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这是一场速度与碰撞的冰上较量!
深夜10点 , 北京奥众冰场的冰面上 , 十余名队员不断争夺 , 足下生风 , 冰刀溅起白色冰屑 。 一粒黑色冰球快速滑行 , 球杆、冰面与冰球之间碰撞声响彻冰场 。 只有队员下场休息时摘掉汗气蒸腾的头盔 , 才让人发现这群队员都已年过花甲 。
四十多年前 , 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什刹海业余体校冰球班的学生 。 1968年 , 中国第一座人工室内冰场在首都体育馆落成 。 随后 , 一批来自北京市各中小学的少年们经过层层选拔 , 组成了北京什刹海体校的青少年业余冰球队 。
“一个班20人左右 , 上午上课 , 下午放学后就去练冰球 。 ”时隔50多年 , 副队长黄毅军提起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 仍会想起和同伴穿着体校背心穿过胡同 , 脸上写满了神气和得意 。 尽管那会儿北京冰期短 , 冰球少年们一年只有一个多月能上天然冰面练习 , 但他们仍利用其余时间在陆地上穿着旱冰鞋苦练技术 。
“我们当年就是在什刹海换鞋上冰 , 酣畅淋漓地打上一场冰球 。 ”
时至今日 , 队员罗才北仍清晰地记得1979年坐火车随队参加全国青少年冰球联赛的情景 。 面对来自东北各支劲旅 , 北京的这支业余冰球队在不具主场优势的情况下 , 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绩 。 可打完这届比赛回到北京的队员们 , 不久后却猝不及防地接到了冰球班解散的消息 。
没有解散仪式 , 没有具体解释 , 业余体校冰球班的大多数少年向冰球告了别 , 奔赴向新的人生旅程——考大学、参军、成家、下海经商……
闪光的日子戛然而止 , 但总有人念念不忘 。 离开体校后十几年 , 黄毅军和队友们组局再聚时不是没想过重拾冰球 , 但条件并不允许 。 1990年代的北京 , 能打冰球的场地屈指可数 , 更不用说四季都可使用的冰面 。
文章图片
转机出现在2015年秋天 。
“申办冬奥成功后 , 北京的冰场肉眼可见地增多 , 室内冰场更是雨后春笋般涌现 , 大家终于有了打球的条件 。 ”黄毅军说 , 在几人的共同发起下 , 当年的什刹海冰球班队员又正式重建了冰球队 , 并把球队命名为“北京1979” , 用来纪念他们的青少年时代 , 也想让大家知道北京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冰球历史 。
冰面上的集结号再度吹响 。 “体力虽然不比当年 , 但我们仍充满着坚持与热爱 。 ”队员程受山说 。
文章图片
【北京这支“花甲”冰球队,队名折射什刹海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今 , 每周的周三、周六晚上9点半 , 他们会在奥众冰场里打上一场冰球 , 直到深夜11点半 。 上场的队员也早已不仅仅是原什刹海冰球队的队员 。 现在的队员有个体经营者、公司职员、冰球娃娃的爸爸……只要是对冰球感兴趣的人 , 1979冰球队都敞开大门 。
(原标题:北京这支“花甲”冰球队 , 队名折射什刹海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采访人员袁璐
流程编辑:u010
稿源:(北晚在线)
【】网址:/a/2022/0225/0225124X0H022.html
标题:北京这支“花甲”冰球队,队名折射什刹海鲜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