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文章插图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相信,这句诗句大家都听说过
这是由晚唐诗人许浑所写的《咸阳城东楼》
诗人虽名气不大
可这首诗却是千古流传!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
任何事情在发生前总是有一些前兆的!
就比如大病来袭前多有一些蛛丝马迹
智者识之,及时预防
可以防止出现灾难性后果
而凡人则视而不见
则很快危险将找上门!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文章插图
上一期,我们的由我院脑病一科(神经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董秦川为大家科普:这10大卒中(中风)发生前的“关键信号”,想必大家还没忘记吧,今天董医生又要开讲了,而他这次给大家带来的话题有些人会感觉比较陌生,那就是小中风!
董秦川副主任、主任医师介绍,在临床上经常能碰到许多得小中风的患者,但由于“小中风”的症状轻微,往往导致许多人出现疑似症状时不以为然,白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把“小中风”拖成了半边肢体完全瘫痪的“大中风”,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间悲剧。
那么今天董医生的中风知识课堂又要开讲了,带您一起去认识:不可不知道的小中风!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文章插图
人常说,上帝是永远公平的,他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其实在卒中恐怖之门打开之前,他已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卒中先兆。而卒中先兆,正是一个很好的实现自我急救的窗口。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文章插图
那么,我们能否早期发现卒中的先兆?对危险因素加以注意或者干预能减少卒中的发生吗?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实,90%的卒中是可以被筛出去的。而先兆的早期鉴别与发现,及时处理是有可能完全治愈卒中的,明显减少致残率与致死率。这就是卒中二级预防(卒中患者)的重要内容,当然一级预防(普通人群)更加重要;现在甚至有学者提出零级预防的观点。
而小中风,实际是我们身体对我们发出的一个强警报,我们完全可以当作是一种卒中先兆来看待。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文章插图
小中风,又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出现时间很短暂,马上又恢复正常(24小时内恢复正常),以致让许多人都不以为意,忽略其重要性。这时仍然视而不见,或者心存侥幸,不作任何检查与重视,可能就会出现灾乱性恶果。此类患者未来卒中的机率会比一般人要高上许多倍。小中风的发生,其背后是患者身体内已经存在的病理基础,如果不作处理,这些病理基础还会持续存在或加重;此次小发作如哨兵通风报信一样,只是拉响了一次预警警报,给主人提个醒,如果置之不理,可能就是真的“狼来了”;下一次发作,有可能是不可逆的、灾难性的严重卒中。还有腔隙性脑梗塞,可能无症状,但也有类似的警报作用,值得重视。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文章插图
那么,小中风都有哪些显著的症状呢?以下五大症状提示您要高度小心了!
1、哈欠连绵 近年研究发现,当脑动脉硬化逐渐加重,管腔越来越窄,脑缺血乏氧加重,特别是呼吸中枢乏氧时,也会引起哈欠反射。多在缺血性中风发作前5-10天内,频频打哈欠者可达80%左右,是重要的报警信号。
2、口吃流涎 突然说话不利索、流口水。
3、出现黑蒙 突然眼前发黑、看不见东西,数秒钟或数分钟即恢复。出现黑蒙,意味着视网膜有短暂性缺血,可能是由于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经过视网膜动脉而引起的。
4、视物模糊 可能是黑蒙的发展,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视力突然模糊也被看做是较早的中风预报信号。
5、偏侧麻瘫 即一过性单肢发麻、无力,如拿不住钥匙、开不开门锁等。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已出现了一过性偏瘫,尽管持续时间短暂,仍应把它看做是进展性脑卒中和完全性卒中的先兆。
时间就是大脑,因此,当出现了小中风的一些症状之后就应积极就诊医院,积极根据病因做针对性治疗,为疾病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高度警惕这些危险因素,它们就像不定时的炸弹一样,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确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有这些隐患的存在,及时地进行排查,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大的中风。
专家名片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
文章插图
董秦川,脑病一科(神经内一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宝鸡市卒中学会副主任委员,多次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修学习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多年,对于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各种头痛头晕,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卒中|小中风,这一中风前“狼来啦”的强信号你get到了吗?】门诊地点:门诊楼317室
供稿:宝鸡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