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一张“胸痛快速救治网”如何提升基层救治能力?

新华社客户端浙江频道2月18日电(采访人员黄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张力性气胸……这些疾病中的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而它们的主要症状,往往只是胸痛而已。因此,很多人不以为意的“胸痛”,却常常会以这种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大家惊愕万分。
令人扼腕的是,“急性胸痛”虽然很致命,但并非不治之症,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抢救时机”。有数据显示急性胸痛病人,每推迟1分钟抢救,病人死亡率就上升3%,所以“时间就是生命”这话在急性胸痛救治中显得尤为贴切。
胸痛中心|一张“胸痛快速救治网”如何提升基层救治能力?】 基于这样的共识,2010年,《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随后“中国胸痛中心”应运而生,浙江省中医院也织出一张“急性胸痛快速救治网”,提升基层胸痛救治能力和水平,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保障人民健康。
2017年12月,浙江省中医院与安吉县人民政府共建的“浙北心脑血管病中心”落成,安吉首台血管造影机(DSA)启用,意味着安吉县首个“胸痛中心”迈入了规范化建设时代,区域急诊胸痛患者第一次可以在县域内得到有效救治,挽救了一大批危重胸痛患者的生命,尤其是其中占比最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能在第一时间接受急诊PCI和溶栓治疗。
随着“浙北心脑血管病中心”落成与DSA启用,浙江省中医院选派专家坐镇中心,对分院“胸痛中心”在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撑和帮扶。同时浙江省中医院安吉分院作为该县第二医共体牵头医院,统筹医共体内所辖基层卫生院医疗资源,在各卫生院建立胸痛救治网点。
这样,由城市三级医院牵头,县域二级医院连结,基层一级医疗机构布点的基于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双体贯通”模式下纵向到底的急性胸痛三级快速诊疗体系便形成。
一个好的网络,必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这个系统中,浙江省中医院作为网络核心,以医联体为纽带,向县域基层胸痛中心提供必要时的技术支持、指导与保障,提升当地急性高危胸痛救治效能。县域基层胸痛中心通过医共体内部统筹,制定规范化流程,对基层发现的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并通过快速转运机制将患者转至基层胸痛中心。社区卫生院基于“健康网格化管理”,将上级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及健康管理理念输向基层群众,增强健康素养,特别是提高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自救能力,缩短延误时间。同时,依托浙江省中医院医联体数字化云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上下联动。
“大河有水小河满”,浙江省中医院作为这张“网”的核心,其能力直接决定了这张“网”所能达到的上限,因此医院全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学科带头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毛威带领下,建立由心血管内科牵头,包括急诊、血管介入、神经内科、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学科组成的“高危胸痛”MDT团队,优化流程,加强协作,不断提升救治效率和成功率。
基层胸痛中心是这张“网”连结上下的重要结点,其能力对于保障群众生命安全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自2017年浙北心脑血管病中心成立以来,多位专家进驻,开展门诊、查房、病例讨论、学术报告、手术带教等工作,手把手传授技术规范,在安吉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微创介入团队。在中心成立短短一年时间,成功开展了冠脉介入、心脏支架植入术、永久起博器植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脑血管造影术等一系列技术,填补了县域空白,特别是急诊介入的开展为患者争取黄金抢救时间,大大提升了医院乃至县域的急诊救治能力。
下一步浙江省中医院将进一步加强分院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建设,着力提升学科综合服务水平,提升结构性心脏病诊疗能力,在县区域内开展结构性心脏病筛查,促进早诊早治,让发展的红利进一步惠及当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