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听过唢呐吗?你为唢呐上过头吗?
前一阵时间因为疫情被困在家,每个人都在努力给自己找乐子:
有的学完凉皮学油条,成功变身当代中华小当家;有的拿出积灰已久的瑜伽垫,努力到keep都崩了;但这些都没有上流君的小伙伴画风清奇——
在家买了个唢呐准备学,结果刚吹15分钟就被物业找了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实在怪不得物业,毕竟随手一搜,你就可能看到这样的提问:
文章插图
△感受一下这恐怖的浏览量|来源:知乎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围观群众们显然有很多话说,纷纷提供了各种可行(?)方案——
@老杨叔:锣!如果说唢呐是乐器界的流氓,那锣就是乐器界的恶霸 。任你金戈铁马杀声震天,一锣下去,都给我乖乖待着 。
@小穷奇:二胡啊!玩得高兴了,你还可以和室友,一吹一拉,共奏婚庆钦点——《洞房花烛》,听的人必定红光满面、浑身酥软、不能自拔;要是伤心了,再和室友一吹一拉,共奏丧事必有——《纳雍》,听的人必定情不自禁躺在床上盖上被子 。
@拿铁泉:快板儿,尤其是大板儿,竹板这么一打啊,全楼都听得见 。词儿都是现成的,可以边演奏边输出仇恨:“您老这个唢呐盒子真叫好,一头大来一头小 。”放下七块板儿,抄起月牙板儿,保留大板儿,还能改山东快书:“闲言碎语不要提,表一表我滴舍友王老七……”
【唢呐好学吗(唢呐哨片)】
文章插图
还有朋友表示“欲要令其亡,必先使其狂”,建议买个扩音器,在他吹唢呐时打开,放在通风好的地方,然后自己出去遛个弯儿,等你回来世界应该已经安静了 。
方法虽然不错,可谁能想到,“丧心病狂”的唢呐爱好者们早已经抢先一步,给自己的唢呐上加了喇叭,杀伤力瞬间plus 。
真是宁可自损八百,也要伤敌一千 。
听听看扩音器版本——《菊次郎的夏天》,经唢呐一吹,立刻变成《菊次郎没能挺过的夏天》,又叫《菊次郎的头七》,那是真“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此处忍不住想要安利上流君珍藏的宝(魔)藏(鬼)唢呐up主——浑元Rysn,黑色紧身衣、类似CS的黑色头套、蓝色头戴式耳机,都掩盖不住他“沙雕”的灵魂 。
一首甜甜的《恋爱循环》,分分钟变成“死亡循环”,神曲《极乐净土》成了“急着进土”,《爱河》成了“哀河”,《威风堂堂》成了“威风灵堂”……现场观众一个个走得都很安详.jpg
文章插图
△来源:B站浑元Rysn
而事实证明,没有什么音乐是唢呐安排不上的,一众唢呐爱好者也是时时跟进热点——开头提到的唢呐差点被物业大哥没收的小伙伴,这会儿又琢磨起了《黑人抬棺》......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俗话说得好,“玩归玩闹归闹,别拿唢呐开玩笑”(好吧,这句话其实是上流君说的),作为一个纵横官场和战场、连接江湖和武林、同时执掌婚礼和葬礼的乐器,唢呐是真的真的很厉害 。
往前推,《黄飞鸿》里的《男儿当自强》和《水浒传》里的《好汉歌》,都是因为有了唢呐才注入了慷慨激昂的王霸之气 。
在《红高粱》中,片尾曲《九儿》高亢嘹亮的唢呐一出,那种乡土野性豪放的气质立刻就扑面而来了 。
就连我们七侠镇的“堂堂一捕头”燕小六,也是唢呐届达人 。唢呐一响,不管你是前代盗圣白展堂还是雌雄双煞郭女侠,谁能忍住不跟着一起跳舞 。
除了在影视剧中,现在很多走国风、求创新的乐队,也都会选择唢呐作为音乐的点睛之笔 。
像二手玫瑰就有专职专业的唢呐手,所以在很多歌曲的编曲里都有唢呐;而在《乐队的夏天》里,九连真人也凭唢呐助阵,一首《凡人歌》,唢呐一吹,气场全开 。
之所以唢呐如此受专业乐手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无与伦比的表现张力和极强的穿透力 。
