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文章图片
文丨后厂青年(ID:houchangqingnian) , 作者丨艾云帆 , 编辑丨魏婕
在「互联网+传统曲艺」这个行当里 ,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德云社 。 当传统剧场还在禁止录影时 , 德云社的剧场视频已经在互联网传开 ,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黑胖子“叫郭德纲 , 他的搭档叫于谦,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
德云社虽然走红 , 不过绝大多数传统曲艺演员 , 因为对于互联网不了解或不信任 , 依旧只靠极不稳定的线下演出的收入过活 。
从小就痴迷相声的冯喆 , 因为天赋欠佳没能成为相声演员 , 但他毕业后进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 做相声评书频道运营 。 他让传统曲艺演员试着和互联网做朋友 , 并让他们看到——凭借优质的内容 , 相声评书演员真的能在互联网赚到更多的钱 。
而他推广传统曲艺的努力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 成为全国曲艺协会2018年入会年纪最小、以及唯一一位不从事表演的会员 。
横跳青年第二期 , 后厂青年带你看看一个年轻人 , 如何曲线拥抱自己的梦想 。
放学路上 , 打快板的高中生
辽宁鞍山 , 除了是钢铁之城 , 还是“曲艺评书之乡” , 走出过被誉为“评书三芳”的单田芳、刘兰芳和张贺芳 。 整座城市的上空飘荡着评书的声音 。
鞍山小伙冯喆对评书的喜爱源于一档名为《空中书场》的节目 。 在还没到上小学的年纪 , 他便缠着父亲要买快板 , 舅舅糊弄着给他做了一根“简易快板” , 长板翻不上去 , 但能刮起响声 , 冯喆就呱嗒着这根“快板” , 成了“业余”相声人 。
文章图片
冯喆儿时的照片图源/受访者供图
高一的元旦晚会 , 冯喆和另一个从小喜欢曲艺的同班同学搭档 , 改编了一段郭德纲的文本 , 上台演了一出相声节目 , 在全校出了名 。
高二开学 , 冯喆主动找到音乐老师 , 说想学快板 , 音乐老师就给他介绍了著名相声演员苏文茂的再传弟子王安良 。 冯喆的父母都是和文艺不沾边的工程师 , 他担心父母觉得自己不务正业 , 就瞒着父母 , 跟王老师学打快板 。
“一有空就约那个在晚会同台表演的同学去实验楼打快板” , 因为怕被父母发现 , 冯喆抓紧一切时间练习 , 放学路上如果没什么人 , 他就边打快板边练嘴皮 , 寒来暑往 , 每天如此 , 两只手现在还有那时冬天打快板的冻伤印记 。 到了家门口 , 又会躲在楼下练半个钟头 。
不过 , 即便满腔热情地刻苦练习 , 冯喆并没能拜王安良为师 。 在传统曲艺行业 , 拜师之前 , 学生要先达到一定的水平 , 然而用老师的话说 , 冯喆“不灵”——唱大鼓永远找不到鼓点 , 唱太平歌词也会变味 , 连入门的水平都达不到 。
回忆起来那段时光 , 冯喆开玩笑说 , “这钱白交了” 。 虽然吃不了表演这碗饭 , 但下课之后 , 冯喆吃了不少王老师的饭 。 饭局上 , 冯喆听懂了相声界的各种行话:春点、正的、清的、使扁家伙的······这在日后的工作派上了用场 。
文章图片
部分行话列示资料源自/百度
大学毕业后 , 冯喆去喜马拉雅做相声戏曲编辑 , 在公司20个音频品类中 , 相声评书频道收听量倒数第四 。
相声评书演员 , 为何不敢拥抱互联网?
