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的春节返乡笔记:我们回家是为了什么?
文章图片
导读:这是一名博士生写的这篇回乡感想 。 我们回家是为了什么?除了过节平时还会回家么?如今的亲情关系 , 很大程度上是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 。 这种关系对年青一代来说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如今 , 回家拜年 , 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 , 馈赠礼物 , 交流感情 , 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 所以 , 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 , 新一辈的联系是不是慢慢就会断了?01故乡“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 , 没有故乡的人走向远方 。 ”我很庆幸我有故乡 , 可以随时回去 , 尤其可以回家乡过年 。 因为我的根在那里 , 我的亲人在那里 , 我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在那里 。 我的家乡在湖北的大别山区 , L县 。 我导师王晓明教授在2004年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L县见闻》 , 写的就是这个地方 。 王老师以我家乡为对象 , 揭示了当时农村的破产状况 , 人的精神的颓败 , 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 。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 , 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 。 一个村子由十来个“塆子”组成 , 一个塆子有几十户人家 , 我家那里叫王家塆 。 直到现在 , 我每到一个地方 , 凡是碰见两山相夹或两排高大的建筑物相夹 , 我的第一意识就是 , 这两座山或两排建筑物 , 一个在东 , 一个在西 , 所以我在外面经常迷路 , 尤其在城市里 。 上海7号线有两个靠得比较近的站:“长寿路”和“常熟路” 。 我好几次下错站 , 以致现在每到这两个站就紧张 , 怕弄错了 。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家乡的方言里 , “长寿”和“常熟”是完全一样的读法 。 人要靠语言来思维 , 这个事情让我意识到:对有家乡的人来说 , 是用方言来思维的 。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群 , 群里90%的同学只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 。 经过十七八年的积累 , 很多同学在城市里有房有车 , 有的还有了自己的事业 。 平时在群里 , 他们交流的最多的是工作问题 , 车子问题等 , 言谈中总少不了炫耀 。 但有一次 , 有个同学忽然在群里说 , 他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了 , 另一个同学紧跟着说 , 他五年没回家了 , 接着很多人说起回家的情况 。 有一个说:不管怎么样 , 今年过年一定要回一次家!另一个说:如果能在家乡找一个两千块钱的工作 , 就回去算了 。 还有一个说:能找个一千块的工作 , 我这边什么都不要 , 也愿意回家 。 我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同学 , 已经十年没有回家 。 有一天他在qq里突然对我说 , 我的父母是很好的人 , 因为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去我家玩 , 我爸妈用腊肉下面给他吃 。 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 , 他还记得 , 其实我知道 , 这是因为他太想家了 。
文章图片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有位老师主持来沪青年工人的社会调查 , 最近在访谈工人 。 其中有一个打工者说:我真希望没有搞改革开放 , 我也愿意日子苦些 , 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 。 回家过年 , 其实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一件事 。 套用贾平凹的话来说:家乡对我们的影响 , 就像乌鸡的乌 , 那是乌到了骨头里面 。 02回家的交通十多年前我上本科的时候 , 从大西北到武汉 , 坐的是那种编码没有字母只有四个数字的绿皮火车 , 22小时 , 通常要晚点两三个小时 。 西北往武汉的路线 , 不是人流最多的 , 但春运那个挤啊 , 大大超出了今天90后的想象 。 好在那个时候 , 学生一般都可以提前集体订票 , 买得到座位 。 而站着回家的 , 几乎全都是农民工 。 每次上车的时候 , 无论有票的还是没票的 , 都一窝蜂往车上挤 。 我对过年回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我背着一个包 , 提着一个包 , 与同学一起 , 从第一节车厢狂奔到第十几节车厢 , 然后被后面的人推着挤上了车 。 上车后一分钟 , 车就开动了 。 我记得火车广播里号召大家发扬风格 , 让站着的乘客挤一挤 。 大家真的很友好 , 四个人的坐位 , 挤了五六个 。 火车过道里人贴着人 , 想蹲下来都没有办法 , 连厕所里也挤着好几个人 。 男乘客还可以想办法 , 可苦了女乘客 。 记得有一次我身边坐着一个在西安读书的大学生 , 他要小便 , 就脱下外套让我给他挡住身体 , 想把尿撒在矿泉瓶里 , 但他很紧张 , 用了十几分钟才勉强撒出来 。 我还记得有一次身旁坐着一个从西北打工回家的河南妇女 , 尽管有位子 , 但她实在太困 , 太想睡觉了 , 就把位子让给别人坐 , 自己钻到座位底下睡觉去了 。 应该要肯定 , 我们国家这十几年间的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铁路线路的增加 , 尤其是动车和高铁的开通 , 极大缓解了交通压力 。 火车站、火车上 , 起码不会像过去那么拥挤了 。 过年回家那种路途的遥远、时间的漫长、竞争的激烈、拥塞以及不安全感 , 让我对“男儿有志在四方”的观念产生了极大厌倦 。 所以 , 本科毕业时 , 我找工作坚决要回到湖北 。 后来我就在家乡隔壁的县城一中当老师 。 自2004年到2011年来上海读研之前 , 我再也没有遭受春节回家难的痛苦 。 尽管从隔壁县回家的汽车在过年时依然被塞得满满的 , 但毕竟只有两个多小时 , 实在挤不下 , 还可以花两百多块钱请出租 。 我在上海读研的这几年 , 其实也没有遭受回家难的痛苦 , 因为上海到武汉的高铁和动车很多 , 普通车也有几趟 , 买票很方便 。 今天各位出行 , 如果坐火车 , 不是高铁就是动车吧?但是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那种速度慢、见站停的普通列车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大家有没有想过:到底是谁在乘坐普通列车?
