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转自:时代邮刊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文章图片
今天 , 豆瓣评分8.7分的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在全国上映 。 电影中相知相爱的两人 , 最终未能相守 , 这让人想起《浮生六记》中的一则小事 。
初婚时 , 沈复认为芸娘太过多礼 , 偶尔为她整理衣袖 , 她都要说句“得罪”;递上扇子手帕 , 她一定会起身来接 。 沈复为此很不高兴 , 还说“礼多必诈”“恭敬在心 , 不在虚文” 。 却不料被芸娘教育了一番 , “至亲莫如父母 , 可内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而且“世间反目多由戏起” , 怎能不注意呢?自此 , “岂敢”“得罪”竟成了他们的语助词 , 从此相敬相守 , 鸿案相庄二十三年 。 “非如是 , 焉得白头偕老哉?”遇到合适的人已不容易 , 白头偕老更需要处处经营 。
文|代亮
编辑|宾丝丝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文章图片
作为爱情片 , 《花束般的恋爱》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那百分百契合的纯爱恋情 , 而是其展现的关于情侣之间的细节日常透露出的爱情本质 。 在电影中 , 源于生活的共鸣 , 两人走到了一起 , 成为灵魂伴侣 , 同样也源于生活的残酷现实 , 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 他们的爱如花束般含苞待放 , 又枯萎凋零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文章图片
什么样的爱是美好的?彼此心意相通绝对算得上是一种理想形态 , 《花束般的恋爱》在伊始所展现的恋情便是这样的 。
他们第一次相遇就发现彼此穿着同款鞋子 , 有着共同喜欢的诗书电影 , 甚至还曾经错过同一场展览 。 随着交往的深入 , 他们发现自己的感情也从知音走向了爱慕 。 从萍水相逢到两情相悦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 但这部电影用足够充沛的细节使他们的爱情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 如若电影就此结束 , 那么它仅是一部足够细腻唯美的纯爱片 , 但它想表达的不止于此 。 它希望借助一对灵魂伴侣关系的消逝 , 来展现两性关系中深层次的问题——爱的经营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文章图片
走出象牙塔后 , 男主山音麦为了生活 , 不得已放下了自己心爱的画笔 , 再也不愿在无法带来任何现实利益的事物上浪费时间;女主八谷绢还是会追漫画 , 玩游戏 , 看电影 , 一如既往地认为生活大于工作 。 可她在山音麦身上再也得不到任何共鸣 。 这种认知上的矛盾 , 使得昔日的高山流水变成了如今的形同陌路 。 为了生活努力工作有错吗?坚持自我热爱生活有错吗?他们都没错 。 这对昔日灵魂伴侣关系的破灭 , 在于两人都忽视了对爱情的经营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文章图片
走向社会的山音麦 , 在日本的现实环境下没有办法卸下养家的重担 , 疲惫回家的他再也不会与八谷绢做感情上的沟通 , 而做不来日本传统家庭妇女的八谷绢 , 渴望的是知音 , 是和她一样将生活放在首位的人 。 山音麦曾经是 , 但放下画笔的他再也不是了 , 她的爱也由于对方的改变 , 逐渐失去了活力 。
这段没有出轨 , 没有第三者 , 更没有绝症的爱情 , 恰恰展现出了恋情中最为常见的“温水煮蛙”问题 。 感情关系的破裂往往都不是瞬间发生的 , 而是日积月累的产物 , 越是亲密的关系 , 就越会期待对方能够理解自己 , 越容易忽视经营的重要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生活在一起的灵魂伴侣 , 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 , 对事物的认知也会出现偏差 , 电影中山音麦的前辈去世的情节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文章图片
面对崇拜的前辈去世 , 山音麦渴望向最亲密的伴侣倾诉伤心 , 八谷绢却态度冷漠 , 自顾自地睡觉 , 这让人难以接受 。 只能独自承受痛苦的他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 然而在八谷绢的认知里 , 这位去世的前辈是一个失败的家暴男 , 她无法像山音麦一样伤心难过 。 这是一件小事 , 但却是彼此灵魂共鸣消失的开始 。 他们深爱彼此 , 却不懂得如何经营爱情 。
《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文章图片
《花束般的恋爱》是哀而不伤的 , 电影展现的是情感为何会像花束般枯萎——当爱少了经营 , 最后只会形同陌路 。 没有哪一段感情能在单行道上走得长远 , 唯有持之以恒 , 才能永葆生机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审|唐嘉洋
复审|李玲
终审|黄菲


    稿源:(人民资讯)

    【】网址:/a/2022/0223/0223124N542022.html

    标题:《花束般的恋爱》:爱情为何会像花儿般萎落?


    上一篇:苏翊鸣深夜回复众明星:有批阅奏折的即视感,还特意点名林更新!

    下一篇:二刷《大红包》,原来喜剧的背后,是现实的讽刺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