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大方


首页 > 人文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按关键词阅读:

本文转自:周到客户端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2月21日起 , 作为上海文化地标之一的上海影城 , 将与广大影迷说一声暂时的“再见”了 。 作为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走过三十一载的上海影城将在传承保留文化记忆的基础上 , 紧随上海城市更新的步伐 , 焕新升级 。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 , 我们邀请到了电影评论人赵建中、电影文献研究专家张伟、上海作家惜珍、评论家何振华、资深媒体人姜浩峰五位嘉宾 , 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关于上海影城 , 我有着许多美好记忆
赵建中:上海作家、翻译家、文艺评论人、电影评论人
关于上海影城 , 我个人有着许多美好的记忆 。 1991年上海影城刚落成时 , 我在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 。 有一天 , 当时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市长倪天增同志要去上海影城参观 , 接到通知后 , 我立刻赶到上海影城陪同 。 我现在仍然清晰记得 , 那天倪市长登临至上海影城最高处的楼层 , 意气风发地指点影城四周的景物 , 欣喜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 当时 , 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文化广场等都还没有建成 , 上海影城是市中心区气势最恢宏的文化设施 , 的确令人自豪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当年 , 我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影视界 , 平时去得最多的地方一个是上海电影制片厂 , 另一个就是上海影城 。 我在上海影城参加国际电影节开幕式并观摩电影、与领导一起审片、观摩学术资料片、参加电影首映式、参加电影研讨活动 , 甚至我自己的婚宴也是在影城酒家举办的 。 因此 , 上海影城可以说是自己除了办公室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场所 , 并且与我的生活也产生了自然的联结 。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在上海影城与电影艺术家们交往的情景 。 记得在毕克(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去世前不久 , 我在上海影城参观一个电影展览中 , 邂逅了这位堪称是中国最出色的配音演员 , 并对他说起大学时代时他所配音的电影对我与同学们的滋养 , 以及我们对他的景仰之情;在上海影城小厅 , 我与刘广宁(著名配音演员)、苏秀(配音艺术家、译制片导演)一起观摩学术资料片时与她们共同交流心得 , 还教刘广宁如何用手机发短信;在研讨会上听童自荣(著名配音演员)慷慨激昂地痛斥文艺界的某些弊端及对文艺工作者良知与艺德的呼唤 。 不仅如此 , 因为经常去上海影城并与影城工作人员协同开展工作 , 因此我与上海影城的工作人员也结下了深厚友谊 , 比如现已退休 , 当时曾任上海影城副总经理、敬业乐业、待人和蔼可亲的“四眼老王”王佳彦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上海影城曾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 , 三十余年来早已成为长宁区的一座地标 , 上海电影的一张名片 , 以及上海城市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 对上海市民来说 , 有着温馨难忘的记忆 。 未来 , 作为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年过而立的上海影城将紧随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升级更新 。 值此之际 , 我建议新设的上海电影艺术中心能开辟专馆 , 用文字、图片、影像与实物展示上海影城的辉煌历史 , 以保存与传承上海影城的文化记忆 , 激励上海乃至全国电影人不断砥砺奋进 。
成为我心中珍贵的银幕记忆
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 , 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逾三十年 , 长期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 , 电影史领域编著有《前尘影事》、《谈影小集》、《民国电影笔记》《近代影剧说明书探幽》《昨夜星光灿烂》《光影八十年》《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影院文录》《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全167册)等