文章图片
我想大家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除非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 , 学生不会坐 , 城市人不会坐 , 主要是那些底层的老百姓 , 比如农民、农民工在坐 。 去年暑假和寒假回家 , 我特意选择坐慢车 , 16个多小时的硬座 。 就是要看看是哪些人在坐慢车 , 看看慢车上还是不是过去那个样子 。 的确 , 主要是农民、农民工在坐慢车 。 对农民工来说 , 选择坐慢车 , 比动车起码节约一半的钱 , 比高铁节约三分之二以上的钱 。 从深圳到武汉 , 高铁一等座要八百多 , 二等座五百多 , 但慢车硬座不到两百 。 尤其对于全家在外打工的人 , 从深圳到武汉 , 可能要节约一千多元 , 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 不过 , 慢车也没有过去那么挤了 , 因为农民工虽多 , 但很多都被动车和高铁分流了——既有主动的分流 , 也有被动的分流 , 因为价格便宜的慢车越来越少了 。 大家可以注意到 , 今年12306网站通告的春运期间的加班车 , 三分之二以上的是非动车高铁 。 这个安排还是挺人性的 , 因为说到底 , 加班车就是为了农民工而加 , 低价位的车符合他们的需求 。 而且 , 你会发现 , 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 。 在动车上 , 相对比较安静 , 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 , 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 , 在普通火车上 , 熟悉的、不熟悉的 , 都在热烈地交流 , 还有打牌、吃东西的 , 做什么的都有 , 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 , 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 , 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 。 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 , 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 对比动车高铁与普通火车 , 很容易就能发现这里的阶层差别、生活方式的差别 。 而且你还能感觉到 , 底层人的心理 , 比我们想象的要乐观得多 , 健康得多 。 底层的状况虽然普遍很糟糕 , 但大家还是很听话地活着 , 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他们如果在外面活不下去 , 还有家园可以退守 。 开私家车回家过年 , 在青年打工者中越来越普遍 。 我待会进一步讲这个事情 , 因为它的意义大大超出了交通工具本身 。 骑摩托车回家的情况 , 大家可能在新闻里看到了 。 每年春节 , 总有摩托大军回家过年 。 我的一个表哥 , 每到过年时就让他的儿子坐汽车回家 , 而自己骑摩托车带老婆回家 , 路上要两天一夜 。
文章图片
另一个表哥也是骑摩托带老婆回家 , 有一年在途中撞了人 , 不知是真撞还是被讹诈了 , 反正被人家扣了一天多 , 赔了一万多块才放人 , 半年的收入就这样没有了 。 03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失落我觉得 , 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 , 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 。 在老一辈那里 , 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 , 但对年轻一代来说 , 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 。 比如 , 我和我的众多表哥 , 小时候一起上山捉鸟 , 下河摸鱼 , 关系好得不得了 。 但这一二十年来 , 他们一直在外打工 , 我一直在外读书和工作 , 一年最多在过年时见一次 , 平均下来每年还没有一次 , 因为他们不是年年都回家 。 拜年的时候 , 大家也不再像过去那样 , 在亲戚家吃饭喝酒聊天 , 甚至留宿一晚 , 现在大家都骑着摩托车拜年 , 去亲戚家匆匆走一遭 , 放下东西 , 客套几句 , 就要离开了 。 平时的生活啊情感啊什么的 , 都没有来得及交流 。 大家拜年 , 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 , 馈赠礼物 , 交流感情 , 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 。 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 , 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 。 更让人悲哀的是:农村的日常生活充满着深刻的悲剧 。 自打工潮于九十年代兴起以来 , 很多农村人一直在外打工 , 二十多年来与父母团聚的时间 , 平均到每一年可能就十来天 。 很多农村老人倒毙在田间地头 , 病死在床上 , 儿女都不在身边 。 没有来得及为父母养老送终 , 成为许多人终身的悔恨 。 每次回家 , 看到我身边的老人摇摇欲坠的样子 , 我就觉得心里难受得很 。 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 , 连爱父母爱子女的机会都被剥夺了 , 你怎么可能指望他去爱别人 , 爱社会 , 爱自然?你怎么可能指望他能用超出金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价值?所以我想说:现代生活是一种让人心肠变硬的生活 。 在农村 , 还有什么可以将农民动员起来?(1)春节的力量 。 亲人团聚 , 过年拜年 。 过年的力量 , 亲情的力量 , 是当下动员中国人最有效的力量 。 这也是过年最让人感觉温暖的东西 。 当然 , 以前过年时的各种集体活动 , 都已消失殆尽了 。