传统曲艺不是没有拥抱过新的传播形式 。 上世纪初 , 电台开始放送戏曲 。 1949年之前 , 国民识字率低 , 有些电台会请说书先生读报纸、读书 , 有了“有声书”的雏形 。
进入互联网时代 , 电台在音频视频的浪潮前稍显式微 , 如何让传统曲艺拥抱互联网成为了冯喆思考的问题 。
在相声行业 , 德云社较早实践了“互联网+” 。 当传统剧场还在禁止录影的时候 , 德云社的剧场视频已经在互联网传开 , 大家都知道德云社有一个黑胖子叫郭德纲 , 他的搭档叫于谦 , 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
文章图片
图源/网络
早在2009年 , 德云社封箱演出便出现在了优酷上 。 2010年 , 读高三的冯喆还偷偷溜去网吧 , 看完了整场直播 。
文章图片
德云社在优酷视频的专区图源/德云社官方微博
看到德云社在互联网中大放异彩 , 一些相声评书演员纷纷效仿 , 但很多人“因为不熟悉互联网的商业规则 , 又缺乏版权意识 , 揣着平台眼里的金子 , 却把自己卖了个白菜价儿” 。
冯喆遇到过一位相声演员 , 以极低的价格和一家公司签约了长达20年的协议 , 那家公司却以几十倍 , 甚至几百倍的价格出售他的作品 。
在和演员签约的过程中 , 冯喆听很多演员都说过类似的情况 。 “说白了就是遇到‘版权流氓’了” , 冯喆说 , 这类公司里 , 法务是主要的营收部门 , 日常工作就是起诉各个平台 , 让平台赔钱或花高价买他们低价签来的作品 , 但不给独家版权 , 只从中牟取暴利 。 更有甚者 , 会雇人把演员的作品偷偷上传至平台 , 然后起诉平台侵权 。
很多相声评书演员碍于协议 , 并不敢起诉这些公司 , 怕得罪这帮人 , 波及到自己的作品 。
除了被签约的公司挖坑 , 很多观众也会在现场偷偷录制音频视频 , 然后上传到平台 , 盗版现象猖獗 。
入职后的第一个春节 , 冯喆在公司值班 , 遇到一个前后换了三十多个账号的用户 , 不断改名上传盗版内容 。 “下架了又上传 , 再下架再上传 , 像打游击战似的” 。
文章图片
冯喆珍藏的曲艺作品图源/受访者供图
时间一长 , 演员对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不好的印象 , 自然不会接受其提出的合作邀请 。
另一方面 , 即便是已经答应合作的演员 , 对冯喆提出的内容分成模式也持怀疑态度 。 2016年 , 内容付费模式刚刚在国内兴起 , 演员们并不相信会有很多人为相声评书付费 。
但在冯喆看来 , 相声评书的观众可以不通过演员外在的表达 , 单纯通过声音就能知道演员想要传达什么意思 , 天然适合音频平台 。 带着对“互联网+相声评书”的憧憬 , 冯喆试图破除一个传统行业对另一个新兴行业的误解 , 并让它们成为朋友 。
被拒多次 , 用诚意打动王玥波
为了让频道的影响力更大 , 需要签下一个“角儿” 。 冯喆和同事列了一份清单 , 上面是几十位有录音资料流传的四十岁左右的评书演员 , 同事们把录音资料完整听下来之后 , 一致认为王玥波的作品质量最高 。
除了公司内部评估 , 冯喆同时让其他评书演员推荐值得合作的大腕 , 他们也都提到了王玥波 。
文章图片
王玥波评书现场图源/网络
想要联系到王玥波并不容易 。 王玥波很少用手机 , 也不轻易给别人联系方式 。 冯喆前后找了几十位演员当中间人 , 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有全国曲协、北京曲协的 , 有合作的演员、甚至还有演出场馆的经理......冯喆托他们带话 , 表达想跟王玥波合作的意愿 。
然而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 冯喆得到的回复都是“不同意”、“不会合作”、“再等等” 。
2017年3月 , 冯喆从上海调到了北京 。 在同年5月 , 一个温度还不高的傍晚 , 冯喆接到一个演员的电话——“现在有个机会能见到玥波老师 , 你要不要过来?”冯喆立即抛下手里的事 , 打车到民族文化宫 , 因为堵车 , 等他赶到的时候 , 王玥波已经快要上台表演了 。
趁着几分钟间隙 , 在中间人的引荐下 , 冯喆和王玥波见上了第一面 。 他自我介绍后 , “合作”二字刚说出口 , 王玥波就转身上场继续表演 , 并丢下一句 , “我从来不跟你们这些平台合作” 。
王玥波表演期间 , 冯喆在后台“忙活了起来”——和已经谈成合作的演员聊未来内容规划 , 并看后台里还有谁能合作 。 演出结束后 , 王玥波迅速被其他评书演员围住 , 冯喆没能找到机会上前插话 。
等所有演员都走了 , 王玥波的搭档应宁招呼冯喆拍了一张合照 。 当时冯喆体型较胖 , 王玥波开玩笑地说了一句 , “跟你比 , 我显得很瘦哦” 。 冯喆回道 , “那我常来见您” 。 合完照 , 王玥波没有给冯喆攀谈的机会 , 径直离开了后台 。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 , 冯喆工作外的时间 , 基本都用来“跟”王玥波 。 他自费看了十几场王玥波的演出 , 散场后 , 在中间人的引见下 , 进后台继续“磨”王玥波 。