三十多年前 , 上海影城的建造 , 正是在某些方面使中国电影的文脉得到了延续 。 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大本营 , 也是引进并推广西方电影最早的城市 。 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 , 无论是生产能力的强大还是硬件设备的完善 , 或者是消费市场的庞大以及衍生产品的丰富 , 上海都无愧于中国乃至亚洲第一的荣誉 。
当时神州大地上的一百多家电影公司 , 百分之八十活跃在上海 , 在1934年 , 上海拥有的电影院数量名列全世界第7位 , 这也反映了当时上海在文化方面的实力和影响 。 这一切似乎证明:电影选择了上海 , 给予了上海以荣誉;而上海也尽情回报 , 使电影这朵文明之花绽放得如此绚烂 , 充满魅力!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上海影城陪伴我们走过三十多年了 。 在我的眼里 , 它并不仅仅只是一座影院 , 而是容纳电影以及相关衍生物的一座庞大的综合体 , 这里有行政机构 , 也有研究单位(上海电影资料馆) , 也召开过很多有关电影的研讨会 , 举办过相应的电影活动 。 我自己就在上海影城陪参加过不少会议 , 并观看过很多已经非常稀罕的老电影 , 如《神女》《香雪海》等影片 , 这些无疑已经成为我心中珍贵的银幕记忆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当然 , 人们最难忘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曾长期在这里举行开幕式 , 中外影坛人士和众多电影明星在这里相逢交流 , 每年的这个时节 , 影城也成为了影迷们的狂欢节 。
我希望改造以后 , 影城的设施得到提升 , 放映的电影更加精彩 , 附加的功能愈加丰富 , 而原有的建筑元素和人文记忆则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 让新的建筑成为一座既先进美观 , 又具有丰富内涵的电影圣城 。
看完电影走在新华路上 , 那种感觉无比美妙
惜珍:上海作家 , 近年来著有《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 , 《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 。
获悉上海影城即将启动焕新工程的消息 , 我对它的未来充满期盼 。 虽是暂别 , 但心里依旧涌起了满满的不舍 。 作为影迷 , 这里留存着生命中太多美好的记忆 。
上海影城所在的新华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美誉 , 它就像是上海的闺秀 , 优雅内敛地隐于上海一角 。 距今31年前 , 新华路开始变得热闹 , 那是因为在新华路上拔地而起了一座现代化的上海影城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影城所在的位置最初是一片用砖墙围起来的空地 , 里面有一排平房和几排马厩 , 门前竖着块英文招牌ColumbiaRiding , 译成中文便是哥伦比亚骑术学校 。 这个学校专门教授一些普通的骑马本领 , 从上马、下马、慢跑、小跑、奔跑到学会跨栏为止 。 校长是个英国侨民 , 聘用了两名白俄教练 。 最早到这里来学骑马的都是当时居住在上海的外侨 , 尤以英国人居多 。 骑马的路线几乎是固定的 , 从这儿出发一路向西 , 过凯旋路之后再向南折入虹桥路 , 随后向西直到罗别根路(今哈密路)西首的高尔夫总会(今上海动物园) , 然后调头循原路回骑术学校 , 一来一去约一个半小时 。 当时这段路上极少有汽车驶过 , 即使听到汽车喇叭声 , 那些受过训练的马儿也不会受惊狂奔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 哥伦比亚骑术学校停业 。 后来 , 这里造起了弄堂房屋 。 1991年 , 弄堂房屋被拆迁 , 造起了上海影城 , 建筑体量不大 , 但线条流畅 , 看上去十分壮观 。
上海影城是我心中无可替代的观影圣地 , 也是我挚爱电影的情怀所系 , 我期待着它的王者归来 。
谢晋导演曾告诉我 , 影城不仅仅是一个载体
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