文章图片
(2)祭祀 。 中国农村还是保持着过年、过十五给祖宗上坟“送亮”的习俗 , 家家户户都要去祖宗的墓地给祖先点蜡烛 , 烧纸钱 , 放鞭炮 , 与祖先交流 。 很多已经在城市安家的人 , 也会赶在大家三十这一天开车回老家给祖宗上坟 。 许多曾被废弃的祠堂 , 这些年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 (3)葬礼 。 很多老人没有挨过冬天 。 过年前后 , 是老人逝世的高峰时段 。 丧葬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尤其对今天的社会来说 ,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 媒体上动不动就喜欢报道某某地方为举办葬礼大肆挥霍 , 让大家误以为这是普遍现象 。 其实恰恰相反 。 相比古代 , 今天的丧葬已是在最大程度上简化了 。 “贵生重死”的观念早已失衡了 。 大家越来越贵生 , 对于死 , 不再有敬重 , 不再让死者享受哀荣;对于天地 , 不再有敬畏 。 但丧礼 , 在现实中依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去年快过年的时候 , 本家一个叔叔亡故 , 本家人和四面八方的亲戚来给他守丧 , 守丧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交流 , 像过节一般 , 交流一年的生活情况、见闻和感想 , 称赞政策谴责腐败……深夜里交谈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 守丧完毕 , 大家集体出力 , 将他抬到山上 , 让他入土为安 。 社会学者经常用“原子化”来形容今天农村的现状 , 说白了就是 , 农村原有的那种共同体已经消失了 。 人与人之间不再像原来那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和交往 , 不再像过去那样每到过年时相互串门 , 集体上街玩等等 。 为死者守丧和送葬 , 在农村反而成了村里人团聚和交流的一个契机 。 这也是我在家乡看到的唯一能够让大家团聚的方式 。 04妻子?房子?车子(1)妻子 。 过年的时候 , 打工的青年男女都回来了 。 只要哪一家有适龄女孩子 , 去她家的媒人可谓络绎不绝 。 这在乡村已成了一门生意 , 农村说亲 , 几乎到了“抢”的地步 。 如果初步说定一个 , 男方至少要给媒人五百块 , 最终结婚时 , 还要给上千的报酬 , 有的甚至要给到两三千 。 传统的农村婚姻 , 从相亲到定亲到结婚 , 要三四年时间 , 男女双方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过程 。 现在却不同 , 年里看对的 , 过了年 , 马上定亲 , 然后女青年跟着男青年出去打工 , 等到半年过去 , 女方怀孕了 , 立刻奉子成婚 。 曾听过一个搞量化统计的学者对农民工的调查报告 , 得出的结论之一是:农村孩子结婚越来越迟 。 但我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因为女孩子难找 , 男孩子到二十岁 , 父母就张罗着给儿子物色对象 , 物色好对象之后 , 既怕女孩子变心 , 又考虑要到城市讨生活的现实情况 , 就催着孩子赶快结婚 。 可以想象:在现代社会这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中 , 这样的婚姻会出现多少问题!事实上 , 农村离婚的情况 , 也是与日俱增的 。 (2)房子 。 农村人娶老婆要房子两套:一套在家里 , 一套在县城 。 其实县城的那套房 , 平时都空着 , 只是过年时回来住 , 但对年轻人来说 , 那就是城市生活的一种代表 。 过年时 , 有的也会把父母接到县城过年 , 但父母住不惯 , 在县城过了大年 , 初一就赶回来了 。 在老家的生活是“老米酒 , 蔸子火 , 除了神仙就是我” , 而在县城除了那套房 , 什么都没有 。 但是 , 为了添置这两套房 , 将来给儿子娶媳妇 , 很多家庭是举全家之力在外打工 。 (3)车子 。 近些年来 , 对在外打工五年以上的农村青年来说 , 对一种东西的渴求 , 可能比对房子和妻子更为强烈 , 那就是车子 。 车子不一定要多么好 , 五万 , 八万 , 二十万 , 各种档次的都有 。 老百姓不认识车子的牌子 , 不知道车子的价位 , 只知道这些车叫“小车” 。 不管什么小车 , 关键是要有!在农村 , 房子是一个媒介 , 车子更是一个媒介:是你在外面混得好有身份的代表 , 房子不能移动 , 车子却可以四处招摇 , 表示衣锦还乡 。 很多二代、三代农民工 , 当下最大的期待就是买一个车子 。 尤其对那些好些年没回家的人来说 , 他再次回家 , 必须要有辆车 , 否则他怎么证明自己?春节的县城 , 到了水泄不通的地步 , 这些车子绝大部分都是从外面回来的 , 与此同步的情况是:物价飞涨 。
