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故事都层出不穷 。当事者们几乎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如此闪电般地堕入情网,只觉得自己突然发现了“意中人” 。
从心理学上解释,恋爱者对“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现象,是预先就潜藏在心底的,偶遇有貌似心目中偶像的异性出现,便以为梦幻成真,穷追不舍 。精神分析学派的专家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幻想很多都是孩童对父母印象的收藏,即“恋母”或“恋父”情结,后来的反映便是对某位貌似父亲或母亲的异性“一见钟情” 。另一位心理学家修德克尔则认为,有些人具有“恋爱发动状态”的心理,一旦达到这种心理的临界点,只要外部稍加刺激,爱情便会“一触即发”,一泻千里,其实所爱的对象并非引人注目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 。
![陈一筠性道德(陈一筠讲座)](http://img1.shadafang.com/220210/1554412043-0.jpg)
文章插图
【陈一筠性道德(陈一筠讲座)】 外部刺激因素中,最危险的莫过于“崇拜”心理 。修德克尔说:“崇拜是恋爱发动状态的征服者 。崇拜在恋爱的萌发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只要有了崇拜,爱起来就如醉如痴 。这种在对方的盲目崇拜感主导下的爱,不能不说是危险的 。一来这种爱情过于虚空,缺少对恋人的起码认识;二来对被崇拜的“偶像”只有远远观察才会显得其完美无缺,近看则多有瑕疵,难免让崇拜者大失所望 。许多始于崇拜、终于厌恶的短命爱情,就是例证 。然而,那些基于崇拜而“一见钟情”的人们,其盲目的爱情一开始又是那样顽固与坚定,在别人看来是那样荒唐可笑,当事者却如获至宝,竟然一往情深 。待到梦醒时分,苦酒却已酿成 。难怪有人说:局外人的智慧,永远不能胜过热恋者那颗狂热的心 。
爱之不成,恨之入骨,毁容、投毒、暴力直至害命的悲剧,就是这样发生的 。如果失恋一方没有勇气做出伤害对方的事,就可能转向“自毁”,如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堕落无耻,直至自杀 。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也是失恋者容易罹患的 。
![陈一筠性道德(陈一筠讲座)](http://img1.shadafang.com/220210/15544164V-1.jpg)
文章插图
有些人被自己曾经非常钟情和信赖的恋人背叛或抛弃,转而对一切异性都不信任甚至心怀敌意,决计不再与任何异性交往,陷入了所谓“恋爱恐怖症” 。患有这类疾病的人,也可能一辈子“独善其身”,成为孤家寡人 。
当然,大多数失恋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感情折磨之后,还是能重新振作起来,再度去寻求异性交往,以新的感情去埋葬旧情,渐渐抚平心理上的创伤 。在失恋期间,家人和其他朋友的感情支持、劝慰、开导等等,是非常重要的 。遗憾的是,在现代城市社会中,小家庭居多,父母、子女各忙各的,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很少,而邻里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就更淡漠了 。如果,平时没有几个知心朋友可倾诉内心的积郁,那么在失恋中极端痛苦的人,就很容易发生悲剧性事件 。因此失恋者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辅导,这有助于预防不测 。
每一个准备恋爱或正在恋爱的人,要懂得一些恋爱心理学常识,明白堕入情网的非理性特点,不要完全相信自己和对方在情感冲动时说出的种种“合理谎言” 。每次的约会、亲昵之后,都要冷静地思忖,及早发现其中某些变故迹象,在做成功努力的同时也做好不成功的心理准备,因为任何恋爱都包含着失恋的可能性 。一个学识及修养都较为成熟的人,一般在恋爱不成功时能够保持头脑冷静,经历暂时痛苦之后,很快解脱出来,重新去探索新的生活世界 。而人的成熟性,是通过对生活知识的学习和实际经验教训而培养的 。因此可以说,失恋也是锻炼培养一个人成熟性的难得机会 。它符合“坏事变好事”这个逻辑 。
![陈一筠性道德(陈一筠讲座)](http://img1.shadafang.com/220210/1554414064-2.jpg)
文章插图
心理学上的“自我防卫”机制,对帮助失恋者脱离苦境也有一定好处 。即失恋者自己去寻找某种令人信服的理由,对失恋原因作出合理解释,从而使自己“心安理得”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吧 。例如,当一个人丢了钱包时,他可能这样想:金钱,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丢了就丢了吧 。或者自己宽慰自己:失财免灾!若是丢了一支钢笔,他可能自言自语:“那支笔已用久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早就该换新的了 。”这都是一种“合理化”的自我安慰、自我补偿 。在失恋中,为何不采用此种心理战术呢?例如一个姑娘被男朋友背叛了,她最好这样想:幸亏我没嫁给他,如果他做了丈夫再骗我,那该多么可悲啊!于是她顿时会产生一种“幸免于难”的感觉,使自己尽快地摆脱失恋的苦恼和懊悔心理 。
当然,有些人的失恋并不是因为对方的弃绝,而是由于家庭、社会、物质条件、身体状况等客观原因所致,恋人罹难亡故也是偶有发生的事 。在这些情况下,双方都属于因“棒打鸳鸯”而不得不分手的不幸者,很可能承受某种生离死别的痛苦 。文学遗著中描写这类悲剧的作品不胜枚举,情节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这当中也不乏“殉情”的消极故事,但也有许多人做到了“失恋升华”,即把心理补偿提高为有价值的创造,把爱情的张力变为寻求更高生命意义的动力 。著名德国诗人歌德在他晚年失恋时连续创作了几部不朽的巨著,他的《老人之恋》,使我们看到一个失恋者如何成功地将内心奔放的激情化作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恋爱论》,也是在爱情失意时写成的,他称之为“疯狂的科学史诗” 。这些都说明,失恋经历也可变成某种精神财富,它与一个人的智慧和才能结合,便可升华为某种创造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些人因失去恋人而忘我地投入到事业中去,成为杰出的创造者,不失为一种“升华” 。
![傻大方首页](/images/logo2.png)
猜你喜欢