冯喆了解到王玥波对盗版深恶痛绝 , 便告诉王玥波清空各个平台盗版内容的方法 , 包括该给哪个账号发邮件、邮件该怎么写 。 他还主动提出 , 如果想告侵权 , 可以帮王玥波找律师 。
文章图片
2017年5月30日 , 冯喆又一次来到后台图源/受访者供图
不久之后的一天 , 凌晨两点 , 冯喆接到了王玥波的微信电话:
“小冯 , 我这个内容谁都没给过 , 我信任你 , 你要把这东西用好” 。
挂完电话 , 冯喆松了一口气 , 来不及兴奋 , 立即将王玥波表示同意合作的微信消息截图发给了领导 。 第二天一早 , 他就给法务总监打电话 , “以最快的速度拟出合同” 。
冯喆原本想把合同邮寄给王玥波 , 但王玥波执意要来公司现场签 。 签合同时 , 冯喆准备给王玥波详细解释合同条款 , 王玥波说 , “不用解释 , 我相信你 , 直接签吧” 。
文章图片
签约当天 , 王玥波来到喜马拉雅图源/受访者供图
后来冯喆和别的演员聊合作时 , 别人让他列几个已经签约的例子 , 听到王玥波的名字 , 他们都会惊讶——他都跟你们合作了?继而合作、签约便顺利了很多 。
帮忙赚到钱 , 破格进曲协
跟演员谈成合作只是第一步 , 传统艺术和新渠道的磨合并不容易 。 为了拉近和相声评书演员们的心理距离 , 92年的冯喆日常穿中山装上班 , 偶尔也穿一身中式对开襟的褂子 , 右手揉两个核桃 , 左手盘个串 , 桌上沏着一壶茶 , 把自己打扮成“业内人”的样子 。
然而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异 , 运营和演员时常会有分歧 。
比如运营为了让用户更有点击的欲望 , 通常会帮演员上传的作品重新取标题 。 但有的演员无法接受 , 认为讲什么事就得是什么事 , 不能用别的话包装 。 冯喆曾经帮一位评书演员取标题到凌晨四点 , 因为不符合对仗的句式 , 被训「文学素养不够」 。
让冯喆印象深刻的一个合作例子是陕西的相声社团青曲社 。 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思维 , 青曲社主动提出派两个人 , 从西安到北京 , 跟着冯喆学习如何运营频道 。 不仅如此 , 冯喆还让青曲社的演员在平台上开通自己的账号 , 建立个人IP 。
在相互学习、磨合的过程中 , 一些相声评书演员及社团确实在互联网赚到了钱 。
冯喆了解到 , 在和互联网平台合作之前 , 相声评书行业的收入基本来自线下演出 。 “这场能卖出40张票 , 下一场可能一张都卖不出去” , 整个行业的收入普遍不稳定 。
而有了互联网的加持之后 , 相声评书演员的收入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 “有位S级演员 , 经过三年的时间 , 税后总体收入达到七位数 , 年均增长五倍 , 这个数字还在往上涨” , 冯喆说 , 腰部演员单月的线上收入也从几十块涨到了几千块 , 一两万的也有不少 。
线上的作品受欢迎 , 线下的演出也会跟着火起来 。 “有些演员 , 以前专程来看他线下演出的粉丝很少 , 现在票都不够卖 , 上座率提升了两三倍 。 “冯喆举例道 , 之前合作的一个演员 , 每个月线下演出的收益只有两三千块 , 现在月收入接近原来的十倍 。
而尾部演员的作品虽然不如头部、腰部演员受欢迎 , 一年也能有稳定的几万块线上流水 。
文章图片
嘻哈包袱铺深圳专场图源/高晓攀微博
冯喆推广传统曲艺的努力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 2018年 , 辽宁省曲艺家协会破格吸纳他为会员 , 并保荐他进入全国曲艺家协会 , 成为当年入会年纪最小、以及唯一一位不从事表演的会员 。
那个当初被相声启蒙老师认为“不灵”的小伙 , 用他自己的方式发挥了对相声行业的热爱 。
文章图片
冯喆在脉脉上记录自己的工作感想图源/脉脉APP
2019年6月 , 冯喆想把职业道路走宽一点 , 离开了喜马拉雅 , 彼时相声评书板块的日活跃用户数已经从倒数第四升至第二 。 不过冯喆和相声评书的缘分并未就此变淡 , 很多相声评书演员在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前 , 都会习惯性地给冯喆打电话——
【我帮200个相声评书演员,在互联网赚到了钱】“小冯 , 你帮我看看靠谱吗?”
稿源:(钛媒体APP)
【】网址:/a/2022/0222/0222124K212022.html
标题:我帮200个相声评书演员,在互联网赚到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