文章图片
5.知识的无力感这十多年来 , 外界对于农村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农民工身上 。 众所周知 , 他们在城市打工的日子很苦 , 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往往无人照料 。 其中酸甜苦辣自不待言 。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现在农村日子过得较为殷实的 , 也恰恰是这些有几个成员在外务工的家庭 。 (仅仅只有一个成员务工 , 通常不足以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 )应该说 , 他们的辛劳和泪水还是得到了适当的回报 。 倒是有两类家庭 , 他们处于最困难的境地 , 却往往被忽视 。 一类是孤寡老人 。 一类是举全家之力 , 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 。 在第一类家庭中 , 这些老人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 , 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败 , 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 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 在我的家乡 , 低保的额度是每年八百 。 但大部分这样的老人 , 仍在低保的福利之外 。 因为他们处在农村的最底层 , 没有人替他们说话 。 低保名额通常被身强体壮者拿走 。 “有钱人吃低保” , 早已成为农村公认的一桩怪事 。 过年的时候 , 大家也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 , 家家户户给这些孤寡老人送点东西 。 这里所谓第二类家庭 , 主要是指有孩子在1980年代出生的家庭 。 这些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 , 一直都在经受教育收费的最高峰 , 没有哪一坎能够躲过 。 并且二十多年来 , 农村税费多如牛毛 , 家里一年的收入 , 不够交税 。 大人内外应付 , 心力交瘁 。 最要命的是 , 作为满载家庭希望的大学生 , 毕业之后勉强找到一份饿不死的工作时 , 又面临结婚、买房等种种压力 。 可以说 , 几乎每一个农村的80后大学生 , 都是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的 。 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 , 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 , 倒是让不少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 。 最近一个博士师兄请吃饭 , 他说他现在最害怕的就是回家 , 感觉很难融入到村子的生活 , 所以他每年过年他都回去得很迟 , 来学校很早 。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一出现在村子里 , 村里人其他的不问 , 就问一个问题:“你现在能拿多高的工资?”所以 , 他过年回家 , 基本不出门 。 这个体验跟我是一样的 。 你要问我过年在家乡看什么 , 其实我没看什么 , 因为一大半时间是呆在家里看书 , 看电视 , 写东西 。 作为农村大学生 , 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 , 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 , 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 , 你还能做什么呢?没有人信任你的知识!6.小结
说了上面这些 , 相信大家能够理解 , 对于我这样漂在外的农村大学生 , 回家过年既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情 , 也是一件情怯的事情 。
【一位博士的春节返乡笔记:我们回家是为了什么?】回家究竟看什么?其实真的没有刻意去观察 , 但从外归乡很多事情的思维却不停地在你心里撞 , 也就有了些许矛盾的感受 。
- 一个骗子自述:我是怎么洗劫中国老人的!
- 宋庆龄七个字评价毛泽东,是迄今最科学的评价!
- 俄罗斯对我们有多重要?为何说一旦被“击垮”,惨的是中国?
- 习惯培养的秘诀,其实就3点 | 解忧问答
- 毛泽东的坐骑小青马,半夜突然嘶吼,他听到后立刻下令撤退
- 咳嗽痰多|路边不起眼的一种杂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补血益气,好处多多
- 若你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 人世间:周蓉自私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周秉昆吃亏怨不得别人!
- 一个人的福气是靠自己去经营出来的
- 心理测试:你最想走进哪张照片——测你不合群的原因,附社交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