电影本身就是一门让人和世界的精神彰显得更加清晰而又提升某种分辨率的独特艺术 。 上海影城事实上就是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历史须臾不离的一个发端 , 1993年国庆节后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 给我留下最清晰的记忆 , 是评委会主席谢晋说的一句话 , 当时谢导嘱我修改一个台湾采访人员的访谈稿 , 我在“载体”前面加了“不仅仅是”四个字 , 谢导说加得好 , 他说:“电影是技术的 , 更是文化的;从这里开始 , 中国电影要拥抱世界!”我个人体验最刺激、最过瘾的一次 , 就是在影城看了整整一个星期的奥斯卡提名影片 。 有一年夏天 , 我因心肌炎住院 , 但还是每天偷偷溜出来在影城看完了预购的每一场想要看的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2017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有个重要的主题 , 是“一带一路” 。 很有意思的是 , 一部《摔跤吧!爸爸》印度影片以全新的艺术呈现 , 让中国影迷全世界影迷耳目一新 , 当年在中国创下非好莱坞国外影片的票房纪录 。 我在影城观看之后 , 就坐在咖吧里完稿 , 当晚就发出了评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电影》 。 我去曼谷参加“一带一路”相关调研和会议期间 , 与几位印度朋友同在一个小组 , 聊起印度与中国的近年变化 。 在印度朋友的眼里 , 中国所取得的成就 , 举世瞩目 , 令人赞赏 。 有位印度朋友对我提到上海影城和《摔跤吧!爸爸》 , 他们夫妇也是在那里观看了自己国家出品的这部电影 。 他说 , 自己特别迷恋新华路番禺路的“梧桐深处” 。 我对他说 , 这部电影在中国影院的上座率充分见证了两国人民架起的友谊桥梁 。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我相信 , 影城的焕新升级 , 既是上海电影艺术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更应该成为文化设施更新迭代的同时让魔都的“梧桐深处”魅力四射的真正有风度、有温度的“城市会客厅” 。 文明可以借鉴 , 文化可以沟通 , 但从来都不可能有真正的相契相融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任何硬件的高品质 , 抵达标杆的必是“情路”;电影是最富表现力、最具影响力、最能直抵人心的普世艺术样式 。 艺术无国界 , 思想无牢笼 。 我没有理由不对谢导当年所说的“影城不仅仅是一个载体”的期许满怀信心 。
三十多年之前 , 我是亲眼看着影城建起来的
姜浩峰:资深媒体人、新民周刊主笔
说起上海影城 , 自己应该算是很有感情的 。 三十多年之前 , 我是亲眼看着上海影城一点一点建起来的 。 这里本是沪西名镇法华镇 , 传说 , 法华镇是上海最早出现的古镇之一 , 更有“先有法华、后辟上海”的说法 。
位于影城最北面的法华镇路 , 据说它得名于北宋开宝年间所建的法华禅寺 。 当年这里有条河 , 名叫法华浜 , 直到1958年才被填浜建路 。 在上海影城建成前 , 附近还有不少棚户简屋 , 但也有新华路充满诗意的老建筑群 。 在上世纪90年代初 , 上海影城建设期间 , 新华路上开了第一家联华超市 , 或者说自选市场 。 当年感觉自选市场简直高大上得不得了 。 我在联华超市买点饮料、巧克力 , 然后进上海影城看电影 , 岂不美哉?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文章图片
上海影城另一个特点是 , 既有千人大厅 , 也有沙发座的小厅 。 大厅有大厅的热闹 , 小厅有小厅的温馨 。 在上海电影节开幕式时 , 从电视上看影城 。 然后又能在影城买票看电影 。 梦幻之境与现实之境在时空里交错这就是上海 。
希望改造升级后的上海影城能给市民更新更美的梦 。 作为上海市民 , 侬对上海影城有什么美好的记忆与故事吗?欢迎在网友留言当中告诉我们 。 2月20日 , 我们将在上海影城组织两场读者观摩活动 , 让读者重温这家沪上老牌电影院的观影魅力 , 留下焕新之前的美好记忆 , 观摩活动名额有限 , 活动详见晨报文艺部公众号平台“娱眼View”(读者先关注晨报文艺部微信号:chenbaowenyi , 或者扫描下方晨报文艺部二维码) 。


    稿源:(人民资讯)

    【】网址:/a/2022/0219/021912463332022.html

    标题: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上一篇:张子枫和焉栩嘉疑似恋爱,黄磊评论区沦陷了

    下一篇:肖战被业内称首席巨星!集团财报再现顶级价值!网友:人生如广告


    人文

    那些年,我们和上海影城的故事 | 上海会客厅

    阅读(20)

    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到了电影评论人赵建中、电影文献研究专家张伟、上海作家惜珍、评论家何振华、资深媒体人姜浩峰五位嘉宾,请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

    人文

    张子枫和焉栩嘉疑似恋爱,黄磊评论区沦陷了

    阅读(26)

    有网友发现这名女子的身材和头发长度,甚至跑步姿势都和张子枫十分相似,消息一出有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扒出,疑似张子枫和焉栩嘉已经恋爱。更有网友爆料,张子枫和焉栩嘉从去年...

    人文

    不想认命,就得拼命!

    阅读(25)

    凡事必须靠你自己,生活贫寒,靠自己改变,遇到困难,靠自己闯关。自己强大,比什么都重要,自己优秀,比靠谁都管用。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求人不是办法,靠己才有出路。你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