重新修缮桥梁 , 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环境 。
没过多久 , 郑大清向仪陇县捐赠的700万元拨款到账 , 为全仪陇县共69个乡镇各自修建一座“慈母桥”的项目也正式启动 , 投入施工 。
之后几年里 , 郑大清参加各项公益、慈善项目 , 陆陆续续捐款资助了5所希望小学 , 并为学校设立教育资金 , 使得慈善事业更加完善 。
同时 , 他也积极关注全国各项公益活动 , 在中国帅乡客家文化论坛暨四川客家联谊活动中 , 新疆天地集团总裁郑大清向四川仪陇捐款共265万元 。
个人慈善事业他没有落下 , 公司投资方面他也没有放过 。
他凭借自己多年来练就的狠辣目光 , 在嘉陵区投入3亿元 , 投资一座纳米晶硅生产厂 。 根据目前纳米产品的市场需求 , 生产厂必会收获颇丰 , 一方面帮助家乡人民解决就业问题 , 另一方面 , 盈利可以拿来继续其他方面的慈善事业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慰问相亲
郑大清不忘本 , 对家乡建设的鼎力支持 , 获得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 仪陇县县长吴道军 , 代表全县人民 , 对郑大清的捐助表示十分感谢 , 同时表示桥梁建成后 , 在郑大清的捐助下修建的桥梁、学校等 , 都会以他的名字命名 。
郑大清听闻后 , 亦是非常感动 , 热泪盈眶下 , 他再次表示:“企业的发展壮大 , 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 企业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 , 回馈社会理所当然 。 同时 , 一个人的成功 , 除了自身的能力外 , 还是靠社会 , 那么回报社会更是理所应当的 。 ”
2019年农历新年 , 郑大清回乡陪乡亲们过年 。 此前多是远程的钱财资助 , 这次 , 他想陪乡亲们联络联络感情 。 于是 , 便在当地一家招待所大摆宴席 。 席间 , 郑大清用上菜的方式 , 为乡亲们呈上准备好的千万元红包 。 红艳艳的百元大钞 , 绑上红艳艳的红色绸缎 , 分外喜庆 。
千万元的红包 , 在普通人看来 , 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 难免觉得可惜 。 可是对郑大清来说 , 当年他外出创业时 , 是村里这些质朴的村民给了他支持 , 还为他筹够了路费 , 在他看来 , 这些恩情无以为报 。
他别出心裁 , 想着 , 资助过他的老人们 , 一辈子呆在村子里 , 一定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好奇 , 虽然飞机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 , 可是一辈子到头来 , 却没机会坐一坐 。 郑大清便租下一架直升机 , 带老人们飞上天空看看 , 圆他们多年的飞机梦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
文章图片
郑大清带回家乡的直升机
现在 , 天地集团已经成功度过了那段没有经验、没有市场的日子 , 积累起了自己的经验 , 稳定了自己的方向 , 正在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
郑大清独特的管理方式 , 是其企业的一大特色 。 他不断强化完善管理 , 要求企业员工完备自己的能力 , 而他自己 , 作为公司的领头人 , 负责提升公司的独特性 , 与其在商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
他计划着 , 他的坚强而不失温情的企业 , 能够继续发展壮大 , 拥有自己的科研队伍 , 开拓研发 , 能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而后屹立于企业之林不倒 。
全村凑70元供他创业,身价百亿后他宴请乡亲,一人发一摞百元大钞】而我们也相信 , 有着这样一位真诚诚信 , 心怀感恩 , 不忘本 , 不忘社会的领头人 , 郑大清的企业一定会蒸蒸日上 , 他本人也会在感激与给予中 , 收获更多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