琴房里只要有一个唢呐,什么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萨克斯,都别练了,根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
民族管弦乐团里只要有一个唢呐,那就相当于唢呐独奏,一声唢呐穿透礼堂,随着大脑的一阵震颤,其他的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起来 。
坊间传闻,音乐学校考试现场,但凡来了吹唢呐的,那就得另辟单独考场,不然整栋楼的学生都别想考试了 。
最代表性的碾压,就是电影《闪光少女》里这段了——
最初是古筝和竖琴各自来段solo,然后西洋乐组奏起一曲《野蜂飞舞》,紧随其后的便是各种乐器见招拆招,竖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黑管、钢琴,直到唢呐终于出现……
别看唢呐外形构造简单,但它的装饰音和演奏技巧确实是很多乐器都没有的 。
因为大部分吹管乐器都是定调乐器,从理论上讲想要演奏滑音是非常难的,可唢呐却能非常轻松地做到这一点,而且还能翻出花儿来,堪称演奏届里扫地僧般的存在 。
文章插图
△来源:知乎
文章插图
不过,相比于唢呐在专业领域大杀四方、独领风骚,生活中的它们则显得有点灰头土脸 。
很多人都不大喜欢唢呐,觉得它像个喇叭,看起来就是个土得掉渣的民族乐器,再加上声音也实在是大得仿佛噪音,吹不好的话,那就是一个字——“吵”,吵得人头昏脑涨 。
文章插图
上流君还记得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身边好多男生都迅速开始学吉他,准备等大一新生入学晚会上一展身手,追到可爱的妹子们,但却没有一个人说学学唢呐 。你想想那个画面,emmm……可能十有八九会被可爱的妹子暴打一顿 。
家长们在培养孩子音乐技能的时候,也是要么钢琴吉他,要么古筝竹笛,都是看起来“格调很高雅”的,似乎很少有人主动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唢呐 。
文章插图
但是!你们对唢呐的误会太深了!
唢呐其实也是一门洋气的乐器,大约在公元3世纪时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从明朝开始,唢呐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戚继光曾经把它带到军队里做军乐,戏曲里也开始有了唢呐的身影 。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唢呐匠都算得上“社会精英” 。因为想要练好唢呐并不容易,吹唢呐要气足,要记性好,有的时候需要根据情况一口气吹不同的曲子,普通人根本干不来 。
所以一个好的唢呐匠,隔三差五就有人请你去红白喜事,有时候忙的话,还得赶好几个场子 。到了主人家,主人家还要恭恭敬敬地端上茶水伺候好,安排妥当后才把唢呐吹响,让主人家开始张罗办事 。
可惜时移势易,乐器之间也是此起彼伏 。人们的喜好变了,大家更愿意学习钢琴、小提琴或者其他的电子乐器,唢呐慢慢失了宠 。
文章插图
△电影《百鸟朝凤》中,一只曲子浓缩了三代人的命运与唢呐的盛衰
“三年笛子五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 。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支唢呐吹一生”,作为一个能从满月吹到头七的乐器,唢呐可以说是承包过很多人的大喜大悲,也在2006年成功入选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毕竟是曾经的“王者乐器”,上流君不希望唢呐只是停留在高大上的国际比赛,也不希望它完全被当代年轻人遗忘 。
你要不要试试打破曾经对唢呐的偏见,勇敢地戳开一个视频听听,看看它有多“流氓”、多让人上头~
至于有啥“真香”故事嘛,我们评论区见!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